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喉的动力管家们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3-09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喉的软骨和关节,喉的软骨就像建筑物的框架,构建了喉的支架,关节将不同的软骨连接起来。这一次我们要给框架里面添上内容,继续介绍喉的解剖学知识。

(三)喉的肌肉
喉能够发音、呼吸、辅助吞咽,具有多种功能并且非常灵活,是因为喉部有多组肌肉,控制着喉的位置、声门的开闭、喉入口的开放或者关闭等。根据喉肌的附着处及作用分为喉外肌及喉内肌两组。

1.喉外肌
喉并不是悬空在颈部的,而是通过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包括附着于颅底、舌骨、下颌骨、喉及胸骨的肌肉。其作用是使喉体上升或下降,同时能够保证喉的稳定性。以舌骨为中心,喉外肌又分为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前者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甲状舌骨肌、咽中缩肌等,可使喉体随舌骨上升而上升。后者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由于舌骨下肌群均为宽窄不等的带状,临床上又称为颈前带状肌。喉外肌在发声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发声时,在胸骨甲状肌的协助下,当舌骨固定时,使甲状软骨向前、下方倾斜,从而增加声带的张力。(见图1)

     
图1 喉外肌 

2.喉内肌
喉内肌的起点及止点均在喉部,因此称为“喉内肌”,喉内肌收缩时使喉的有关软骨发生运动。按功能喉内肌可以分为4组,除杓间(横)肌外,所有喉内肌都是成对的。(见图2)

    
图2 喉内肌

1)开声门肌
主要为环杓后肌。该肌起于环状软骨背面的浅凹,止于杓状软骨肌突之后部。环杓后肌收缩使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向外转动,两侧声带后端分开,使声门开大。环杓后肌为喉内肌中惟一的外展肌,受喉返神经支配,对维持呼吸功能意义重大,如两侧同时麻痹,声门不能打开,有窒息的危险。紧急情况下只能通过气管切开手术开放呼吸道来维持生命。

2)关声门肌
相比与开声门肌的孤立无援,关声门肌有两对。环杓侧肌和杓肌。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弓两侧的上缘,向上、向后正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面。收缩时,声带突内转,向中央会合,使声带内收,声门的膜间部关闭,声门的后1/3(软骨间部)成三角形张开。杓肌包括杓横肌和杓斜肌。杓横肌起于一侧杓状软骨后外侧缘,止于对侧杓状软骨后外侧缘;杓斜肌成“X”形,位于杓横肌后方,起于一侧杓状软骨肌突,止于对侧杓状软骨顶端。杓肌收缩时使两侧杓状软骨靠拢,闭合声门后部(软骨部)。

3)声带紧张和松弛肌
控制声带张力的有环甲肌和甲杓肌。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弓的前外侧,向上止于甲状软骨下缘。环甲肌收缩使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弓接近,以环甲关节为支点,增加杓状软骨和甲状软骨之间的距离,并将甲杓肌拉紧,使声带紧张度增加,并略有使声带内收的作用。甲杓肌起于甲状软骨板交角的内面及环甲中韧带,止于两处:一处是声韧带及声带突的部分,称甲杓肌内侧部或声带部(也称声带肌或甲杓内肌);另一处是杓状软骨外侧缘和肌突前内侧的部分,称甲杓肌外侧部(也称甲杓侧肌)。甲杓肌收缩时使杓状软骨内转,以缩短声带(使声带松弛)兼使声门关闭。

4)改变喉入口形态的肌群
即会厌活动肌群,主要有杓会厌肌和甲状会厌肌。杓会厌肌收缩使会厌下降,喉入口变小。甲状会厌肌为甲杓肌延伸至声带突及杓状软骨之外侧缘,达杓状软骨外侧壁及会厌软骨外侧缘而形成。该肌收缩使喉入口扩大。

(四)喉的分区
喉是由喉支架围成的管状腔道,上经喉入口与咽腔相通,下经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相连。解剖学上,以声带为分界,将喉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部分。

1.声门上区
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上口呈三角形,称喉入口。由会厌游离缘、两侧杓会厌襞和位于此襞内的楔状软骨、小角软骨及杓状软骨间切迹(杓间区)所围成。声门上区前壁为会厌软骨,两侧为杓会厌襞,后部为杓间区及小角软骨。位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的区域称为喉前庭,上宽下窄,前壁较后壁长。声门上区有以下解剖结构:  

1)室带亦称假声带,左右各一,位于声带上方,与声带平行。由黏膜、室韧带及少量肌纤维组成,外观呈红色。前端起于甲状软骨板交角内面,后端止于杓状软骨前面。发声时边缘呈凸面向上的弧形,喉入口开大,腺体分泌黏液润滑声带;呼吸时边缘展直,使喉入口成窄隙状。因声带疾病或不良发声习惯,常常可以见到室带增生肥厚,发声时超越声带。  

2)喉室位于声带和室带之间,开口向喉内侧,是一个呈椭圆形的腔隙,在正常人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喉室结构,室带肥厚往往可以造成喉室的狭窄,甚至消失。喉室内有一小憩室,称为喉室小囊,含有黏液腺,分泌黏液,使声带保持湿润的状态。

2.声门区
1)声带(vocal fold)位于室带下方,左右各一,由声带肌、声韧带和黏膜组成。在喉镜下声带呈珠白色带状,边缘整齐。前端位于甲状软骨板交角的内面,两侧声带在此融合成声带腱称前连合。声带后端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声带突,随声带突的运动而张开或闭合。男性声带较女性长,成年男性声带平均长度约为20 mm,成年女性约为15mm。声带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发声非常重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内容中详细地介绍声带的解剖。  

2)声门区声门在调节呼吸道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Hirano (1986)分别对离体人喉进行形态学观察,他们以声带突为界,把声门分为前后两部分:声门膜部,又称声门发声部或声门前部,呈等腰三角形,其长度为声带突尖部至前连合间的距离,是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部分,由声带的肌性和膜性部分形成。声门软骨部,又称声门呼吸部或声门后部,亦被称为声门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呈不规则四边形,位于两个杓状软骨体部和声带突之间,其长度为声带突尖至环状软骨板前方黏膜之间的距离。虽然声带软骨部仅占全部声带长度的1/3-2/5,但声门后部面积占全部声门面积的50%-60%。因此,声门后部的功能除了协助发声外,主要为呼吸气流提供通道。当声门不能打开时,可以通过切除杓状软骨或者声带的后部达到扩大呼吸区的作用。

3.声门下区
声门下区(infraglottic portion)为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喉腔。前界为环甲间隙,后界为环状软骨板,上小下大。在婴幼儿,该区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水肿,引起喉阻塞。

                               文 | 黄冬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