分享

时令 | 今日“惊蛰”,春季养生要注意这些!

 天津实诚人 2016-03-05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万物开始复苏。

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今年惊蛰交节是3月5日11时43分,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但实际上它不一定都落在农历二月,比如去年、今年的惊蛰都落在正月,但明年的惊蛰在二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天气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土壤开始解冻,进入春耕季节,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的说法。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


“惊蛰”古称“启蛰”


冬天的时候,昆虫、小动物都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第3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回升较快,空中已有春雷萌动,于是冬天蛰伏的动物们纷纷醒来。古人以为它们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称这节气为“启蛰”。




到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登基时,为了避讳,才将“启蛰”改为“惊蛰”,虽然后来又曾被改回,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编制的“大衍历”采用了“惊蛰”一名。由于这个名字更响亮生动,再加上大衍历的权威性,于是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在汉朝初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惊蛰”后,人们又把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才形成今天的顺序。可能是古人发现,正月就打雷太罕见了,所以才将“惊蛰”移到了二月。




惊蛰“吃梨”“祭雷神”“打小人”


在我国某些地区,惊蛰日有食梨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已不可考,有的地方认为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有的地方认为吃梨取分离之意,可以和疾病分离。但或许可以从梨的功效层面来分析分析。本草上说梨甘而微酸,性寒而无毒,正好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


梨的吃法也多,最简单生吃,也可以蒸食。有人认为梨蒸后可以减低它的寒性,体弱的人吃起来更为恰当。为了增加止咳的功效,在蒸梨时会加入一些贝母增强效力。用过的人都知道贝母是极不容易蒸软的,其实简单的办法,不用贝母加些蜂蜜也可以。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过去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这也代表着对大自然的一种期待,不希望来年会气象灾害。


还有的地方会出门擂鼓,因为鼓声与雷声很相似。这也是对“祭雷神”的一种呼应,核心意义还是祈求吉祥。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有些地方的土地庙里会有老虎的图腾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猪油擦老虎的牙齿,使其难以出口伤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争。


“打小人”也是惊蛰当天南方仍然存留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纸上画好类似人形的东西,以之代替内心痛恨的人,同时以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寓意赶跑小人,终年便不会再有什么霉运。这种宣泄情绪的活动,被中医认为有助于春季解郁养生的方式。




惊蛰节气如何养生


按传统说法,春属木、属肝,所以惊蛰时节人体的阳气、肝气渐渐上升,人们养生要顺应阳气的升发,以使人的精神、情志、气血也随着春日舒展畅达。




惊蛰时节肝气旺盛,易动怒,要注意情绪神志的调摄,戒暴怒,忌忧郁,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平气和,不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




春季饮食原则是少酸多甘,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偏于气虚的人,可多选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煲汤,如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鸡肉、瘦猪肉、鲜鱼、花生、芝麻、大枣、栗子等;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可选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来煲汤,如胡萝蔔、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芹菜、菠菜、枸杞菜和杞子、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人们需要晚睡早起,多多散步。散步拘于形式,不要太快,顺其自然,不疲劳就好。放风筝最适合白领,办公长期保持低头的姿势工作,放风筝是不错的缓解脖子压力的方法。




惊蛰后的气温乍暖还寒、忽高忽低、变化大,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从衣着打扮上,应该注意保暖,实行“春捂”




春季到来,对于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的婴幼儿来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侵害。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特别是手部卫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此外,气候回暖,这个时候,人们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间称之为“春困”。“春困”虽然不是病,但也会影响人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最后快跟着广播君学3招穴位按摩法,防春困侵袭!




1

涌泉: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处于屈位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


手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分钟,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的指肚点按涌泉3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2

足三里: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手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10分钟,以感觉酸痛为度。

3

命门: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手法: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处约10分钟即可。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春天的闹铃已经响起,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启动出发,拥抱这个季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