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拯救我脆弱的心脏?

 大闲人 2016-03-06

突发心肌梗死后,病人患上“运动恐惧症”,对运动纠结不已

如何拯救我脆弱的心脏?

张敏  文汇报2014-06-01第8版

    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近10年来,我国发病情况也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急性期死亡率约30%。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法是急诊介入治疗,即通过植入支架,迅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借助这一技术,大量患者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但“死过一回”的他们或多或少患上了“运动恐惧症”,想动动身体,又担心脆弱的小心脏承受不起;不动,感觉全身难受。

    心梗后,到底运动对心脏是福是祸,这个问题让许多患者很纠结。

    

    李先生53岁,是一家国企职工,平时应酬多,生活不规律,吸烟几十年了。平时,他的身体还算硬朗,但一天在繁忙工作中突发心前区闷痛难忍,大汗淋漓。同事将他及时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医院及时抢救并开通了梗塞的血管。一周后,李先生顺利出院。他的心脏也为此多了几根支架。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李先生心有余悸,出院后患上了“运动恐惧症”。他认为自己是心肌梗死病人,虽然获得及时救治,但毕竟心脏梗塞过,难以承受运动的考验。出院后的他过得相当小心,服药规律,还特意办理了大病提前退休,平时在家卧床休息,静养为主。

    一个月后,李先生感到胸闷,心前区刺痛感,对身体上的任何不适焦虑不已,并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动则气促的表现。他跑到胸科医院心内科,挂了我的专家门诊。查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血清学检查心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不考虑血管再梗及心力衰竭导致的症状。以我多年从事心脏重症监护,以及对大量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随访的经验,像李先生这样的病人真的十分常见,很多病人对心肌梗死后如何运动的理解存在误区。

    

不仅可以运动,运动还能预防再梗

    心肌梗塞后到底可以运动吗?多大的运动量是适合的?其实,为了防治心血管疾病,2013年,美国ACC/AHA联合NHLBI组织专家组,根据近年来的多项临床证据,制定了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南,目的在于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脂和肥胖等。

    其中,体育锻炼成为预防冠心病以及心梗后再梗塞、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环节。大量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减少冠心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这主要得益于运动对血脂、脂蛋白、血压和血糖控制的获益。

    大型观测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降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延长寿命。并且,体力活动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最近一项分析估计,积极体力活动可使冠心病发生率降低6%,平均寿命增加0.68岁。其中的机制是体力活动可以通过调节血脂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可降低冠心病发生,其作用机制约有27%与它的降压作用有关,19%与其降低传统血脂水平有关,16%与它降低新型血脂水平有关。

    

给心脏“按摩”,每周3-4次快步

    走在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建议是每周3-4次,平均每次持续4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力活动。研究发现,大约消耗12个代谢当量的运动量才能影响血脂和血压水平,对健康形成有利影响,即需要至少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如快步走。更多的运动量会带来更多的获益。

    但,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是否应该达到这个运动量?研究表明,心梗后的患者适量、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同样可以促进心脏康复,使心梗患者发生再梗塞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下降28%。

    运动还有助于情绪调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心肌梗死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减少,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由于情绪因素导致的非特异性症状,比如心前区刺痛感、胸部烦闷不适等。

    

适量运动,以不引起气喘头晕为指标

    要提醒的是,对于心梗后患者的运动锻炼应掌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因为过量、过早的运动可能会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适度合理、循序渐进地运动,可增加心血管储备能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运动后机体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室颤阈值升高,降低心律失常和猝死危险。

    运动量以不引起气喘、心悸、头晕等为指标。如果运动后脉搏大于休息时20次/分钟,收缩压降低大于15mmHg,运动应减量;如果脉搏增加不大,运动量可适当增加。

    适合心梗患者的一些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如无严重并发症的心梗患者运动后无不良反应,心梗1-3个月后推荐逐渐达到上述ACC/AHA指南所要求的运动量。

    老李在我门诊随访多次后,我对他的运动锻炼做了详细指导。听从建议的老李为此学起了太极拳,并坚持每天早晨去公园散步,循序渐进,运动量逐渐增加。3个月后,李先生的种种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食补法,给心脏“加餐”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肌梗塞”成了家喻户晓、闻之色变的心血管系统严重疾病的代名词。俗话说“病从口入”,不管是谁都没有办法永保心血管健康,但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就是吃饭方式。

    心肌梗塞患者都知道心梗后应该低脂饮食、低盐饮食,但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该提倡哪类食物、限制哪类食物?进食多少食盐量、摄入多少总热卡?极少有患者能给出准确答案。很多病人道听途说,内心纠结,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精神负担很重,反而不利于心梗后的恢复。

    心梗后首先推荐的就是低脂饮食,但并不是所有脂肪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比如,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体内脂肪的一种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健康是有益的。

    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多不饱和脂肪存在于橄榄油、芥花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中。尽管橄榄油和菜籽油对健康有益,但热量也很高(1汤匙=120卡路里)。

    对人体有害的脂肪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性脂肪,比如牛油、奶油和猪油。少数植物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榈油中也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含脂肪最丰富,且多为饱和脂肪酸,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

    一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诸如蛋糕、糕点、饼干、面包、印度抛饼、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凡是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这是因为用植物油催化加氢制取脂肪时,反式脂肪酸也同时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氢化时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占8%-70%。牛奶、乳制品、牛肉和羊肉的脂肪中都能发现反式脂肪酸,占2%-9%。鸡和猪也通过饲料吸收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因此进入猪肉和家禽产品中。

    为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2013年美国ACC/AHA联合NHLBI组织专家组,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指南,指南中对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后患者饮食控制做了详细规定。指南强调了饮食控制应针对饮食模式,而不是针对某种饮食成分,饮食模式包括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健康的膳食结构是对于膳食搭配的整体调控,而不是在膳食搭配中分出好食物和坏食物。目前,国际倡导的几种健康饮食模式包括:

    1、MED模式。倡导多食水果蔬菜、谷类、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减少红肉摄入,以低脂肪或无脂肪食物替代高脂食物,应用橄榄油、坚果、混有菜籽油或亚麻油的人造黄油。MED饮食模式建议食物中脂肪提供32%-35%热量,9%-10%热卡由饱和脂肪酸提供,每天摄入27-37g纤维素,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特别是omega-3)。

    2、DASH模式。倡导多食蔬菜水果、谷物、家禽、鱼类、坚果,低脂,低糖,高钾、镁、钙、高蛋白和高纤维素饮食。

    3、USDA模式。建议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粗粮摄入量占谷物的一半,即170g,每天增加一份牛奶,选择健康的食用油。

    成人针对能降低血压的饮食方式建议:除了上述针对胆固醇的推荐外,还应减少钠摄入,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400mg,如果减至1500或1000mg,将更有利于血压控制。患者每日总能量的摄入量应个体化,例如,对于需要减肥的人应严格控制。患者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相适应的膳食模式。

    (作者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