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

 名天空间 2016-03-07

方名: 一枝春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经验良方》。

药物组成: 桂枝4钱,薄荷4钱,白芷4钱,威灵仙4钱。

主治: 伤湿一身尽痛。

用法用量: 1钟,酒1钟,煎8分,温服。

备注: 桂枝温能解表,故曰一枝春。

方名: 一带五参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炙)、人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看蛇有3分,五参只用3分之2)。

主治: 大风不仁,皮肤顽麻,绕腰遍身,似蛇皮黑瘾,旋生旋没,身痹。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1钱至2钱,食后、临卧酒调下。

方名: 一笑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干姜(炒黑)、山栀子(姜汁拌炒)。

主治: 心疝心痛及寒痛。

用法用量: 上用酒2钟,煎8分,不拘时服。

备注: 医中至宝,心疝心痛,服之立止,不觉欣然而一笑也。

方名: 九仙驱红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

药物组成: 黄芩(酒炒)1钱,黄连(酒炒)1钱,当归(酒洗)1钱,生地(酒洗)1钱,栀子(酒炒)1钱,蒲黄(隔纸炒)1钱,槐花(炒)1钱,积雪草5钱(即千年矮),上部血用藕节3枚(捣烂),下部血用地榆钱半。

加减: 如胸膈饱闷,加莱菔子7分。

主治: 呕吐血,便血,妇人崩中。

用法用量: 2钟,煎8分,看血上下,分食前后服。

方名: 三分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柴胡、黄芩、半夏。

功效: 调荣益卫,止嗽。

用法用量: 上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8分服。

方名: 三神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

药物组成: 大茴香15分,荔枝核15分,橄榄核15分。

主治: 寒疝疼痛。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空心酒调下。

方名: 大风子膏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

药物组成: 大风子(去壳)10个,木鳖子(去壳)10个,硫黄3分,轻粉3分。

加减: 如有肉瘤者,加冰片1分。

主治: 肺风并鼻。

用法用量: 上药捣成膏。不时以自己唾津调擦患处。

方名: 小灵丹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蟾酥5钱,雄黄1钱,硇砂1钱,轻粉5分,血竭5分,辰砂5分,麝香少许。

主治: 三十六疔,七十二黄。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乳面糊为丸,如黄米大。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用葱头2枚开孔,入药于内,纸卷慢火烧,以热酒送下。

方名: 小柴胡合小陷胸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黄连、枳实、枳壳、桔梗、竹叶、粳米、栝楼仁。

主治: 风厥。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方名: 广嗣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沉香1钱,丁香1钱,茱萸1钱,官桂1钱,白及1钱,蛇床子2钱,木鳖子2钱,杏仁2钱,砂仁2钱,细辛2钱。

主治: 妊娠胞络阻绝,九月而瘖。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方名: 乌金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

药物组成: 童男胎发。

主治: 肌衄,血从毛孔而出。

用法用量: 上烧灰存性,奄之立止。

方名: 五子五皮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明医指掌》。

药物组成: 紫苏子(炒)7分,香附子(炒)7分,车前子6分,莱菔子(炒)6分,葶苈子(醋炒)5分,栀子皮8分,陈皮7分,赤茯苓皮8分,大腹皮6分,生姜皮5分。

功效: 定喘,消皮肤间水。

主治: 风水。

用法用量: 用水2钟,煎8分,温服。

方名: 五子益肾补元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生地8两(掐开内红紫色者佳,酒洗净,以竹刀切片,用少壮乳汁1钟,无灰酒1钟,拌匀,浸1日,入砂锅微炒,不住手,将半燥时,取起,日晒夜烘干),白茯苓4两(坚白、云南者佳,去皮,同地黄为末,绢包之,藏于糯米饭内蒸1熟,如此制配,引地黄入黄庭宫而用之也),山茱萸(红润者佳,洗净去核用肉)5两,泽泻(不蛀、色白者佳,去毛根)3两(同山茱萸为末,绢包,饭上蒸1熟,如此制配,引山茱入丹田,则泽泻不为渗矣),干山药(怀庆者)5两,牡丹皮(壮厚片不枯腐者)4两(温水洗净,即时乘湿拌山药末,绢包。砂锅上白汤蒸1熟,晒干为末,引山药入心包络而生精血也),柏子仁3两(微炒,另研),覆盆子(水洗净)2两(炒),楮实子3两(淘净,炒),枸杞子(甘州者佳,去梗蒂,取净末)4两,菟丝子4两(淘净,用青盐2钱,煎汤煮熟,杵烂炒干)。

功效: 益肾精,补元气。

主治: 肾精亏损,失精。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用真蜡蜜20两,炼将熟,以浮小麦拣净,取粉4两,芡实子粉4两。少壮妇乳汁3盏,入水2钟打匀,复炼极熟,和前末入石臼内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用法用量: 每日100丸,空心用淡盐汤送下,随即纳风干甘栗子1-2枚,或煮熟莲肉10余粒,或煮熟龙眼之类,以助药力归于下元也。

方名: 五加皮酒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五加皮3两,宣木瓜3两。

主治: 足胫痛。

用法用量: 上用无灰好酒1樽,入前2药,煮1蛀香,食前饮之。

方名: 五积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人参、白茯苓、厚朴、黄连、川乌、巴豆。

主治: 五脏之积。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奔豚。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方名: 双甲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鳖甲(九肋者,醋炙)、穿山甲(蛤粉炒成珠)各等分。

主治: 疟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白汤调下。

各家论述: 鳖甲破结,穿山甲直透所结之处,疟母用此治之,因名双甲。

方名: 全鹿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雄鹿(最小)1只,秋石2斤,五味子3斤(酒洗,晒干,净末1斤),车前子2斤(水淘,晒干,净末1斤),金樱子3斤(酒洗,晒干,净末1斤),菟丝子7斤(酒浸,晒干,如7次后取末5斤),黄柏7斤(去粗皮,牛乳浸透,晒干,取净末5斤)。

功效: 益血气,补劳伤,固精髓,壮筋骨。

制备方法: 黄柏并四子各为细末,和合一处,却将雄鹿取血,拌药如弹子,晒干,复为末;将鹿去毛秽,其角煮膏,枯骨为霜,其骨煮粉,皮、肉、五脏俱熬膏,然后以秋石化开,和前药末为膏,少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温酒亦可。

各家论述: 飞霞子曰:鹿则全体大补是也。壶隐子曰:黄柏二制,米泔水浸,生姜汁炒,则治上焦;单制蜜炙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独此又用牛乳,亦走下焦。

方名: 回生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沙参。

主治: 寒疝疼痛,汗出欲死。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调下。

方名: 艾梅饮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蕲艾4钱,乌梅1个(上钻1孔)。

主治: 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以蕲艾包乌梅,用线扎定,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方名: 玉龙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海上方》。

药物组成: 半夏不拘多少(生用)。

功效: 消散暑气。

主治: 暑疟。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于未发之先白汤送下。至重者无过3服。

方名: 生肌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乳香1两,没药1两,黄丹1两(澄),赤石脂2两(火煅),轻粉2钱,龙骨(火煅)4钱,熊胆4钱,冰片1钱,血竭2钱,麝香1钱,孩儿茶2钱,海螵蛸5钱(水煮)。

功效: 生肌长肉。

主治: 痔上枯药之后脱落,孔窍不收者。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消毒饮每日洗3次,上药3次,10日内全愈。

备注: 《外科正宗》有珍珠,无孩儿茶。

方名: 启脾丸

别名: 小儿启脾丸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引《经验良方》。

药物组成: 人参(去芦)1两,白术(土炒)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山药1两,莲肉1两,山楂(蒸,去核)5钱,甘草(蜜炙)5钱,陈皮5钱,泽泻5钱。

功效: 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黄、消胀,定肚痛,益胃生肌,健脾开胃。

主治: 大人、小儿脾积,五更泻。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荷叶煮汤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食后米饮送下。

备注: 小儿启脾丸(《摄生众妙方》卷十)。

方名: 阴阳汤

别名: 阴阳水、生熟水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易简》。

药物组成: 滚水半盏,冷水半盏。

主治: 霍乱腹痛甚。

用法用量: 和合服之。

各家论述: 1.《增补内经拾遗》引《易简》:挥霍缭乱,此乃阳不升,阴不降,乖膈而成。方用阴阳汤,取其阳能升,阴能降之义也。慎勿以为寻常而忽之。 2.《医方集解》:药中治霍乱者最多。然有寒热二证,而本草主治,未尝分别言之。万一误用,立死不救。仓卒患此,脉候未审,切勿轻投偏热偏寒之剂,唯饮阴阳水为最稳。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脾湿下渗,故泻,泻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转筋者,风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中焦分理阴阳之药也,阴阳不和而交争,故上吐下泻而霍乱,饮此辄定者,分其阴阳,使和平也。

备注: 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方名: 芎苏散

别名: 十味芎苏散、芎芷香苏散、芎苏饮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局方》。

药物组成: 川芎2钱,苏叶1钱,枳壳(麸炒)1钱,桔梗1钱,柴胡1钱,半夏(汤泡7次)1钱,广陈皮1钱,白茯苓(去皮)1钱,干葛1钱半,甘草(炙)5分。

主治: 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瘴疟脚气;产后伤风,恶露已净;小儿感冒,面色寒滞,两颊或似水红桃花,鼻流清涕,恶风痰壅。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川芎、苏叶、干葛、柴胡、解表药也,表解则头痛、发热、恶寒自愈;桔梗、半夏、陈皮、枳壳、茯苓、甘草,和里药也,里和则咳嗽、吐痰、气汹自除。 2.《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为治非时感冒之首剂。方中芎、苏、紫、葛为通治三阳经外感药,而独以芎苏名方者,盖重在于邪伤血分也。更合以二陈治内伤饮食,加枳壳宽膈利痰,诚为总司内外之良方,而无引贼破家之患。

备注: 十味芎苏散(原书同卷)、芎芷香苏散(《准绳·伤寒》卷二引《澹寮》)、芎苏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岭南卫生方》本方用法: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方中干葛,《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作干姜。

方名: 当归承气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当归尾1两,大黄(酒洗)5钱,芒消5钱,枳实5钱,甘草(蜜炙)3钱,厚朴5钱。

主治: 内有实热,致发阳厥、癫狂或溺血。

用法用量: 2钟,先煎枳、朴、草、归至9分,次下大黄,煎3-5沸,末下芒消,随即就起,去滓服。

各家论述: 胃气为湿热所伤,必泻其上实,而元气乃得上下同流,此承气所由名也。三一承气汤外加当归,故名。

方名: 安惊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保婴集》。

药物组成: 辰砂(另研)5分,汞粉(另研)5分。

主治: 急慢惊风。

制备方法: 上用青蒿节间虫为丸,如粟米大。

用法用量: 11丸,乳送下。

方名: 如圣饼子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苍术(泔浸)4两,川芎2两,白芷2两,草乌1两(姜汁炒)。

主治: 头痛、头风因寒者。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饼,如小围棋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7饼,用细茶1撮,嚼烂,早晨茶清送下。服后1日木可见风。

方名: 百合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

药物组成: 百合。

主治: 肾虚解(亻亦)。

用法用量: 2钟,煎8分,不拘时候服。

方名: 补肾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人参1钱,白茯苓1钱,白术1钱,五味子1钱,川芎1钱,甘草(炙)8分,黄耆(炙)8分,熟地8分。

主治: 肾虚耳鸣。

用法用量: 用水2钟,加红枣2枚,煎8分空心服。

方名: 谷疸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

药物组成: 苦参3两。

主治: 谷疸。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牛胆1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白水或生姜汤送下。

方名: 补心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茯神(去木)2钱,贝母(去心)2钱,麦冬(去心)2钱,生地(姜汁炒)2钱,天冬(去心)1钱,酸枣仁(炒)1钱,白芍1钱,当归1钱,橘红1钱,黄连8分,川芎8分,甘草2分。

加减: 有郁,加香附。

功效: 补心。

主治: 心血不足,心若掣。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后服。

方名: 附子理苓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附子(炮)15分,干姜(炮)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1钱,白术(炒)1钱,猪苓1钱,赤茯苓(去皮)1钱,泽泻1钱,官桂1钱。

主治: 伤寒5-7日,传入三阴,大便自利,四肢厥冷,脐腹疼痛,小便不利作渴。

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方名: 赤小豆饭

处方来源: 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四引《梅师方》,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赤小豆1升。

功效: 健脾胃,消水肿。

主治: 水气肿胀。

用法用量: 以东行花桑枝,烧灰1升,淋汁,煮饭食之。

方名: 羌活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引《伤寒举要》。

药物组成: 羌活1钱半,苍术1钱半,川芎1钱,白茯苓1钱,防风1钱,枳壳1钱,桔梗1钱,甘草3分。

加减: 有汗恶风,加桂枝8分。

主治: 遇风头痛。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葱1根,煎8分,不拘时候服。

方名: 改容膏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杏仁(另研)、轻粉(另研)、滑石(另研)各等分。

主治: 肺风疮。

制备方法: 用鸡蛋清调,以瓷盏盛,饭锅上少燉片时,旋入麝香少许。

用法用量: 擦患处。

方名: 抑肝清气饮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香附(便制)1钱,苍术(泔浸)8分,抚芎7分,神曲(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栀子(姜汁炒黑)7分,黄连(姜汁炒)7分,枳实(麸炒)7分,甘草3分,沉香(磨水)2分,山楂7分。

加减: 如脾胃虚弱,暂减栀子,加土炒白术、白芍、陈皮各8分;膈上胀闷,加桔梗、槟榔各5分;有痰,加贝母8分。

主治: 怒气伤肝而致煎厥,郁结痞闷。

用法用量: 上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后服。

方名: 驱风膏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杏仁(剥去皮尖)不拘多少。

功效: 驱肺风。

主治: 风寒外袭之皶痤。

用法用量: 上浸。晨未洗脸之先,齿咀杏仁,连汁涂之,后洗净。

方名: 固精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附子1枚(重8钱,脐心作窍,如皂角子大,入茱砂3钱,湿纸包,煨,用一半),牡蛎1枚(漳、泉2州所出者,童便涂遍厚纸,裹,米醋浸透,盐泥固济,候干以炭5斤服之),桂心(去皮)3钱,龙齿3钱,当归(酒洗,焙)3钱,乌药(天台者)3钱,益智子(去枝梗)3钱,杜仲(酒炒,去丝)3钱,石菖(燎去毛)3钱,山茱萸(去枝梗)3钱,茯神(去木)3钱,牛膝(川者,酒浸)3钱,秦艽3钱,细辛3钱,桔梗3钱,半夏(姜汤泡7次)3钱,防风3钱,白芍3钱,干姜1两半(炒半生),辽参1两,川椒(去子并合口者)。

功效: 养精调经种子。

制备方法: 糯米为丸,取附子内朱砂为衣,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70丸,空心淡醋汤或盐汤任下。

备注: 方中川椒用量原缺。

方名: 枇杷叶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集验方》。

药物组成: 枇杷叶(去筋膜丝及毛衣)1两,山栀子5钱。

主治: 肺风并糟鼻。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或3钱,食后好酒调下。

方名: 炒栀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方论》卷一。

药物组成: 炒山栀(炒黑)。

主治: 汗血。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滚水调下。

方名: 苦瓠丸

处方来源: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大枣肉7枚,苦瓠膜如枣核大。

主治: 通身水肿。石水,少腹独肿。

制备方法: 捣为丸。

用法用量: 13丸,如人行15里又服3丸,水出,更服1丸即止。

方名: 虎龟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医学原理》。

药物组成: 虎胫骨1两,败龟板2两,苍术3两,黄柏2两,防己4两,归梢2两,牛膝1两半。

功效: 清湿热,泄阴火为主;理湿益阴退火,行血壮筋骨为标。

主治: 足膝痿弱。湿热怫郁,以致阴火上腾,两足痿弱软而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或100丸。空心盐、姜汤送下。

各家论述: 《衡要》:用防己、苍术以理湿,黄柏、龟板益阴以退火,归尾行血,虎胫骨、牛膝壮筋骨。

方名: 虎骨酒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虎骨1具(通炙,取黄雀汁浸,碎如雀脑)。

主治: 胃中空虚,行阴用力。身体懈惰,不能支持。

用法用量: 上用糯米3石,入虎骨,倍用曲,如酿酒法,酿之酒熟,封头50日,开饮之。

方名: 青蒿点汤

处方来源: 方出《续医说》卷十引俞冕云,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苦蒿头。

功效: 避瘟疫、瘴气。

制备方法: 每岁以三伏日清晨采取苦蒿头1束,阴干,冬至日捣罗为细末,至除夕夜用蜜水调和。

用法用量: 从少至老,每人服1匕。

方名: 保生锭子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白芍1两,甘草2钱,牛黄2钱,全蝎22个(去毒),白僵蚕24个,黑牵牛16个,南星(当年者)20个,白附子12个,辰砂(另研)2两,代赭石(火煅,水飞)4两,青礞石(火煅,水飞)4两,蛇含石(火煅,用米醋淬49次)4两。

主治: 急慢惊风。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糕糊为锭,用火烘干,瓷罐盛之。

用法用量: 仍用好麝香同置一处熏之。所用锭印,须用象牙刻者方妙。

方名: 独圣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香橼大者1枚,小者2枚(炭火中烧灰存性)。

主治: 寒疝疼痛。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空心酒送下。

方名: 珍珠粉丸

别名: 真珠粉丸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珍珠3两,蛤粉1斤,黄柏(新瓦上炒赤)1斤。

主治: 溲出白液。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酒送下。

备注: 真珠粉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方名: 神仙九气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保生备录》。

药物组成: 姜黄、香附(炒)。

主治: 肤胀。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5-6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或以温酒调服。

方名: 神志丸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茯神(去木)、远志(去骨)、羌活、南星、益智(去皮)、白附子、辰砂(另研)、雄黄(另研)、枯矾(另研)各等分。

功效: 宁心定志。

主治: 阳厥善怒,服铁洛饮或当归承气汤利痰后者。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米饮送下,每日2次。

方名: 胃苓汤

别名: 经验对金饮子、胃苓散、术苓汤、平胃五苓散、对金饮子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局方》。

药物组成: 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钱。

加减: 口渴者,去肉桂。

功效: 安胃利水止泻。祛湿和胃。

主治: 脾湿过盛,浮肿泄泻,呕吐黄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闲,大便飧泄,濡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沉冷证小便不利,及胃虚不和,早晨心腹痛。阴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声,小便频数,脉迟缓。脾胃受湿,呕吐泄泻。黄疸。阴水。中暑挟食不消,吐泻腹痛。饮食停积,浮肿泄泻。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 每服1两,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炒盐1捻,煎8分,食前温服。

备注: 经验对金饮子(《加减灵秘十八方》)、胃苓散(《普济方》卷三二一引《大全良方》)、术苓汤(《女科万金方》)、平胃五苓散(《脉因症治》卷上)、对金饮子(《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方名: 壶隐子双鹿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雄麋1只,雌鹿1只,枸杞子16斤,当归(合用酒浸)3斤,川芎(不得见火)3斤,白芍(炮)3斤,生地(酒煮捣膏)3斤,人参3斤,白术(东壁土炒)3斤,白茯苓(去皮)3斤,甘草(蜜炙)3斤。

主治: 肾精亏,失精。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细末,各另收贮;取雄麋宰血,和四君如弹子;雌鹿宰血,和四物如弹子,晒干,复为末;二鹿各去毛秽,二脑二髓和地黄膏,再捣如泥;二骨酥炙,各磨为粉;二肉二皮二杂,各炼为膏;麋角煮为霜,角汁熬为胶,和前药末为丸,如不成丸,少加炼蜜,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加至10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药性回润,仍须常晒。

各家论述: 麋能补阳,鹿能补阴,气血两虚,麋鹿兼用,故曰双鹿。惟此方不寒不热,大都用雄麋四君以补气;雌鹿四物以补血;枸杞者,取其能壮筋骨,坚精髓,延龄益寿,返老还童耳。

方名: 夏枯草汤

别名: 夏枯草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经验良方》。

药物组成: 夏枯草6两。

功效: 化瘀止痛,解热散结。

主治: 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钟,煎7分,食远温服;虚甚当浓煎膏服,并涂患处。

备注: 夏枯草散(《医学入门》卷八)。本方改作膏剂,名夏枯草膏(见《医学入门》),又名夏枯膏(见《良朋汇集》)。《良朋汇集》本方用法:茎叶捣烂,取汁熬膏,贴之;破者,白滚水调服二三茶匙。

方名: 换容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海上仙方》。

药物组成: 蝉退半斤,广胶1斤。

主治: 疠风。

制备方法: 上用铅1斤,打成小盒,置前2味于内,外仍用铅滴周围固密,以皮消3斗,锅内煮之,取出,去铅盒,只用前2味为细末。

用法用量: 每服3分,温酒送下。紫黑风,以青松枝剪碎,煎汤洗浴;白风,以小麦浮壳,煎汤洗浴。

方名: 柴平汤

别名: 柴平饮、柴平煎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宦邸便方》。

药物组成: 银柴胡2钱,黄芩15分,人参(去芦)1钱,半夏(汤泡7次)1钱,甘草5分,陈皮12分,苍术(泔浸)1钱半,厚朴(姜制)1钱。

加减: 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8分,白茯苓(去皮)7分;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9分,川芎7分;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4味俱加;食积,加神曲(炒)8分,麦芽(炒)7分,山楂1钱,枳实(麸炒)1钱。

主治: 痎疟,湿疟,食疟;春嗽。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小儿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症轻者。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8分,未发先服。

各家论述: 《增补内经拾遗》引《宦邸便方》:方用小柴胡汤以散风寒,平胃散以消饮食,故曰柴平。《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备注: 柴平饮(《证治宝鉴》卷二)、柴平煎(《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

方名: 栝楼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栝楼1枚(大者,重1-2两者,连皮捣烂),甘草(蜜炙)2钱,红蓝花5分。

主治: 左胁气痛。

用法用量: 上水2钟,煎8分,温服,不拘时候。

方名: 梧桐濯足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梧桐叶不拘多少。

主治: 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 用水数10碗,煮10数沸取出。只浴两足后跟,其泻即止。

方名: 消毒饮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起痔汤去芒消。

主治: 痔瘘,四下根裂开。

用法用量: 每日煎水洗3次,上生肌散3次。10日内全愈。

方名: 益气养荣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桔梗、橘皮、贝母、香附、黄耆、柴胡。

功效: 止咳嗽,补气血。

主治: 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痛否,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者。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8分,温服。

方名: 益智子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益智仁49粒,白茯苓(去皮)2钱。

主治: 肾虚遗溺。

用法用量: 2钟,煎8分,加盐1捻,空心温服。

方名: 盏落汤

别名: 落盏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

药物组成: 石菖蒲、吴茱萸、高良姜、香附子、陈皮。

主治: 心疝心痛。

用法用量: 1碗,煎7分,去滓,滴香油3-5点,温服。

备注: 落盏汤(《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五)。

方名: 秘传豁痰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栝楼仁1钱半,柴胡12分,羌活1钱,独活1钱,枳壳(麸炒)1钱,半夏(汤泡7次)1钱,乌药1钱,橘红7分,青皮7分,当归7分,川芎7分,黄芩7分,黄连7分,南星(矾皂角煮过者)1钱。

主治: 痰厥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随,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煎8分,临服入姜汁1茶匙,竹沥1酒杯,日进1服。10日后渐安。

用药禁忌: 不可性急,不可轻服续命汤、活络丹、天麻丸、清心丸、苏合香丸、辛香热药。

方名: 蚕沙酒

别名: 蚕沙饮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蚕沙4两(炒半黄色),无灰酒1壶。

主治: 月经久闭。风缓顽痹,诸节不随,腹内宿痛。

用法用量: 上重汤煮熟,去沙。温饮1盏。即通。

备注: 蚕沙饮(《验方新编》卷九)。

方名: 诸葛解甲风

别名: 发汗散、诸葛行军散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三引《医家必用》。

药物组成: 麻黄(去根节)8两,绿豆10两(连皮)。

功效: 发汗。

主治: 夏月感冒。瘟疫。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 用无根水半茶钟调服。量强弱加减,壮者钱半,次者1钱,10岁以下用5-6分。不用被盖,其汗立出。

备注: 发汗散(原书同卷)、诸葛行军散(《良朋汇集》卷一)。

方名: 调经养荣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引《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 归身1钱半,川芎7分,白芍8分,熟地1钱,生地5分,丹参8分,玄胡6分,丹皮5分,香附1钱,陈皮7分,白术8分,砂仁2分,红蓝花3分。

主治: 血枯经闭。

用法用量: 上以水2钟,煎8分,空心腹。

方名: 起痔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黄芩1两,槐花1两,防风1两,栀子1两,苦参1两,黄连1两,黄柏1两,大黄1两,芒消半两。

主治: 痔瘘。

用法用量: (口父)咀。煎汤洗,每日3次。有痔四围根裂开,用生肌散上。

方名: 通肠痔漏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白术(麸炒)、白茯苓(焙)、当归(酒洗、锉破、不得见火)、黄柏(炒)、羌活(炒)、独活、防己(焙)、防风、定风草(即独活苗、生用)、荆芥(生)、山豆根(不见火)、柏子仁(生)、白鲜皮(醋炒)、白蒺藜(生)、赤芍(醋炒)、百部(醋炒)1两,人参5钱(焙,日久加至1两),苦参5钱(炒),薏苡仁5钱(焙),天花粉2两(炒燥),玄明粉1钱(重者加至3钱)。

主治: 痔漏。

制备方法: 上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莲肉汤送下,每日3次。服至12两愈,重者不过1斤。

用药禁忌: 忌煎炒、酒色、气恼。

备注: 方中白术至赤芍15味药用量原缺。

方名: 接命丹

别名: 小接命丹、接命膏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引《养生类要》。

药物组成: 人乳2酒盏,梨汁1酒盏。

功效: 消痰,补虚,生血。

主治: 肾虚瘖痱。口不能言,足不能行。气血虚弱,痰火上升,虚损困惫,饮食少进。及左瘫右痪,中风不语,手足腰膝身体疼痛,动履不便。

用法用量: 银镟或铜镟内重汤顿滚。每日空心1服。

备注: 小接命丹(《医便》卷一)、接命膏(《古今医鉴》卷七)。

方名: 黄土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引钱仲阳方。

药物组成: 黄土适量。

主治: 小儿急惊、慢惊。

用法用量: 煎汤,饮之。

临床应用: 《钱仲阳传》: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瘛痤疭,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汤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制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请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大医丞,赐紫农金鱼。

方名: 黄连清心饮

别名: 黄连清心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二。

药物组成: 黄连、生地(酒洗)、归身(酒洗)、甘草(炙)、茯神(去木)、酸枣仁、远志(去骨)、人参(去芦)、石莲肉(去壳)。

主治: 白淫,遗精,精滑。

用法用量: 2钟,煎8分,食后服。

备注: 黄连清心汤(《古今医鉴》卷八)。《观聚方要补》有川楝子。

方名: 滋阴润燥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桃仁、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 滋阴养血润燥。

主治: 噎膈。隔塞不通,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上用甘蔗榨汁2钟,煎8分,温服。

方名: 煮料豆药方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四。

药物组成: 当归4钱,甘草1钱,川芎1钱,广皮1钱,白术1钱,白芍1钱,丹皮1钱,杜仲2钱(炒),牛膝4钱,首乌8钱,菊花1钱,杞子8钱,生地4钱,熟地4钱,黄耆2钱,青盐6钱。

功效: 乌须黑发,固齿明目。

制备方法: 上药同黑豆煮透,晒干。

用法用量: 去药服豆。

方名: 黑痔丹

别名: 引痔丹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白矾2两,蟾酥4钱,轻粉4钱,信石1两。

功效: 枯痔,引痔。

主治: 痔瘘。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锅内,上用大瓷碗盖住,醋调,炭灰封固四周,火炼二时,候冷取出为末。

用法用量: 唾津调涂痔上,每日温水洗3日,涂3次。

方名: 截疟饮

处方来源: 方出《万氏家抄方》卷二,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人参5钱,常山5钱。

功效: 截疟。

主治: 疟疾虚甚者。

制备方法: 上锉碎。

用法用量: 微火上同炒,去常山不用,只用人参煎汤,未发前服。

备注: 《增补内经拾遗》本方用法:上同炒,去常山不用,只用人参,以酒二钟,煎至八分,露一宿,空心温服。

方名: 愚鲁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银州柴胡(去须)、辽东人参(去芦)。

主治: 咳嗽,血枯经闭,劳热。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红枣2个,煎至8分,食后服。

备注: 柴也愚,参也鲁,方用柴胡、人参,假此以名汤。

方名: 催生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车前子5钱,当归3钱,白芷2钱,红花15分(体弱者减半)。

功效: 催生。

方名: 解毒薷苓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药物组成: 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山栀(去皮)1钱,泽泻12分,猪苓8分,赤茯苓(去皮)8分,白术(土炒)8分,肉桂1分,扁豆9分,厚朴(制)9分,香薷3钱。

功效: 解暑热。

主治: 痎疟。

用法用量: 2钟,加生姜3片,乌梅1个,煎8分,冷服。

各家论述: 解毒,黄连解毒汤也;薷,香薷饮也;苓,五苓散也。三方合用,复方之制也。

方名: 蒲黄汤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蒲黄1两(炒褐色),清酒10爵。

主治: 血菀上焦之薄厥。

用法用量: 将蒲黄入清酒内沃之,温服。

各家论述: 蒲黄能消瘀安血,清酒能畅气和营。

备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蒲黄酒

方名: 集灵膏

处方来源: 《内经拾遗》卷一。

药物组成: 生地112两,熟地112两,人参(去芦)1斤,枸杞子1斤,麦门冬(去心)14两,天门冬(去皮心)半斤,牛膝半斤。

功效: 滋心润肺,益卫养营。

用法用量: (口父)咀,量入水,用桑柴火熬成膏。终日随意服之。

各家论述: 集,集聚也;灵,灵验也。集灵,集药之灵验也。

方名: 增损地黄丸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当归2两(全用),熟地半斤(怀庆者佳),黄连1两(净)。

主治: 妇女月经不调,久而无子。

制备方法: 上以酒浸1宿,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50-100丸,经少,温酒送下;经多,米饮送下。

方名: 藿苓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济世良方》。

药物组成: 藿香、厚朴、白术、赤茯苓、半夏、苍术、陈皮、甘草、猪苓、泽泻、肉桂。

加减: 口渴者,去桂。

主治: 霍乱,内外两伤,吐泻交作。

用法用量: 2钟,生姜3片,大枣2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方名: 聪耳益气汤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黄耆、当归、防风、荆芥、橘皮、升麻、柴胡、石菖蒲。

功效: 益气聪耳。

主治: 精脱耳聋。

用法用量: (口父)咀,作1服。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方名: 无忧散

别名: 保产无忧散、保产神效方、保产无虞散、千金不换方、保生无忧散、保安煎、保产无忧汤、便产神方、仙传保产无忧散

处方来源: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药物组成: 菟丝饼15分,当归(酒洗)15分,川芎13分,白芍12分(冬月只用1钱),甘草5分,荆芥穗8分,炙黄耆8分,厚朴(姜汁炒)7分,枳壳6分,艾叶5分,真贝母15分(去心),羌活5分。

功效: 令产时不疼即下。

主治: 孕妇偶伤胎气,腰疼腹痛,甚至见红不止,势欲小产;或临产时交骨不开,横生逆下,或子死腹中,命在垂危。血晕阴脱。

用法用量: 上药依方修合。另将真川贝为细末,候药煎好,冲入同服。服8剂,或间日1服。

备注: 保产无忧散、保产神效方(《傅青主女科》补编)、保产无虞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千金不换方(《胎产心法》卷中)、保生无忧散《医林纂要》卷八。保安煎(《古方汇精》)、保产无忧汤(《笔花医镜》卷四)、便产神方(《良方集腋》卷下)、仙传保产无忧散(《卫生鸿宝》卷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