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子弑母案背后的性心理

 rexue_2014 2016-03-07

名校学子弑母案背后的性心理

2016-03-07 09:21 新浪网 83 收藏
《沉默的羔羊》剧照
《沉默的羔羊》剧照

  文/唐映红

  前天,一则令人发指的犯罪暴行被曝光。嫌疑人,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在校学生吴谢宇,涉嫌在去年7月通过极其冷血的手段谋杀其母亲,并包装尸体,通过摄像头随时可以窥尸。不言而喻,嫌疑人的罪行如果证实,那么这将是一起极度心理变态下的弑母案。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嫌疑人的谋杀行为相比于好莱坞的类似剧情,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即使不如影片中演绎得那么夸张和极端,但其心理变态程度却应该在一个量级。

  从媒体披露的有限的嫌犯讯息和作案手法,嫌犯几乎可以肯定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中包括性心理的扭曲或性欲倒错。下面仅就披露的有限讯息稍作分析。

  首先,嫌犯弑母行为排除因冲动障碍或激情状态下的冲动而为,他在筹划谋杀和实施谋杀,以及谋杀后的一系列行为看起来都是在冷静状态下持续行为的。普通人在正常情况下是无法完成从筹备到实施到包装尸体这一系列弑亲行为,人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与后天接受的社会化过程阻止了人类的冷血弑亲行为。从这个角度,嫌犯很可能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PD)或倾向(也可能同时合并其他人格障碍,如分裂型人格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格障碍者从生理上往往具有血清素转运体的功能异常,从而损害个体的亲密关系感受;以及大脑镜像神经系统的异常,如无法感受和分辨他人的痛苦。普通人残害他人后通常会反映为心理创伤,而APD者可以不反映出心理创伤,他们残害他人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如同折断一根树枝。

  如果仅仅是APD还不足以解释嫌犯的行为动机。APD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如难以控制的冲动、暴怒行为,虐待动物和他人,等等。而从嫌犯的身边同学反映,并未显示出类似情况。因此,APD只能解释其冷血弑亲的心理基础,无法解释其弑亲的心理动机。

  其次,由于嫌犯的弑亲行为与其一贯示人的行为印象存在极大反差。据其同学反映,嫌犯在平时待人温和、讨人喜欢,“他是地球上我最后一个想到会犯罪的人”。与其同学多年的师友在案情曝光后也无法将平日对其的印象与其可能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仅仅用人格障碍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般来说,如果行为人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其他人难以将不同情境下的人格整合成同一个人,那么,嫌犯还可能罹患了罕见的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普通人群患病率大约0.01%),也就是俗称的“多重人格”。DID者往往因为童年不堪忍受的生活事件而导致在主人格之外发展出另一套副人格,而行为人则在这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人格间“切换”。如果是这样,那么嫌犯在弑亲时表现的人格与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人格并不一致,弑亲时是暴虐的变态杀人狂,而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温文尔雅、乐于助人的学霸。

加载中
分享我的态度到微博
我等233人 了这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