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导论》之“从临床治疗学看五运六气学说”

 山东中医竹林 2016-03-09

《五运六气导论》之“从临床治疗学看五运六气学说”

2016-03-09 


运气学说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非常注意天时地理及节令的变化,若治病不本四时之规,不审地宜之律,不明标本之理,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如《内经》非常注意因天时而施治,其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若治反天时,就必然导致不良后果,故该篇接着指出:“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经乱。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24小时不同时间服药,治疗效果出现明显的差异。如糖尿病病人在上午四时对胰岛素最敏感。说明人体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故《内经》中有“因天时而调血气”的治疗方法,春夏气候由温渐热,人体腠理开泄,温燥药物不宜多用,以免耗津伤阴;秋冬气候由凉渐寒,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寒凉药物不宜多施,以免伤阳耗气。


所谓“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理,就是在治疗上结合值年岁气和四时秩序对人体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载有“五运六气用药式”,提出常规用药当顺天时气候和药性的阴阳升降、四气五味相结合,其立论就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理论而阐发的。


《内经》认为一日十二时辰中的子、午、卯、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二分、二至,是阴阳交替的枢机。子午与二至是阴阳转折之时,卯酉与二分是阴阳平衡之际,疾病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则是卓证。


再如阴阳变化之际,阳胜之病能冬不能夏;阴胜之病能夏不能冬;年老体弱、虚衰者,每当二至、二分时,常因不能适应而导致死亡。如蒲辅周老先生,在临床治疗中,谓外感和时病总是六气为病,认为治疗急性热病必须掌握“六季”这个客观规律。


再如1955年石家庄乙脑流行,证偏于热,以清热解毒法获效;1956年北京气候多雨偏湿,“证”偏于湿,用原方不效,采用清热透湿法后获效。足证根据气候特性指导临床用药,正是中医学辨证特点之一。


又如烟台地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的高峰年,其发病高峰月份在下半年,因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在治疗上,则宗“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以辛苦甘”的原则,主以辛开苦降之剂,佐以甘味健脾之剂,于是郁火得清,湿热得除,中州枢转,病臻愈可。


又如《内经》中“诸气在泉”、“司天之气”的治疗论述,就是阐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及与五运六气的配合原理。


对于六淫胜复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的论述。


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其所表现的病症不同,在临床上就要依不同的情况而施治。病生于本者,就求之于本;病生于标者,就求之于标;生于中气者,就求之于中气;既生于本,又生于标者,就要标本兼施,这就是标本中气的治疗原则。


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规律,亦是今天我们在治疗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由此可见,若不明辨阴阳顺从,指本为标,指似标者为标,指似本者为本,迷诊乱经,例行针药,势必“伐天之和,伐生之本”,而举手误人。



本文摘自柳少逸书《五运六气导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