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效穴”探析

 赤候 2016-03-07

“经验效穴”探析

 张田宁1  周美启(通讯作者)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230038)

摘要  笔者学习针灸过程中发现,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各论中,对某一病症的取穴组方分析时,某一单穴或穴位配伍多出现“经验效穴”一词作为方义解释。而这些穴位数目不定,分于不同类别,无明显规律,并且在不同教材及专业资料中主治病症、应用数量上存在差异,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现通过查阅同级教材及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其特点,结合循证针灸学,将个人疑问及思考作以下探析:

关键词  经验效穴  探析    循证针灸学

经验效穴,现代针灸辞典解释:即取穴法之一,对于某些病症医生根据本人或他人的临床实践经验而选定有关穴位进行治疗,如癫痫取腰奇,内心俞,小儿疳积取四缝等。[1]

1经验效穴

1.1穴位归纳

笔者统计中国中医药版新世纪“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2]治疗各论中所用经验效穴如:头面躯体痛病症中,落枕选用“外劳宫”穴;内科病症中,痴呆取“四神聪”穴、消渴取“胰俞”穴;妇科病症中,月经不调选用“交信”穴、痛经取“次髎”穴、崩漏取“隐白”穴、滞产取“至阴、独阴”穴、缺乳取“少泽”穴、疳症取“四缝”穴、乳痈取“肩井”穴;外科杂病中,肠痈取“阑尾”穴、痔疮取“二白”穴、疔疮取“灵台”穴、疝气取“三角灸”穴、近视取“翳明”穴、胆绞痛取“胆囊”穴、胆道蛔虫症取“迎香透四白”穴;戒断综合症中取“戒烟”穴。共十八种病症采用了“经验效穴”法取穴,方义中对其功效给以肯定,而对取穴依据解释却不像其它穴位一样,按功能主治、归经、配穴原则等,仅言“经验效/穴”。

1.2特点概述

对其进一步分析:迎香穴归属手阳明经、四白穴归属足阳明经、隐白穴归属足太阴经、少泽穴归属少太阳经;次髎、至阴穴归属足太阳经;交信归属足少阴经;肩井穴归属足少阳经;灵台穴归属督脉,均为经穴;四神冲、翳明、三角灸、胰俞(胃脘下俞)、外劳宫、胆囊、阑尾、独阴、二白穴归属奇穴。可知经验效穴分布广泛,无统一归经、分类。概括其特点:(1)这些依据“经验效穴”所选的穴位,其本身都有明确的归经分类,或为经穴,或为经外奇穴,或为阿是穴,但其被选用所治疗的病症,多不属于本经、本穴原有功能主治;(2)就本版教材经验效穴中,奇穴所占比列相对较多,选用的十八腧穴,奇穴有九个;(3)经验效穴整体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无专业学科归类,其机制有待学术、实验、及临床的探讨验证,各项发展尚不成熟。

2探析

2.1效穴依据

各教材资料中选择应用这些穴位的依据是什么呢?依定义可知,其最早来源应偏重于针灸医者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尝试并细心观察总结出来的,亦或是工作中“偶得”的,暂时却不能作出具体解释,如定位、主治、解剖、配穴等,即常采用“经验效穴”一词概括。这些经验穴多着重于临床“经验”,虽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默认取穴依据之一,但目前仍缺少统一公认的或以书面文献进行权威的定义。如《实用针灸处方》[3]选穴和取穴依据中有:局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特定穴取穴、对症取穴。其中“对症取穴”也称“随症选穴”,即是根据个别症状选取特效穴进行治疗,应是选择经验效穴的依据。针灸处方中这些穴位依据功能主治,归经,表里等,没有明显共同点,但各穴对相应病症,确有“奇效”,这应该就是教材文献中“经验效穴”的最“客观依据”吧。

2.2效穴疑问

既然“经验效穴”一词被提出,又被引用应用到专业教材及辞典中,应有其合理的一面。那么,“经验效穴”只能依据于“经验”吗?经验效穴对相应病症有针对性疗效,为何不在本经功能主治中,标出注明呢?就像经穴特定穴之五腧穴、原穴、背腧穴……一样,随穴标注?这项内容在腧穴学总论中也未被论述。从学科的发展角度,作为临床客观的有效腧穴,应有科学的系统理论支持。而对于“经验效穴”,包括具体名称、数量、应用归类或总结等,目前都缺少权威统一的或公认的文献定义。

从腧穴起源看,穴位多源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各医者通过探索、总结,进而提出个人观点,再逐渐被临床同仁认识、验证。但经验一词,涉及较强的个人主观性、随意性,即使是同一病症,各医家所用的“经验效穴”也不相同,其间差异明显,在不同版本资料中亦有出入:如本版《针灸学》中治疗痛经,取经验效穴为次髎;而同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针灸治疗学》[4]中治疗痛经取穴为十七椎。同一“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本版对十八种临床病症选用了以上19个经验效穴,而上海科技出版社《针灸学》[5]对十六种病症选用了腰奇、天宗等15个经验效穴,相关病种、穴位均有差别。类似在《现代针灸全书》[6]、《临症针灸处方学》[7]、《实用针灸学》[8]、《针灸对症治疗学》[9]……等众多专业资料中,虽也有经验效穴释义,但各自间所采用的经验效穴、主治病症等也有着差异;同一病症,也有不用所谓的经验效穴者。由此,易产生疑问,即使医者提出某腧穴是某疾病的经验效穴,也不能排除此经验效穴是偶然性、个例的可能。这些也可能不利于促进针灸学更好的科学发展。

2.3溯源探索 

据对比考证,“经验效穴”一词是现代针灸学术语,专业古籍著作中无直接相关记载,近现代针灸辞典中也未统一录入,如所查《中国针灸大辞典》[10]、《新编针灸大辞典》[11]、《实用汉英针灸辞典》[12]辞典中尚无此词条。根据其含义推查,最早相关雏形应源于明代李梃《医学入门》[13]中“治病要穴”一词:书中针灸篇总结了治病要穴一节,分部列举出临床对症经验要穴:头部百会、上星等9穴;胸腹部:膻中、巨阙等15穴;背腰部:大杼、神道等19穴;手部:肩井、肩髃等21穴;环跳、风市等26穴;各穴后标注功能主治,对应疾病症候多与现在“经验效穴”同,据此推测“治病要穴”即是“经验效穴”的直接前身。

基于现代辞典释义,经验效穴应包含较广,容易猜想到与之相关的,就是众多专业文献中以歌赋(歌诀)形式总结流传的有效治病“穴位”。查阅相关针灸资料可以发现,针灸歌诀亦在明朝发展较为突出:刘纯《医经小学》的十二经气血多少歌、井荥输原经合歌、十五络穴歌、八脉交会八穴歌;高武《针灸聚英》的八会穴歌、八脉八穴歌、回阳九针歌;徐凤《针灸大全》的四总穴歌、天星十二穴歌、十三鬼穴歌;吴崑《针方六集》的经穴分寸歌。其中典型类似的就是“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确列出疾病和对应的经验效穴,并被应用延续至今。这些应是早期具体经验效穴的雏形,被医家广泛认可为相应病症的“经验效穴”,并以歌赋总结传承,但对总体代表名称仍没有进行统一合理的命名。那么从字面含义结合应用推测,应以《医学入门》中“治病要穴”一名与“经验效穴”更为相近,所以“治病要穴”即是“经验效穴”直接的前身。经验效穴也不仅仅指单穴,还应包括组方(针灸处方)穴,这些在临床应用已早为成熟。

3展望

科学的学术依据以完善的理论为依托,尚不能用理论解释清楚的,说明其发展还不够成熟。针对经验效穴特点及疑惑,个人浅谈建议,以抛砖引玉:

1、坚持学术严谨与科学创新

纵观针灸学数千年的发展史,从刺法、灸法起源,至经络腧穴学的提出探索,回归于实践中应用磨练。作为一门经验医学,其在理论与临床中不断丰富拓展自身枝叶,走向国际并被世界认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就与古今医家的继承创新,孜孜追求是分不开的。鉴于此,针对专业学习中的疑问和不足,更应严格要求,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现代学术进行探索,进而促进针灸学科的不断发展;

2、遵循循证医学,建立完善的“经验效穴”理论基础

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循证医学,是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与病人独特价值观相结合的新兴医学模式。循证针灸学即遵循证据的针灸学,它是将循证医学的方法与原理应用于针灸的临床实践、医疗决策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强调对病人的针灸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其它决策应建立在当前最佳研究证据、临床专业技能及病人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基础之上。其核心理念是遵循科学依据而决策;以“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证据、结合决策者经验、尊重实施对象选择”为三大基本原则。那么,依据循证针灸学,对于调整针灸研究思路和方法、拓宽针灸研究领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国际化进程,甚至促进针灸学脱离出“经验医学”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14]

结合经验效穴目前的发展状态:缺乏系统的、现代大样本的、规范的观察,尚不能作为指导医疗实践的全部依据,应是经验医学中的典型体现。而循证医学的特点即是并不否定经验医学,是对经验医学的升华、发展,其原则、理念针对经验效穴产生的疑问可以提供方法和依据。所以,应用循证针灸学规范经验效穴理论,是科学应用的前提。既然临床有效,肯定有其特定联系。针对相应穴位,可建立(RCT)实验、临床模型,使理论有据可循,进而建立经验效穴相关系统理论学说。因此,将循证针灸学应用到“经验效穴”应是合理的;

3、规范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归纳,编著、确立相关权威专业书籍,以利于引证、诠释;

4随着实验、临床证明,预测有些穴位可能归入正经,这是经穴丰富、发展的来源之一,也符合腧穴学发展的规律;

5就其临床效应预测,经验效穴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尚待挖掘整理,该知识线索应是很好的研究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