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为才之资【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接着孔子说一个人哪怕有周公的才华与相貌,但是骄横而且吝啬,那么“其余不足观也已”——就是品德方面也难有成就了。 这还是“才”与“德”的问题,“骄”就是自满,自以为是,“吝”字为“文”加“口”,是“极力说明,百般辩解”,就是不谦虚,错了也不知道改正,现在是吝啬、不大方的意思,其实但凡吝啬的人,大都是自私的人。周公是孔子的“偶像”,这里说周公如果有这两个缺点,都不值得称道了,可见这两个问题对道德修养的损害有多大。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开篇的时候我们就谈“人为什么要学习?”在《三字经》里面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性,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 但是现实中,人们学习过程中往往目的就发生了改变,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往往把学业与功名联系到了一起,似乎不做官的话,学习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说:学习三年多,还没有去做官,还能安心于学问道德的人,是很难得的。“谷”指的是俸禄。这也是孔子修身的思想,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见《卫灵公篇.第三十二》)”,君子所求的是天下大道,天下百姓的安危与幸福,至于职位这些都是过程与工具,所以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广阔胸怀。 【0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接着上边的话,孔子说: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会“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就是思想和信念的问题,要坚定地相信真理,还要努力好学,“善道”就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思想观念,到死都要守住,不要被外界利欲所攻破。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地方如果确实没法救了,那就不要在那边耗着了,离得越远越好,我们看孔子两次离开鲁国,都是因为时局的混乱,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跟孙中山回来救国、战地记者深入战乱国家,这种都是为了道义和高远的志向,是两回事。当然“危”与“乱”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当政者无道,这时候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恐怕也无能为力,等到“天下有道”的时候再施展自己的才华,“天下无道”的时候,还是做一个隐士吧。当然“隐士”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风景,在后边孔子谈到很多隐士。 接着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就是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公平,就像我们学习政治的时候,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你只要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就会得到满足你需求的报酬,那你还挨饿,只能说你太懒或者说对社会一点价值没有,当然在乱世,整个社会充斥着尔虞我诈,有钱有权的人巧取豪夺,你能够“富且贵”,要么你有子贡的绝世之才,但是能保持富贵,恐怕也没有范蠡的“三聚三散”之仁心吧,像胡雪岩,在乱世中凭借自己的“技巧”而富甲天下,最终结果也是来去一场空。 孔子的这段话不复杂,但是内容很丰富,系统地谈论了一个为学的人需要保持地操守,其核心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无论天下的世道、环境如何变化,不要对学问道德失去信心,另外就是不要受外界的诱惑刺激影响,坚持正确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