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先进篇(1)选拔官员质朴者应优先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1)先,《说文》:“先,前进也。”即前进。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本章指先前的。


(2)进,《说文》:“进,登也。”即向上登高。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是前进,与“退”相对。本章指任官,出仕。


(3)野,《说文》:“野,郊外也。”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是郊外,野外。


(4)后,《说文》:“後,迟也。”会意,金文,从“彳”( 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 yāo,小),从“攵”( 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是迟到,走在后。本章指质朴。


(5)如,《尔雅》:“如,往也。”即去,往。《说文》:“如,从随也。”即依从跟随。会意,从女,从口。本义是遵从,依照。本章指假如、如果。


(6)用,《说文》:“用,可施行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是使用,采用。本章指用其为官。


(7)从,《说文》:“从,随行也。”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是随行,跟随。本章指参与政事。



译文


先前学习礼乐出仕的,是具有质朴特点的弟子。后来学习礼乐出仕的,是具有文质彬彬特点的弟子。如果用其为官,那么我就让先前学习礼乐的弟子参与政事。


解读


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下部,有关上部和下部之分,还要从《论语》的结集说起。“语”,就是孔子所说的话,时间大概在孔子三十岁以后,一直到孔子去世。“论”,就是讨论,孔子在世四十年间所说的话,凡是记载在《论语》之中的,都是他的门人弟子、以及再传、三传以下弟子,日常所讨论的内容。《论语》的内容,并不是孔子所说的所有的话,经过门人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等讨论后除保留在《论语》之中的以外,还散见于《孟子》、《中庸》、《易·系辞传》,以及《春秋》三传和《孔子家语》之中。《论语》上部主要出於孔子门人有子、曾子两人之再传弟子之手。上论成书以后,孔子三传以上弟子,陆续将孔子之语结集成下部十篇,这就是《论语》下部。《论语》一书成编,应该是上距孔子之死,有两百年之久,一直到秦国统一六国前不久。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后人对本章的理解有多种说法,争论也很大,至今各执一词,听上去皆有道理。我们学习本章,其重点是要弄清什么是本章所说的野人,什么是本章所说的君子。而本章的核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孔子为什么要“从先进”,“从先进”的目的 “如用之”表达了什么作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分别要弄清:第一,什么是野人和君子?第二,为什么从本章开始提到“礼乐”?第三,先进和后进到底指的是什么?第四,孔子通过本章要表达什么主题?



野人和君子。从“野”字的注释,是指郊野、郊外。在春秋时期,实行都鄙、乡遂制度,把“国”和“野”相对起来。国,是指都城以及其近郊,都城主要居住着统治阶级的各级贵族以及为他们所奴役的手工业奴隶。在“国”以外和“郊”以内,分设有“六乡”,这是乡遂制度的“乡”,也称为“四邻”。其中近郊住着统治阶级的下层“国人”,其中大多数是“士”一级。在“郊”以外,有相当距离的广大农村地区叫作“野”,也成为“鄙”和“遂”,分设有“六遂”,这是乡遂制度的“遂”,主要居住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在《周礼》中,“乡”和“遂”的居民虽然都可以统称为“民”,但是“六遂”的居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作“甿”“氓”或“野民”“野人”,“六乡”的居民也可称为“国人”。因此,如果按照居住地差别,后人认为“君子”是指贵族出身的人,“野人”是指非贵族出身的人,也有道理。但是在本章,野人和君子的分别是根据学习礼乐而差别的。在《雍也篇》(18)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经过学习而成为的文质兼备的人,野人是质朴的甚至有些粗野的没有经过学习的乡下人。君子和野人的差别不仅在居住的地点和身份,而是看其是否经过学习夫子之道,尤其礼乐。在本章,野人和君子对比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进于礼乐”和“后进于礼乐”,我们弄清这一点,也就搞明白“野人”与“君子”在本章的具体所指。



有关礼乐。这是我们容易在本章忽略的重点,学习礼乐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为政的,是用来服务社会的。《论语》上部开始,孔子教我们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孝悌、忠信,是讲如何做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从《论语》下部开始,重点讲的就是“礼乐”,为官者必须学习礼乐。学习夫子之道,在没有被社会所用,即为士阶段,孔子多讲“孝悌忠信”。到了可以被社会所用,即出仕为官,孔子多讲“礼乐”。



谁是先进?谁是后进?有关先进和后进的分别,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就“文”和“质”的差别,从时间上说,先进指尧舜禹时代,后进指商周时代。一是指孔子的弟子入孔门的先后而言,以孔子归鲁为时间为界限,先入孔子之门的为先进,后者为后进。一是指求学和修进的先后,也就是先学习礼乐再做官,还是做官以后再学习礼乐。对于“先进于礼乐”和“后进于礼乐”的理解,差别首先是“先”和“后”,相同点是“进于礼乐”。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把“先进”和“后进”作为一个整体去面对“于礼乐”去理解。进,是这两句的谓语,本义是向上登高、前进,本章应是指任官,出仕。为什么呢?因为学习礼乐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政。“进”字作“出仕”解,相同的有《吕氏春秋·慎行论》:“而进之。”以及《礼记·王制》:“升诸司马曰进士。”先进于礼乐,即先前学习礼乐出仕的人。后进于礼乐,即后来学习礼乐出仕的人。“先”与“后”的分别,就是“野人”和“君子”。野人,指的是具有质朴特点的弟子们,是孔子在归鲁之前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冉有等。君子,指的是具有文质彬彬特点的弟子们,是孔子归鲁之后前来学习礼乐的弟子们,有子游、子夏、有若、曾参等。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我们再来分析孔子眼里的这些“野人”。孔子在归鲁之前,其周游列国14年,饱受了人情冷暖和千辛万苦,可以说这个期间的弟子们都是一起出生入死过来的。这些弟子经受过人生的苦难,也了解社会底层的百姓所遭受的疾苦,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质朴,更接近于百姓。而孔子归鲁以后,许多慕名而来求学于孔子的弟子,更有着为求学而表现出来的君子风范,他们是为学习而来拜孔子为师的。孔子对于具有质朴特点的“野人”,和具有文质彬彬的“君子,尽管他们都学习了礼乐可以出仕为官,而孔子认为“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出仕的作用更大。因为这些人更有平民情结,更容易出好官。做官的目的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百姓。相比起来,“君子”比“野人”稍逊一筹。如用之。如,假使、如果。用,用其为官。如果用其为官。则吾从先进。则,那么。从,参与政事,这里是使先进者参与政事的意思。相同的用法有,《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意思是,如果用其为官,那么我就让先前学习礼乐的参与政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