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颜渊篇(19)后人错解孔子意,百姓并非墙头草!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注释


(1)杀,《说文》:“杀,戮也。”即屠戮。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是杀戮。


(2)无道,即国君无德,不行正道。


(3)就,《尔雅·释诂》:“就,成也。”即成就,完成。《说文》:“就,高也。”即往高楼去。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是到高处去住。本章指成就,完成,达到某个目的。


(4)有道,指国君有德,行正道。


(5)上,《说文》:“上,高也。”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是高处,上面。本章指上面。


(6)偃,《说文》:“偃,僵也。”即僵卧。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是仰卧,仰。本章是仰面接受的意思。


译文


季康子有施政的打算来问孔子,说:“如果杀掉无道的国君,用以成就有道的国君当政,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施政,怎么能用杀戮的手段呢?你打算让国家变好,百姓自然就会变好了。君子的德行好比风,小人的德行好比草。风到了草的上面,草一定会随风而俯仰啊!”



解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此三章全部是说季康子的。前两章是季康子“问政”和“患盗”来问孔子,孔子予以作答。而本章是季康子先给出答案,让孔子来评价。季康子把施政所打算使用的办法来问孔子。杀,杀戮,杀掉。看来季康子没有了别的办法,只有通过极端的杀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前两章,季康子所问的问题,孔子都是以要求他自己先做好,无论是属下,还是百姓,都会跟着做的。关于“有道”和“无道”,本章应该是具体有所指,指的是具体的人。有道,在先秦时期有几种含义。一是指国君无德,不行正道。比如,《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二是指称有学问道德的人。比如,《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三是指国家政治清明,有德政。比如,《季氏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无道,在先秦时期也有几种含义。一是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比如,《季氏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二是指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宋君无道,蔑侮长老,分财不中,教令不信,余来为民诛之。”三是指不行正道的坏人或暴君。本章的“无道”就是这个意思。四是指没有说,莫道。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五是指不讲道理,不讲道义。比如,《列子·说符》:“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


后人在理解本章,对“有道”和“无道”到底是指什么人,并没有具体去解读,而是直接把“无道”认为是指坏人,“有道”是指好人。如果这样去认为,季康子能把天下的坏人杀完吗?季康子如果这样来问孔子,对于一个卿大夫来说,问者既没有水平,更没有道理。就好比一个残暴无比的人,说:对那些坏人要通通杀掉他,让他们害怕,也成为好人。显然,这种理解是太过于肤浅的。这三章是记载季康子为政的。第一章,孔子告诉他,要用一身正气来引领周围的人。第二章,孔子告诉他,不要太过贪欲,民间自然会盗贼少了。而在本章,应该指的是在上位的人,这个“无道”是指国君。季康子用了一个假设的问话,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拿似乎和自己无关的例子来询问。意思是,遇到不行正道的国君,如果采取杀戮的办法,让能行正道的国君来当政,你看怎么样?鲁哀公是什么样的人?子贡批评过他言行不一。鲁哀公做事一意孤行,导致国家乱礼,以至于“国人始恶之”。鲁哀公无法忍受“三桓”的强横,“三桓”之族也无法忍受他的妄为,君臣之间变得水火不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季康子动了杀机。但是季康子还有顾虑呀,于是含沙射影来问孔子。当然,杀掉国君的事情是不能明说的。要理解季康子的含义,就在这个“就”字上,以《尔雅》的注释,是“成就,完成”的意思。所以季康子的意思是,如果杀掉无道的国君,用以成就有道的国君当政,怎么样?季康子是准备另立新君的。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对于季康子的打算,孔子的回答非常明确,为了加重对季康子的观点,本来可以直接回答的话,孔子用了反问。你治理国家,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呢?首先,孔子告诉季康子,“杀”的方法并不符合为政之道。孔子知道季康子的意思,毕竟季康子是权臣,势力太大。孔子接下来的回答很智慧。子欲善,而民善矣。这话有奉承季康子的意思,是说,你打算让国家变好,百姓自然就会变好了。孔子是在说,你想杀掉国君的目的,不就是想让国家变好吗?如果你能打算让国家变好,国家自然就会变好的。因为前章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季康子是有这个能力的。进一步,孔子用“风”比喻君子之德,用“草”比喻小人之德,并且说明了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的关系,一是“上”,一是“偃”。德,即是德行。这里的“君子”和“小人”是特指,是指与为政有关的君子和小人。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君子的德行与小人的德行相遇的时候,就好比草上的风。其结果是,草一定会随风而俯仰啊!我们看一下风吹草动的样子,风一来的时候,草的行动完全被风所影响,草也就成了风中的草。孔子的这个比喻,是接着“子欲善,而民善矣”来说的。君子之德,指季康子如果用君子的德行施政;小人之德,是指百姓的德行会受到季康子的影响。偃,本义是倒下,仰倒,仰面卧倒,在本章应理解为仰面接受。意思是,百姓对施政者的德行会仰面接受的。后人错解了本章意思,把百姓比喻为“草民”,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见和立场,东面风来了向西面倒,西面风来了向东边倒,百姓竟然成了随风倒之人。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