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1-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昵称12149590 2016-03-09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1-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2013-05-16 11:41:12)

P14 / 7:20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们从这个词的表面意思来看,可以知道他所写的是一个美女,在闺房之中,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上美丽的衣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可是词比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更容易产生像刚才所说的阐释学里边的 衍生 的意义,就是说是从读者的联想滋生衍生出来的意义,有这种特色。

为什么有这种特色?这种解释合理不合理呢?现在我们就用这首词作为一个例证,来分析讨论一下。

先看第一句 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的词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说他常常不是用理性的说明,给人的是一种感官的印象。

这我也可以引用一些西方近代的理论来作比较说明。现在西方流行一种新的学问,叫做符号学 Semiology,它的意思是说,语言或者文字,只是一个符号。比如我们说 ,如果我只说了这个声音 ,这是一个符号。或是我写下来一个字 这是一个形体,还是一个符号,是一个Sign,我们由于 的这个声音或者 的字形,而联想到一个树的概念,那个是意义,是符号指向的一个意义。符号学有一种看法,说符号一般有时是代表一个认知的意义,代表一种知性的理性的认知的意义。比如,我说 椅子 你就想到一把椅子。椅子 这两个字的符号,或者是字音,或者是字形,它所代表的是一把椅子的概念,这是一种认知的符号。

1155

符号里边也有一种是属于感官的印象的符号,特别是诗歌里边,它有时所代表的,不是一个理性的认知的意思,而是一种感官的印象。可是这个感官的印象,也可以指向一个认知的意思,带出来一个理智上的认知的意义。

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 两个字就是。小山 两个字,如果按照理性的、一般性的、使用的、认知的意义来说,是指的外界自然景物的山水之山。小山,是一座很小的山峰。山,这个符号,不管是声音还是形象,山这个符号是代表着认知的理性的符号义,是大自然界的一个山。可是,从温庭筠这首小词来看,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以后,说的是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是写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所以 小山 应该不是指的一般的认知意义的大自然的山水的山,小山是一个感官的印象,也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认知的意义,是一个直接的感觉上的印象。于是我们就可以设想小山指的是什么?

P15 / 1620

我们要顾及到作者原来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温庭筠的时代,在《花间集》写小词的时代,小山 这个形象应该指向什么认知的意义呢?好,有几种可能,我们都不能自己随便任凭自由地乱想,要有证明的。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可以指 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个山的形状。怎见得?有词为证。韦庄,五代词人、《花间集》里边的作者,有一首《荷叶杯》,说 一双愁黛远山眉 ,写的很美。 远山 ,是眉毛的形状,弯曲得像远山; 是眉毛的颜色。宝玉说:石墨如黛,可以画眉。所以,黛是眉之色,山是眉之形。 一双愁黛远山眉 ,真的是妙!愁,是眉上的表情。有颜色,有形状,有表情,这个女子这么生动真切地在意念之中出现了。既然在唐五代的时候,小山 两个字的感官印象,可以指向一个认知的意义,可能是指眉。那么,在这一首词里边,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这首词里边说 小山还要 重叠眉毛像小山,重叠呢?我还没看到有人把眉毛画成上下两条重叠的。还有,第三句 懒起画蛾眉 又提到蛾眉了。一般说起来,在这么短小的一首词里边,不会前边提到眉,后边又提到眉。如果前面的远山是眉,后边又说 懒起画蛾眉 在文学的这种感动的情意上说起来,这种重复显得零乱,它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多举些例证,说明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什么样的是坏的作品。一定要全篇诗集中起来,产生一种感动的力量,带给读者一种鲜明的感受,这样才是好的作品。写得散漫驳杂,那一定不是好的作品。第三句才出现了 懒起画蛾眉 第一句所以不是眉。

小山这个感官的形象指的不是山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山枕。古人的枕头,跟我们现在的枕头不一样。现在里面可以放海绵,可以放鸭绒。北京老年间,放糠皮,塞一个枕头囊。陆放翁 采得黄花做枕囊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后来的枕头,是比较软的。可是,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硬的枕头,我不会画,大概是中间凹下去,两边高起来的,恰好可以把头枕在上面。这样的枕头我见过,小时候我伯母夏天枕的瓷枕,很凉快。不像我们枕的枕头,把头全包起来。就是这种两边高起来的硬枕,像山的形状,所以说是山枕。五代时 是可以形容 的。《花间集》里另外一个作者顾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山枕上,几点泪痕新 。一对相爱的人,早晨醒过来,还没有起床,跟她所爱的人说一些海誓山盟的、这种情话绵绵的时候,我还闻到她口唇上的唇脂的香气 山枕上,几点泪痕新 ,相爱的人离开了,所以她的山枕上就几点泪痕新了,就在枕上流下泪来了。总而言之,那山枕是小山的形状,我以为这一句词的小山,也不是山枕。他说 小山 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所以也不是山枕。

剩下一个可能,是 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屏风是折叠的,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你说的这不对啊。说下边讲 鬓云欲度香腮雪 ,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衔接,还是应该是眉毛或是山枕才对。这是因为他不了解,他以现在的一种想法、一种生活的这种知识见闻,来衡量古人了。现在我们看屏风,是你一进大厅,迎面屏风,可能是双面绣的牡丹花或山水,离卧室很远。而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现在一般的床还是如此,床后有一个板子高起来,英文说board,就是相当于这种性质的山屏或屏山。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作证明。温庭筠《菩萨蛮》: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说一个女子早晨刚刚醒过来,还没有完全起床,也没有讲话,揉一揉脸。她枕头的旁边是 屏山掩 。正是把 屏山 睡脸 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上面讲的 鬓云欲度香腮雪 ,正是那睡脸,小山 应该指的是屏山。

近来还有一种更新的说法,有人说考证中国古代妇女的服装跟装饰,唐代的妇女喜欢在头上插很多的插梳。现在西方欧美正在流行插梳,比我的手指还长的梳子,上面有各种的花纹,各种的颜色。插在头上,是西方青年所谓 庞克族 的一种发饰,把头发梳得支起来向上,有各种的花样。唐朝的妇女也流行头上插很多的梳子--妆饰的插梳。因此有人就以为小山指头上一个个高起的插梳,我以为不是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下句说 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边的头发遮掩过来,是头发流动的样子,如果头发上插了那么多梳子,就不能 鬓云欲度 ,头发不能在脸上流动了。第二,唐五代和两宋的词,从来没有一首词,从来没有一句词,是用小山来形容头发的插梳的。所以这个是不可能成立的。

按照西方的符号学的说法,一个语言的符号,一般是带给我们一个理性的认知的意义的。有时带给我们的不是理性认知的意义,而是一种感官的印象,但也可以指向一个认知的意义。至于如何判断,有几种情形要注意。一是要适合当时时代文化的背景,要能够成立。我们刚才说,山眉 不成立,山枕 不成立,插梳不成立,只有小山的山屏是成立的。我们把小山的形象几种可能的意思都否定了,只有一个意思。然而有的时候,同时可以存在多种指向的意思的。比如也是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小词,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鸳鸯锦,鸳鸯是花纹,锦是一种材料的质地。这是一种形象的表现,没有一个理性的说明。鸳鸯锦做的什么呢?是鸳鸯锦的褥子?还是被子?是锦被、是锦衾、是锦褥?它没有说明,只是鸳鸯锦三个字。而他可以有几种可能可以是指向认知的意义,是锦褥,可以是锦衾,可以是锦被。这几种解释可以同时存在,它不相矛盾,不相冲突,一个整体的意象。总而言之,这个闺房之中是美丽的。

我读 鬓云欲度香腮雪xuè ,雪没有读xuě。在南开大学讲课时,有的同学问我是哪里的人,我说是北京人。他说我平时说话像北京人,一念词就不像北京人了。一点都不错。因为我念词的时候,有一些字念的不是北京的发音。我说下雪了,雪就念成xuě,可是在词里我就把雪念成xuè,是与 压韵的字。我们现在北方普通话的发音,没有入声字了。我们读词也可以不读入声字,可以按普通话去读。何况我读的入声并不很准确,因为我不是广东人、福建人,不会发出来正确的入声。我所读的只能是说一个仄声字,跟 字押韵的一个仄声字而已。我习惯于这样读,是因为词是一个音乐性很强的文学形式,所以它有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我只是希望能够尽量把它原来的那种特质的音律的美保存下来,我读的不是标准的入声,我现在是顺便做一个说明。

小山重叠 是屏风的曲折的形状。金明灭 是什么呢?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他不作理性的认知的说明,他所提出来的符号只是一个感官的印象,是金光明灭闪动的样子。那金光明灭的闪动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破晓的时候,太阳的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的枕畔的屏山之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的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这个美丽的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屏风上,那日光就有金光闪烁的样子。所以说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他完全只写了一个形象,感官的形象。曲折的床头屏风之上,有日光照在金碧螺钿上的反光闪动,是很美丽的一幅图画。

而当日光照进来,金光明灭闪动的时候,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夜里都是黑的,所以你睡得很安稳,等天一亮,有光,特别是有日光闪烁进来,于是人就从梦中惊醒了。所以这个女子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时候,日光照耀之下,在枕上一转头, 鬓云 欲度香腮雪 了,她晚上把妆卸下来了,头发是比较披散的。你还要注意到,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没有说云鬓,说的是鬓云。要知道 云鬓 是比较理性的说明,是说像乌云一样的鬓发。可是他说 鬓云 呢?新诗里边说,那头发的乌云。你不要说像乌云一样的鬓发,这是比较理性的普通的说法;是头发的乌云,这头发就变成乌云了,就更形象化一点了。是 鬓云欲度要横过去 是度过的意思。当她在枕上一转头,所以那鬓云就 欲度飘拂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香腮雪 是女子的面颊,她的腮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是 雪。 鬓云欲度香腮雪 他把 放在前边,把 放在后边,不是说像雪白的香腮,是香腮的白雪、是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P19 / 3930

而这种句法和句式,这种注意感官的形象,是在中晚唐以来的一种流行的、诗歌里边写作的风气。像李贺的 寒绿幽风生短丝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金铜仙人辞汉歌》),什么是土花?土花就是土上(苔鲜)的苔纹。他不说桂花,桂花开在秋天,是香的,所以说 悬秋香 。是中晚唐以来有这么一种诗歌的流行的风气。按照西方的符号学来说,就是他不提供给你认知的这种解释,而提供的是感官的形象。所以,温飞卿所写的本来是闺阁之中美丽的女子早晨睡醒的形状。可是就是这样的写美女的小词,就使得陈廷焯产生一种联想。他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飞卿词全祖风骚 说他完全是遵从、模仿、祖尚《国风》跟《离骚》的作法。而《国风》跟《离骚》的作法,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之中是认为它们有比兴的托意的。比、兴两个词有广义、狭义的各种的解释。按照一般的文学的理论客观来说,比兴就是诗歌的作法。比是举此事来例彼事,用这件事情比那件事情: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用大老鼠比喻一个剥削者,这个就是比。兴呢?就是见物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果我要用比较现代化的说法来解释比兴两个字,我要说比的作用是由心及物,兴的作用是由物及心。西方现象学曾经提出来说人的主体的意识接触了这个客体的现象以后,产生了一种意识活动的作用,人生的一切,不仅是诗歌的创作,你日用的生活的一切感受,都是这两种作用,就是你内心意识与外物的现象交相感应的结果。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就是这两种作用。

可是,中国的说诗人,把这种最基本的心物交感的作用,喜欢从伦理政治的意味来解释文学的诗歌。所以他们就也把最基本的这种心物相感的、意识与外在现象客体的交感的作用,加上了政治的解释。他们说,比是 见今之失,嫌于直言 ,看到现在政治上有不好的现象,有缺失,有缺点,我不愿意明白地批评,恐怕引起来一些不好的反应,就假借一个物象来用比。比是 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 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春宫·大师·郑玄注》)。兴是看到现在政治有美好的事情,你一天到晚歌功颂德,说这个也美好,那个也伟大,这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你也用一种物象来表现。比兴本来只是心物交感的作用,可是被中国的这个传统的道德政治的观念一解释,于是这个比兴就有了政治上的美刺的作用:或者是赞美,或者是讽刺。

于是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比兴有了政治上的美刺的一种作用。那么,这些说词的人,像张惠言、陈廷焯之类的,他们都以为像温庭筠这样的小词,就有中国的 风骚 比兴的意思,有这种喻托的含义在其中。这种解释,当然是比较勉强了。不只我们现在不赞成,王国维也不赞成。他说张惠言张皋文是 深文罗织,是 固哉 ,是非常固执的、牵强附会的。可是一个更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张惠言虽然是牵强附会,可是温庭筠的词确实可以给我们这种联想,西方的阐释学所说的衍生义Significance。有这种联想。而这种联想,我们可以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对它加以解说。符号学的理论,一个最有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l857-1913 ,他说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主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 syntagmatic axis 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 associative axis 的作用。Saussure在他语言学著作上画了一个图表来表白,一个横向,一个直向。横向的这个,他把它叫做语序轴,直向的叫做联想轴。什么叫语序轴?他是一个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产生意义的作用,有几种基本的作用的方式。一个是语序轴,就是你的语言结合的程序、次序,语言是怎样结合的,你怎样断句,哪里停顿,怎么样标点,这都是语序轴上的作用。比如杜甫的几首论诗的小诗,不薄今人爱古人 ,你在哪里停顿?你如果在 不薄 两个字停顿,说我不看轻, 是看不起,我不看轻,是 今人爱古人 今人爱古人 作为整个叙述的宾语,是动词 不薄 的宾语,我不看轻 今人爱古人是一个意思。我们说 不薄今人 在这里停顿,不薄今人 爱古人 。我对于现在人的作品也不轻视,我对于古人的作品也是赏爱的。我 不薄今人 爱古人 ,你这个句子的停顿不同,它的意思就不同了。这都是语序轴上的一种作用。你是怎么样结合的。

还有说一首诗歌是好或者是坏,语序轴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常常讲诗眼,说一句诗,有一个字最重要的、最好的、起了最大的作用的,好像是人的眼睛。 观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孟子·离娄上》),画龙点睛,眼睛是传神的。说 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 ,说都不好,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种作用都是在语序轴的文法的结合上所产生的作用。

可是,索绪尔这位语言学家说了,当你分析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除了语序轴上的作用是重要的,同时还有一个作用你要注意的,就是联想轴上的作用。什么叫联想轴上的作用呢?他说每一个语言,它有跟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比如,我说美人,我说佳人,我说红粉,我说蛾眉,这都是说一个美丽的女子。他说这是一种语谱(paradigm)一系列的,好像一个谱系一样。在你选择的时候,你创作的时候,你要用佳人,还是要用美人,你要用红粉,还是要用蛾眉,虽然意思很相似,可是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它那种很细微的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美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红粉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红粉好像比较庸俗一点,好像是比较只注意外表的形态容貌一点,而美人好像更笼统一点,更全面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就是说有一个系列的语谱,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不同的联想。如果我选择的是 美人,你可以联想到《楚辞》说的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就是说有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这个联想有个轴--联想轴。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个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这是西方语言学家的文学理论。

 

 

以上文字依据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三讲之温庭筠

视频字幕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1-温庭筠《菩萨蛮》 <wbr>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宋词十七讲》第一讲之温庭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1-温庭筠《菩萨蛮》 <wbr>小山重叠金明灭

摘要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