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 试题下载

 昵称31284805 2016-03-05
  试题预览

  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题,每小题3分;第5题6分)

  送薛存义序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赏:赏赐 B、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假:代理

  C、今我受其直 直: 通“值”价值,钱

  D、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 十一: 十分之一

  2、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追而送之江之浒 B、 非以役民而已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C、 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D、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以下句子与“凡吏于土者”有相同语法特点的一项是( )

  A、饮食之 B、 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C、凡民之食于土者 D、 崇酒于觞

  4、对本文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赠序不是文前的序言或序文,这种文体多半对主人公予以赞扬、勉励,同时又可自由抒发作者的观点。

  B、本文在说理时采用类比、对比手法,使得观点更加鲜明、深刻。

  C、文章以酒肉饯行开篇,又以酒肉饯别结束,反映作者与薛存义的深厚感情和惜别之情。

  D、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薛存义政绩的颂扬,表明自己“贱且辱”的牢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3分)

  译文:

  (2)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3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1)参考答案

  1、A(赏赐一般是指上给下,柳薛二人为同乡朋友,不存在上下关系,应该翻译为“送给”)

  2、A(B项一句中的“以”翻译为“凭借”,2句中的“以”翻译为并列连词;C项1句中的“于”翻译为“在”,2句中的“于”翻译为“对于”;D项1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2句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翻译为“在”)

  3、C(“吏”是名词作动词,做官;“饮食”是动词用作使动,请喝酒吃肉;“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上”;“食”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活吃饭;“崇”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满的斟上”)

  4、D(虽然文尾表现了作者某种程度的无奈,以及借饯行申明自己的观点,但无牢骚之言)

  5、(1)凡是依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雇佣官吏。

  (2)打官司的得到公平的处理,纳税的负担平均合理,无任老小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恨的。

  【参考译文】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发放在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上,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使(官员)负责对我公平办事。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为什么呢?情势(这里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意见(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①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②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亟(jí):急迫地。②曷:何,怎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B.余所诛者 诛:杀

  C.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婚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D.贱则夷门野人   野人:乡村平民,文中指守门人侯生

  2.下列各项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

  例: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

  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作者“罪信陵”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②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

  ③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 ④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

  ⑤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⑥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

  B.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C.作者反对信陵君通过“窃符”来调动魏兵,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D.如姬趁魏王空隙的时候日夜以死劝说,终于使魏王由不听到悔悟,既报答了信陵君,又未辜负魏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2)参考答案

  1.B(诛:指责) 2.C(都是判断句;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3.B(①句是说赵国;④句是作者赞同的假设,不是指责;⑤句是说如姬) 4.D(“使魏王……悔悟”是假设,“又未辜负魏王”与事实相反)

  5.(1)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共3分,意对1分,“悉”、“临”各1分)

  (2)虽然这么说,但是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 (共3分,意对1分,“然则”、“然”各1分)

  (3)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共4分,意对1分,“倾”、“何以”、“谢”各1分)

  【参考译文】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谴责信陵君,

  理由还不够充分。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一旦灭亡,那么,魏国将紧跟在赵国后面灭亡;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赵国、魏国一旦灭亡,楚国、燕国、齐国也会跟着而灭亡。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虽然这么说,但是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

  魏王啊。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是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幸亏作战胜利了,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

  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考虑,何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相关试题:语文版高三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