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与局限

 2016上善若水 2016-03-06
一、无意识的发现

当然,并不是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了无意识的现象: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着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东西,即无意识的思想和冲动,人们有着隐秘的内心生活。但是,弗洛伊德首次使这一发现成了他心理学体系的核心,他详尽研究了无意识现象并获得了惊人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思想与人们的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一个人认为自己可能如何如何,通常如何如何,实际上这与他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矛盾;人们大多生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上。而在悠久的传统中,人们总认为思想和现实是一致的。弗洛伊德提出思想和现实的不一致性,不仅动摇了唯心主义的基础,而且在伦理学领域也有深远的意义。

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把诚实定义为心口如一。自弗洛伊德以来,这已不能成为充分的定义了。口是心非采取了新的形式,就是无意识信念和无意识冲动的形式。在弗洛伊德以前,如果一个人相信他惩罚他的孩子是因为这种惩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只要他认为是这样的,他就是真心实意的。在弗洛伊德之后,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这个人有以打孩子取乐的嗜好,为了使他的行为合理化,而借口这种惩罚对孩子是有利的。从历史上看,有些人为自己凶残歹毒的行为寻找的借口是“我出于好心”。自弗洛伊德以来,“我出于好心”失去了其开脱作用,人们总是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是思想和现实冲突的发现,但是,由于他假定被压抑的东西本质上是婴儿的性冲动意识,思想与现实的冲突本质上是思想与婴儿性欲的冲突,他认为性意识的普遍压抑是无意识内容的基础。因而,便限制了其发现的价值。

二、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另一伟大发现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他认为每种神经病中都有尚未解开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很好理解:由于小男孩在早年,在四五岁时,就萌发了性冲动,他因此对他的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性爱和性欲。他想占有她,他的父亲成了他的敌人。他对父亲表现出敌意并想取代父亲,以至最终想除掉他。同时,他也害怕被父亲这个敌手所阉割。弗洛伊德之所以称这种纠葛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爱上的心爱女人就是他的母亲。在发现乱伦之后,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示阉割自己,并且,在他的女儿的陪伴下离家出走了。

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是,小男孩强烈地依恋着他的母亲或母亲形象。这种依恋程度——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和关照而不要失去她的保护。女孩也有这种依恋,但后果稍有不同。

男孩依恋母亲并不难以理解。但弗洛伊德的错误在于,他把恋母本质上看作性本能之一。并非性欲使男孩与母亲的关系如此亲密,如此生命攸关,也不是性欲使母亲形象不仅在童年时代而且在一个人终身都如此重要。俄狄浦斯情结中对父亲的敌视是有根据的。但这不一定与恋母有关,父子间的敌视并非都是性竞争。

三、移情

移情是弗洛伊德体系中又一关键性概念。这一概念是临床观察的结果。弗洛伊德发现,在治疗期间,精神病人与精神病医生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本质上具有情结性质。它是爱戴、尊敬和依恋的混合物。如果医生与病人是异性,那很容易把移情的本质描述为精神病人爱上了医生。医生成了爱戴、尊敬、依恋和唯恐失去的对象,别人则被看成可能的竞争对手。换句话说,病人的一举一动就好像是爱上了医生。这种移情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出自医生的职业而不是医生的人品。如果他或者她不是病人的医生,那这样的事则不会发生。

在病人与许多医生的关系中可以发现这种移情。弗洛伊德首次充分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且分析了它的性质。他认为,在分析过程中,病人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他们的这些感情有如小孩对父母一方的感情。他把病人对医生的爱(或恨)看作病人早年对父亲或母亲感情的重演。或者说,对医生的感情是从原来的对象“转移”到了医生身上。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对移情的分析可以认识或重建婴儿对父母流露过的感情。

这一发现本质上是弗洛伊德具有重大创造性的发现之一。在此之前,无人着意研究病人对医生的依恋之情。医生通常满意地认为病人敬重他们。弗洛伊德的天才在于,他观察到这种现象,并不把它看作是敬意的表现,而是看作儿童对其父母的尊敬。不过,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同样渴望能有人能使他感到可信、可靠和安全。于是出现了崇拜明星、救星、权威人物等现象,这是一种社会移情。但是弗洛伊德对其发现的深远意义的社会价值估计不足。

四、自恋

弗洛伊德借助自恋概念对人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恋概念来自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两个特征:自大狂,以及对旁边的人与物毫无兴趣。他们把兴趣全都转向了自身——所以表现出自大狂;他们以为自己全知全能。弗洛伊德认为,刚出世的婴儿就像他在娘胎里那样处于一种完全的自恋状态。并且自恋在儿童和一般成人那里都同样存在,或者说,正常人或多或少都带有自恋倾向,这种倾向强烈时就会引起精神病。

对自恋者来说,唯一完全真实的东西是他们自己,是属于他们的一切。甚至他们的丑恶品行也是美好的,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凡是与他们有关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实在的;身外的人与物都是灰色的、丑陋的、近乎没有。自恋者对自己深信不疑,总感到自己居高临下。相比而言,一般人没有这种自信,老是疑心重重,并喜欢羡慕别人。自恋者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欣赏备至,他本人是自己最大的赞美者之一。许多艺术家、作家、乐队指挥、舞蹈演员和政治家都是极端自恋的。

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本质上是“里比多(即性)家族”内方向的变化。这种纯粹从性的角度来看待自恋的观点,限制了弗洛伊德这一发现的价值。从生物学的生存观点看,自恋是正常的合乎需要的现象,而从价值论的观点看,人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恋。

五、性格

弗洛伊德的性格概念的重要性不亚于无意识、压抑等概念。当然,性格概念并不新颖,但弗洛伊德从动力学意义上所说的性格概念在心理学上却是新颖的。这里所说的动力学的意思是指性格概念是“相对持久的情感结构”。

弗洛伊德第一个对性格进行了科学分析,而不是像小说家们那样对性格进行的是艺术分析。弗洛伊德及其学派确立了四种性格结构:口腔接受性格、口腔虐待狂性格、肛门虐待狂性格、生殖性格。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发育正常的人都要经过性格结构的这些阶段。但许多人停留在这些发展阶段的某一点上,并且成年时仍然保留着这些未成人前性格的许多特征。

弗洛伊德所说的口腔接受性格指希望别人满足自己的物质、感情和理智需要的人。他“张口待哺”,消极被动,依赖别人,希望别人满足他的需要。但是他自己却无所回报。

具有口腔虐待狂性格的人也以为他需要的一切来自外界,而不是自己的劳动。但他不像具有口腔接受性格的人,他并不希望得到任何人的施舍,而是力图凭武力从别人那里攫取自己需要的一切,他具有巧取豪夺的性格。

第三种肛门虐待狂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并不感到任何新东西都是创造出来的,占有某物的唯一方式是省吃俭用。他们把自己视为城堡,他们的安全在于孤立。这种性格特征:循规蹈矩、吝啬、固执。

发育完全,近乎成熟的性格是生殖性格。生殖性格模糊不清,而其他三种“神经病式”的性格定向倒清清楚楚。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殖性格仅仅指资产者,这种人的工作是努力组织和利用他人的劳动,他是管理者而不是工人。

由于弗洛伊德把性格理论与性欲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削弱了这一理论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所说的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兴奋的材料构造而成的。”口腔接受性格和口腔虐待狂性格是从口腔里比多(即性)中获得能量,肛门虐待狂性格是从肛门里比多中获得能量,生殖性格是从生殖里比多中获得能量,即从成年男女的性欲中获得能量。出现这样的观点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弗洛伊德认为,除争取生存的冲动外,人的一切能量都具有性的本质。

六、童年的意义

对幼年意义的发现是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弗洛伊德时代,关于儿童对性一无所知的神话依然占统治地位,而且,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的经历特别是幼儿的经历对其性格发展,对其整个命运的发展何等重要。弗洛伊德使之完全改观。他以大量临床事例证明,早年的事件特别是引起心灵创伤的事件如何使儿童的性格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弗洛伊德可以假定,早在青春期之前一个人的性格就已定型,再也不会发生改变,几乎无一例外。弗洛伊德指出,大人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往往深深影响儿童的发展,和他以后神经病症状的形成。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弗洛伊德的观察是正确的、机智的。但是有其局限性:弗洛伊德低估了体质因素、遗传因素在儿童性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弗洛伊德指出体质因素和个人经历都决定了人的发展。但出于实用目的,他和大多数精神分析学家都忽视了人的遗传气质。遗传气质在特定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大多数精神分析学家所相信的那样。并且,弗洛伊德夸大了童年的经历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人的一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对其性格产生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