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泰伯篇(13)读书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歌柏安妮 2016-03-08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笃,《尔雅·释诂》:“笃,厚也。”《说文》:“笃,马行顿迟。”即马走得迟缓。本章是忠实、一心一意的意思。

(2)好,读hào,崇尚、喜好。

(3)守,《说文》:“守,守官也。”即官吏的操行、节操。

(4)死,《说文》:“死,澌也,人所離也。”即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

(5)危,《说文》:“危,在高而惧也。”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是在高处而畏惧。

(6)居,《说文》:“居,蹲也。”即蹲踞。本义是土著、土人、自古以来就住在本地的家族。本章是处、住的意思。

(7)见,读xiàn,同“现”,出现,显现。

(8)隐,《尔雅》:“隐,微也。”《说文》:“隐,蔽也。” 本章是隐蔽、潜藏的意思。

(9)邦,《说文》:“邦,国也。”多指古代封国或者领域。这里指国家。

(10)有道,政治清明的时代 。

(11)无道,政治黑暗的时代 。

【译文】

孔子说:一心一意做到诚信,崇尚向先觉者请教;至死不改变自己从政所应坚持的操守,小心翼翼善待这个‘道’。国家将要出现混乱的时候,就不要再去谋取职位;国家已经出现混乱的时候,也不要再居于其位。普天之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为政,政治黑暗就要归隐。国家政治清明,还是贫贱的状态,应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即使取得富贵,也是耻辱。”

【解读】


本章是具体讲读书人该有什么样的人格,又如何去处世。接着上一章的内容,孔子告诉我们“三年学而至”的读书人,一是做学问的最高标准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即靠什么立身。一是处世要明白进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如何做到全身。一是如何对待富贵,“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本章既是孔子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也是读书人必须要做到做好的。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若不逐字去解读这八个字,仅仅用现代汉语的粗枝大叶般地去解读,无法得到其精髓。《论语》一书,正如孔子著《春秋》一样,微言大义,很多大道理和历史的真相,就在一字之中,这恰恰是我们阅读经典不可以像浏览当今作品一样。笃信好学。这四个字的核心是“信”和“学”。信,是做人的根本,就好比生长庄稼的土壤,如果土壤有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种子和外在条件都不可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信,就是诚信的意思,所以说诚信为本。笃,是用来形容“信”的,其含义为忠实、一心一意。要时刻把诚信放在心中,这是一生做人做事的根本。虽然心中有诚信,如果做不到“笃信”,那就会三心二意。接下来就是“好学”。学,在上一章讲到“三年学不至”,这个“学”就是学习夫子之道,其本意就是后觉者向先觉者请教。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感觉到自己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应是非常谦虚的。但是,我们总有一个毛病,一有点学问就沾沾自喜了,态度上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夫子在这里用“好”来形容“学”。好,崇尚、喜好。所以这个“好学”,是追求学问永远不改变的一种态度,就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学问还虚心向孔子请教一样。接下来就是“守死善道”。守,官吏的操行、节操,也就是我们现在说一个人的操守,即品德和气节。我们说一个人失去了操守,也就是他在坚持做人的准则上,没有管好自己,走上了邪路。所以说,做到“守死”就是至死不改变自己从政所应坚持的操守。善道,其核心为“道”,我们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道”。善,在这是动词,是善待的意思,就是把这个“道”小心翼翼去对待。因此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读书人走向仕途一生都要坚持的信条,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关于“危邦”和“乱邦”的认识,包咸注释为:“臣弒君,子弑父,乱也;危者,将乱之兆也。”危,危险,即将要发生祸乱。危邦,是指这个国家已经内部矛盾重重,不可救药,将要发生大的动乱。乱邦,是指这个国家已经混乱不堪。所以,危邦是前兆,乱邦是已经发生。入,是进到内部的意思。居,处、住。遇到一个国家将要出现大的动荡的时候,即使你能做到“守死善道”,也不要参与进去,因为仅凭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而一个国家发生动乱时,如果你正好在这个国家,就不要处在那个位置上了。这个“居”,是居其位。不居,就是不停留在那个位置上,并非指离开这个国家。孔子在此是告诉谋取职位的人,遇到将要发生动乱的国家,就不要参与其中。国家若发生动乱,如果你在其位,就要主动离开这个位置。后人有人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一种缺乏责任不敢担当的行为,实在是误解了孔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研究中国文化,历史上有一种怪现象,学问越高,道德越高的人,多半是退隐了,不愿出名,乃至于最后隐姓埋名,连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要了。一个人满腹经纶,这一生是该进还是该退,应该取决于他所面临的社会有道还是无道。有道,就是政治清明,也可以说盛世。无道,就是政治黑暗,也可以说是乱世。翻开历史,真要寻找出像模像样的盛世来,并非有绝对意义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所以说,有道、无道之说,虽有明显的标志,但是还是相对来看待的。这其中也有很多个人的际遇,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说这个“隐”,是隐蔽、潜藏。这让我们想到历史上的很多隐士。南怀瑾先生说,隐士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无论是出现还是隐藏,都会影响到整个的中国文化。隐士思想,自上古以来,一直存在。孔子在本章是支持隐士的。孔孟以后的儒家,则绝对反对隐士思想,而讲究用世之道,所谓学以致用。学问那么好,对社会国家要有贡献,认为退下来做隐士是不对的,这是后世的儒家思想。而后世儒家这种思想的依据,多半是提出孔孟的思想来反对隐士。事实上最能影响历代政治的,是隐士的思想。这样说来,孔子认同隐士,后世的儒家反对隐士思想,这不是与孔子的学说背道而驰吗?孔子的“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思想又到哪里去了?其实,孔子思想的中的用世之道,是在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时候。孔子所处的时代是那般的混乱不堪,他老人家也没有隐去呀,还是要饿着肚子去周游列国。因为在孔子的眼里,还是有希望的。所以,孔子在这里所支持的归隐,有一个前提,就是“天下无道”,普天之下再没有希望了。历史上有没有整个天下没有希望的时代呢?当然没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所面临的机会不同而已。既然没有“天下无道”的时代,孔子的隐居思想,还是有条件的。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老夫子和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都是过穷日子的人。对待富贵的态度,孔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人一生是贫贱还是富贵,虽有个人命运的原因,更有时势的因素。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之人,若不能出来为国家做事,还处在贫贱的状态,实在是一种耻辱。但是,还有一种人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依然富得流油、贵居高位,这种人定是失德违道之人,应该作为耻辱才对,因为他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的。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读一句《论语》,告诉你被误读的《论语》背后。“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号:tshgxy。

得其精髓
精研易学、人物志、冰鉴二十余载
儒学和大乘佛法践行者
诗人,西域文化研究学者
王宏杰
天山国学苑

品读经典 升华人生

版主微信号:yizhihua505

交流电话:181678811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