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宋朝军队的客观评价

 无为洪建国 2016-03-07


 







一直以来,宋朝军队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恐怕还不如今天连冲出亚洲都很困难的中国男子足球队,目前在网上凡是涉及宋朝军事的帖子,大家的回复总的来说是意气用事的多,理智探讨的少。前不久,红旗近卫军在评论随笔发表的《唐宗、宋祖究竟谁的才能更强一些?》中唐朝粉丝和宋朝粉丝发表的回复中便可见一斑。
  当然他们之间争论我想是少不了意气之争的。不过分析问题的时候最好还是唯物主义一些好,本人不才试着分析一下宋朝军队在对外战争为何处于劣势的原因。
  众所周知,宋朝从诞生到灭亡一直生活在北方蛮族的阴影当中,与北方蛮族军队是屡战屡败,最后竟然灭亡于源自大漠的蒙元手中,因此给国人留下了屈辱的回忆。因此不少人将其归罪于宋太祖制订的重文轻武政策。但真是这样吗?
  个人认为,宋朝军队对外战争处于劣势最终没能挽救宋朝被北方游牧蛮族蒙古灭亡的厄运,未能实现宋太祖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夙愿,固然是宋朝的军事体制的问题,但与宋朝所处不利的客观条件有更大的关系。
  第一个不利条件就是宋朝的地理条件不太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马匹问题或者说是骑兵问题。由于唐朝错误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影响,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走向衰落后,将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甘凉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等产马良地等重要战略要地全部丢失,而中原王朝也陷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中,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现了逆向的蛮族化倾向,这就为周围蛮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因女真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故统称蛮族政权)
  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幽燕十六州的丧失使宋朝从一开始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地位,why?中国的地理形势,长江以南水网交错,气候炎热潮湿,不适合骑兵作战。江淮之间,也是河网纵横,历来是南北战争的分界线和主要战场。过了淮河,直至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得要骑兵。而幽燕十六州的丧失使宋朝在北方的防务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万里长城从此名存实亡。因为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对于定都于卞京(今开封)的北宋来说已经无险可守,北方的蛮族骑兵可从容的发挥骑兵机动性和冲击性的优势威胁中原腹地的安全,可以说,控制幽云,实际上就等于锁住汴京的咽喉,双方都知道此地战略价值之所在。
  而要收复幽燕,则非用骑兵不可,然而宋朝相对于北方蛮族政权最大劣势的正是对马匹资源的掌握。其实,在马匹资源掌握方面,中原农耕民族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处于劣势,哪怕是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的秦汉隋唐明也是如此,马匹资源在冷兵器时代的价值比今天的石油还要珍贵,无论是使用战车还是发展骑兵,没有对马匹资源的大规模掌握是根本办不到的,秦朝能统一中国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为周天子养马掌握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产马良地。需要说明的,养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而宋朝一方面没有产马良地,另一方面由于宋朝农业经济的空前发展,使中原地区不少在秦汉时代能养马的地方几乎都变成了农田。(宋朝疆域不如唐朝,但开垦的农田面积却比唐朝大得多,养活的人口也更多)因此宋朝不可能像汉唐时代通过大规模养马来解决马匹问题。而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马匹问题,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因此宋朝不可能建立足够数量的骑兵。这也成为后来宋朝对外战争失利的重要因素。宋军缺乏足够骑兵对战争进程有怎样的影响我将在后文阐述。
  第二个不利因素就是宋朝的经济,应该说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宋朝以前的王朝和宋朝以后的王朝都难望其项背。然而宋朝高度发达自由化的经济形态既是宋朝对外战争的有利条件,但更是宋朝相对蛮族政权最大的弱点。因为越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意味着越弱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家公认的强军如秦军,汉军还有横扫世界的蒙古铁骑,他们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当宋朝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的时候,他的战争动员能力也降到了最低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对宋朝也适用。由于高度发达的自由经济导致战争动员能力的低下使宋朝不可能采用像秦汉时代的征兵制,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在宋朝均不能实行(没有与之适应的经济基础,如何实行?),只能沿用唐朝中后期发展的募兵制。前两种兵制的好处是由于是军民结合的兵制(和满清的八旗制度类似)没有雇佣兵的贪婪和好战,不容易产生骄兵悍将,士兵对国家更忠心,也有一定的“职业水平”,如果他们相信他们参加的战争是“正义”的话,战斗力往往很强。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经不起长期战争的考验(因为这些兵同时也是农民),如果战争的时间不合适,或者战争的时间拖得太长,就有很高的可能性会极大地损害了当年的农业生产。我们又知道,农业经济是很脆弱的经济,本来就存在着“看天吃饭”的、容易受天灾影响的问题,在征兵制或“府兵制”之下,就更增加了一项“人祸”的影响。秦朝和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就是上述这两种兵制的弱点影响的结果。而宋朝恶劣的开国环境又决定了他必须应付长期战争的考验,加上自身拥有强大的财政做支撑,因此宋朝沿用募兵制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募兵制的自身缺陷(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在唐朝和宋朝交替的时代暴露无疑,给当时的中原王朝造成极大的损害,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最终选择“重文轻武”国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高度发达的自由经济除影响军队战斗力外也无形之间增大了北方蛮族的成本优势。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农耕民族除了骑兵优势外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就是说对中原王朝来说,和北方蛮族作战,无论胜负都是赔钱的生意,而对蛮族来说,他们与农耕文明作战却是无本买卖。因此无论对于哪个王朝,与蛮族政权作战对于自身经济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到了宋朝,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一带,而北伐所需要的物资供应问题实际上主要必须由北方当地来解决,因此对宋朝来说,哪怕和北方的蛮族打一次小规模的战争都有可能引发全国性的财政危机。而宋朝相对北方蛮族发达得多的富裕水平加上气候变冷的的趋势往往也成为促使他们南下进攻宋朝的动力。我想这恐怕也是导致宋朝能顶住契丹,党项,女真前三波强敌最终没能顶住蒙古最强的敌人的原因。(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