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注释 (1)忠,《说文》:“忠,敬也。”即敬仰并遵从。段玉裁注:“敬也。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尽心曰忠。”形声。从心,中声。本义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本章指恭敬并尽心。 (2)告,《尔雅·释诂》:“命、令、禧、畛、祈、请、谒、谇、诰,告也。”命是告诉、告诫,令是发出命令,禧是礼告,畛是祝告、致意,祈是祷告求福,请是告诉,谒是禀告、陈述,谇是告知,诰是告诉,它们都有告诉的意思。《尔雅·释言》:“告,谒,请也。”告,是求、请求,谒,是请、请求,它们都有请求的意思。《说文》:“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即牛用角撞人,古人在牛角上系橫木,用它来告发罪人,横木撞到谁,谁就是罪人。字形采用“口、牛”会义。《易》上说:“僮牛之告。”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是报告,上报。本章指告诉。 (3)善,《说文》:“善,吉也。”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是吉祥。本章指善的、好的,符合礼的事情。 (4)道,《尔雅·释诂》:“道,直也。”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正直。《尔雅·释宮》:“一达谓之道。”即通往一个方向的路称为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即人们所走的路。本章同“导”,带领,引导的意思。 (5)止,《说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即底部的基础。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基址一样,所以古人用“止”表示“足”。“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是脚。本章指停住,中断进程。 (6)辱,《说文》:“辱,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于封畺上戮之也。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为辰,田候也。”即蒙耻。字形采用“寸”作边旁,表示“寸”法“在“辰”(农时)下,意思是,有人错过农耕时机,人们就在封土上羞辱他。“辰”代表农历三月,是农耕时令。也因此房星叫“辰星”,代表开春耕田的征候。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本义是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引申义是耻辱。 (7)文,《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即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花纹,纹理。本章指古圣先贤的文献、典籍。 (8)会,《尔雅·释诂》:“会,合也。”合的本义是闭合,合拢,引申为会合,聚合。《尔雅·释诂》:“会,对也。”对本义是应答,引申有相当、相配的意思。《尔雅·释言》:“集,会也。”会合的意思。《说文》:“会,合也。”会意。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是会合。本章指聚会,聚合。 (9)友,《说文》:“友,同志为友。”即志趣相投叫作“友”。《周礼》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是朋友。 (10)辅,《尔雅·释诂》:“辅,俌也。”即辅助。《尔雅·释木》:“辅,小木。”(其义未详)《说文》:“辅,人颊车也。”即人扶车。形声。从车,甫声。本义是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本章指佐助,从旁帮助。本章指辅助。 译文 子贡问朋友有非礼之事该如何去做?孔子说:“朋友有非礼之事,先要恭敬并尽心告诉对方其行为不符合礼,接着用善的、符合礼的引导朋友,使其明白什么是对的。朋友不认可的话就停下来不再劝告,不要自取其辱。”曾子说:“君子是用在一起探讨古圣先贤的文章典籍把朋友聚会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朋友辅助自己成为仁者。” 解读 《颜渊篇》的最后一章,由子贡和曾子谈如何处理朋友关系,即交友之道。现代汉语中,虽然“朋友”是一个词,但在《论语》中,“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中没有“朋”字,有“友”字。后人认为“朋”即是“倗”,《说文》:“倗,辅也。”友,在《说文》中的注释为“友,同志为友。”按《周礼》的注释,“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综合前人的说法,我们可以认定,“朋”是在同一老师门下,一同学习、求道的人,《学而篇》之“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这个意思。“友”是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在先秦的经典中,凡是“朋”和“友”单独使用的,一定是特有所指。当“朋友”连在一起使用的,一定是泛指交友。 而在本章,都是使用“友”,这是在说明对待非同一师门下的一起论道的人,该如何处理关系。古人把子贡所问孔子所答和曾子所言分作两章。我认为,这两章都是子贡问友引起的,在此应并作一章,其内容才是完整的。从《论语》的每一篇之每一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原则,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在《颜渊篇》的末尾谈到“友”呢?因为《颜渊篇》的第一章是颜渊问仁,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仁”不是仅存在自己心里的,而是要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第一章告诉我们,虽然说“为仁”是通过自己才能做到,但是仁的作用还是要通过他人来实现的。所以,孔子告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么,在和朋友之间谈论或者遇到“非礼”或者符合“礼”的事情,将如何做,又如何处理呢?这就是本章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学道为仁者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友,这里不能简单理解为交友之道,而是朋友有非礼之事该如何去面对?的确,如果你是立志去做一个君子,在“为仁”的过程中,和朋友在一起,遇到朋友的“非礼”之事该如何去做才对呢?一般来说,我们会漠然置之,但这不是仁者所为,朋友有错误就要指出来。所以,孔子告诉子贡,首先要对朋友进行“忠告”。忠,既要恭敬又要尽心。告,告诉,指出朋友不符合礼的地方。接着要对朋友“善道”。善,并非友善、友好的意思。朋友有“非礼”之事,就是不善,那么就该用善的、符合礼的事情引导对方走向正确的道路。善,好的,符合礼的事情。道,同“导”,《说文》:“导,引也。”即带领,指引方向。之,代指朋友。忠告而善道之,意思是:朋友有非礼之事,先要恭敬并尽心告诉对方其行为不符合礼,接着用善的、符合礼的引导朋友,使其明白什么是对的。不可则止。不可,对“忠告而善道”的不同意、不认可,也就是你跟朋友讲了半天,他并不听从。可,许可、同意、准许。相同的用法有,《诗·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止,停止,停下来。如果朋友并不认可你对他的劝告,那么你要停下来不再劝说,否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说到劝人,一定要适可而止。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人脑子里去,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拿到自己口袋里来。有些人你对他劝说是没有用处的,这都是“我执”和“我见”在起作用。在佛菩萨和圣贤面前,我们众生是不应该有一个自我的,因为我们这个自我是迷失的,是虚妄的。对朋友的不符合礼的行为,虽然你的劝说是正确的,但是对方不听,如果继续下去,那就是“自辱”。毋自辱焉,不要自找侮辱,自取其辱。这里的“辱”是说,朋友对你指出的问题不认可的话,你再继续就不再是劝告,而变成指责了,那么朋友就会反过来对你进行侮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上文只是谈朋友之间该如何处关系,这一句便是如何才能做到关系的完美。所以,曾子在表述时,用了“君子”,因为君子在劝朋友时,是不会自取其辱的,而是有正确的交友之道,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古今交友的最高境界。我们先看“以文会友”。文,不是一般的文章,而是古圣先贤的著述,包括了所有的文献和典籍。会,聚会、集合的意思。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朋友之间的聚会多是聚餐或者功名利禄之事。在一起探讨学习圣贤之道,机会太少了。曾子说,朋友在一起聚合就要学习圣贤的文章典籍,只有这样才是君子之会。这个“以文会友”就好比现在的文化沙龙,不同的是古人的“以文会友”是为了成为君子,成为仁者的。所以“以文会友”的目的就是“以友辅仁”。辅,辅助。仁,成为仁者。通过在一起探讨古圣先贤的典籍,朋友会起到辅助作用,那就是提升自己成为仁者的水平。朋友的作用是“辅”,而不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就是第一章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本句的意思是说:君子是用在一起探讨古圣先贤的文章典籍把朋友聚会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朋友辅助自己成为仁者。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