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先进篇(19)激进的人遇事须考虑家有父母妻儿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1)闻,《说文》:“闻,知闻也。”即知晓其声。清段玉裁注:“知声也。往曰听,来曰闻。大学曰: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引申之为令闻广誉。”形声。从耳,门声。本义是听到。


(2)斯,《说文》:“斯,析也。”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是劈、砍。本章是连词,意思是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3)行,(xíng)《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清段玉裁注:“行,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引伸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本章指行动、做事。


(4)诸,《尔雅》:“诸诸便便,辩也。”《说文》:“诸,辩也。”按,者亦意辩词也。形声。从言,者声。本义是辩,问辩。本章“诸”为合音字,用在句末,就是“之乎”二字或者“之乎”二字的合音。“之”字就是所闻的那件事。


(5)惑,《说文》:“惑,乱也。”即内心迷乱。形声。从心,惑声。本义是疑惑,分辨不清。本章指糊涂,令人不解。


(6)敢,《说文》:“敢,进取也。” 会意。本义是勇敢,有胆量。 本章是谦词,自言冒昧。


(7)兼,《说文》:“兼,并也。”即同时操持、把握,也就是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是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译文


子路问:“听懂了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你父亲和哥哥还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冉有问:“听懂了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后马上就要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懂了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和哥哥还活着’。冉求也问‘听懂了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后马上就要行动。’我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说,所以斗胆冒昧问老师。”孔子说:“冉有性格柔弱,所以劝他激进。仲由一个人顶两个人,所以这样说,以便约束他慎重。”



解读


我们所说的夫子之道修学,是学道、闻道、明道、行道、悟道的整个过程。本章谈到的就是这个“闻”和“行”的问题。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对自己的学生,同样的问题却给予不一样的回答。因为子路和冉有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夫子的回答不一样。我们理解本章,不能仅从字面上做文章,而是看夫子回答的内容在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对两位弟子的回答内容不一样。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了同一个问题,就是“闻斯行诸”。闻,听闻、听到。斯,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行,行动、做事。诸,为合音字,用在句末,就是“之乎”二字或者“之乎”二字的合音。“之”字就是所闻的那件事。意思是,听懂了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这里的“闻”就是“知”的前提,就是说知行合一,要把明白的道理去付诸于行动。其实,同样一个道理,即使是正确的,也有可为与不可为的分别。为与不为,要看具体的情况,就是时机。人们对做事的判断,尤其关键性的能影响未来甚至生死存亡的大事,最难把握的,一是“时”,二是“势”。对于不同的情况,孔子也给与不同的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你父母和哥哥还活着,怎么能够听到就去做呢?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当然,你听到以后就要去行动。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公西华听到老师这样回答,跑来问孔子。子路问“闻斯行诸”,老师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问“闻斯行诸”,老师的回答是听到以后就要去行动。公西华搞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这样回答,于是冒味问老师。敢问,就是鼓起勇气去问,有些冒昧,也有请老师原谅的意思。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里的“进”和“退”不再是本义,而是说明人的性格。有的人说话做事比较冲动、激进,遇到问题说干就干,甚至没有考虑的时间,这就是“进”。也有的人,于是谨小慎微,不敢贸然前行,非得左思右想,前怕狼后怕虎,性格懦弱,这就是“退”。人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成就大的事业,不是你胆量大就可以成大事,关键的是如何把握时势,明白进退的道理。能把握事情的时机,即“时”,和你在整个环境中的作用和势力,即“势”,是真正的明眼人。能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里面有人生的大智慧。孔子说,冉有的个性,什么事情都会退缩,不敢急进,所以要告诉他,听到以后就要付诸行动。子路就不同了,他是一个“兼人”。兼人,一个人顶两个人。子路的生命力强,精力和气魄都超过一般人,其做事太过激进。因此,孔子便约束他慎重、退让。


从本章,我们看到了孔子教育的智慧,对待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子路的“有父兄在”,我们须细分析。我们常劝那些有违法犯罪迹象的人,说须要考虑一下家有父母妻儿,你就该知道怎么做了。一个遇大事能为家人考虑的人,不会做出不顾后果的事情来。孔子在这里教育子路的方法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子路是战死的,因为勇敢最终成为杀身成仁的烈士。这一点,孔子是早就预言了,所以说“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明白子路的性格,更知道子路这种性格的结局,所以经常告诫他。本章告诫子路的意思是,你做事要考虑一下家里还有父母兄弟一家子人,你要为你的家负起责任,不要遇到什么事不考虑就去做。只要人有了就家庭的责任,就会有所顾虑。可是,孔子的劝告没有起到作用,因为子路是“兼人”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