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而是众多家长的行动了。而这些行动的点滴,则通过一些简短的文字加以记录,《京华时报》上有一个版面“文娱。胡同”,就为这些鲜活的文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这些传神地记录生活的文字,短小精悍,人们很喜欢读。它里面不少的妙趣横生的短文,写的是家庭生活,朋友圈,涉及到小孩子,反映了小孩子的聪明可爱,也反映了家庭教育。 但细细读来,就觉得一些稿件传递出的信息,是让人有些忧心的。有的透露出了小孩子的自私、狡黠,就是“小聪明”,可有的家长、大人,不仅不指正,还给以肯定、赞许。我们不能总是拿以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来说事,但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还是没有过时,还是要通过日常生活,来潜移默化地注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去。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革命领袖小时候的小故事,他在姑妈家和表弟表妹玩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没人看见是他打碎的。经过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打碎花瓶的事实。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西方的将军,他小时候跟别的小朋友玩游戏,被分配守“弹药库”。天黑了,别的小朋友走时忘了通知他,他就一直坚守在那里,别人叫他他也不走,他要执行“命令”,信守承诺。最后是一个真正的军官路过,命令他离开,他才离开了。从小就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他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将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今天一些家长看来,他们不是傻吗?因此,一些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值得反思。“胡同”是个很好的平台,要激浊扬清,不能让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在家长中间传播,误导别人。 3月5日的《京华时报》”文娱。胡同“版上,就有两篇存在一定偏差的稿件。《不是外人》(:见附1)里的孩子,一心只想着要压岁钱。现在的小孩子,彼此间就爱攀比,谁的红包多,谁收的压岁钱多,过分注重物质享受、金钱拥有。《酱油先动的念头》(见附2)中的小孩子特聪明,但也反映了有的小孩子死不认错、总爱找借口的不好的倾向,大人还给以鼓励,就不对了。 ”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了行动还不够,怎么抓,才是最重要的。搞不好,就会南辕北辙,收效与自己的期望恰恰相反。小孩子的品德教育,意志、性格的塑造磨练,信念、追求和兴趣的植入,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应该是有眼光的。民国时期,虽然国家贫穷、战乱,但那时富裕的人家,对子女的教育,真的做得很好,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今天的大家,不少就是民国教育的硕果。我们今天对小孩子的教育,能够超越民国时期吗?”中国梦“靠什么去实现?要靠人才!家长们,努力吧!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就从孩子小时候对他们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开始吧! 附1: 不是外人 同事小郑来我家拜年,我俩从国际金价聊到了电动汽车。 快中午时,我让小郑看会儿电视,我去做饭。刚把菜切上,儿子过来小声对我说:”爸爸,今天就别做什么了,拌两个凉菜就行了。“我说:”如果就咱俩可以,但还有郑叔叔,他是客人,光吃凉菜不合适。“儿子说:”郑叔叔就没拿咱们当外人,你看他自打进门都两个半小时了,也没给我压岁钱呀。“ (老白) 附2: 酱油先动的念头 我在家照看3岁的小侄子。打开电脑5分钟不到,就听侄子在外面喊:”姑姑。“”姑姑在书房呢。“ 抬头发现侄子衣服上、鞋子上黑乎乎的一片,我问:”怎么回事?“侄子拉着我的手走进客厅。刚买回的酱油,瓶子碎了,酱油洒了一地。我问侄子:”你把瓶子打碎的?“小侄子一副无辜的样子:”不是我的错,是酱油先动的念头。“我不解地摇摇头,就听小侄子说:”它干嘛要从超市跑到咱家啊?“ (陈华) 王良炬 2016年3月6日 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