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堂·寻唐缘遇京都三十三间堂

 关陇之 2016-03-09

/刘丽霞 图/刘丽霞


京都三十三间堂,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因大殿隔为三十三间(间,长度单位,指两柱间的距离,约一点八一八公尺),而通称三十三间堂。堂进深17米,南北长120米,是日本最长的殿堂。堂内有柱子34根,将殿堂隔成33间,故得名。


有京都情结的人多是有怀古情结,京都的寺庙数不胜数,去那些悠远的寺庙怀古感受时光的静逝是京都的魅力所在。而这一次去京都,刻意不计划去寺庙,只打算走街串巷,漫游四月樱花的街巷风光,三十三间堂却是一次偶遇。

微雨的天气单车骑行在京都的街道,路过一个,眼光却不觉被一个木门庭院所吸引,“三十三间堂”浮现眼前。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庙宇,正是就是因了这个特别的有气场的名字,遂停了车走了进去。

600日元的门票,很多穿着制服的日本中学生也在排队进入,进去时并无人检票,倒是大家都很秩序的排队。从门票上才得知三十三间堂在日本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又自感颇为幸运,无意中路遇国宝。



禅境
仍然是和式风格的园林,只是在铺满黑白色碎石的庭院中,一个超出我想象长度的稳厚木质建筑直铺在眼前,那便是“三十三间堂”了。一看便是古老的建筑,从建筑式样到已经发黑的木质颜色,你轻易就能感知岁月的踪迹。

雨天里的三十三间堂,仿佛更有一番禅意之境,又因为这种大体量的建筑体,这种禅境又不是轻灵的,而有一番沉厚与古朴。这是一个被圆柱木桩基抬升起了将近一米的纯木建筑,从黑青色庑殿顶坡檐舒展平远的角度你便可认出这是唐朝风格的建筑体。

春日的雨水从瓦顶宽檐顶上顺流下、飘落下,落入檐前的雨水沟中,在唐代风格的基础上,三十三间堂依然体现了日本和式建筑的特点,和式建筑往往讲求室内外空间的模糊,体现于日式建筑特有的——“缘侧”,即宽屋檐下的木平台长廊,以避免雨水进入室内的功能诉求,却无意为和式建筑提供了某种沟通天地气象的意境。眼前雨中的三十三间堂,你甚至能想象彼时僧侣坐檐下观雨不语的宁静禅境。


(殿内禁止拍照,此组照片来源于网络)

菩萨
入内参观,走的是侧面的门,关掉手机,脱鞋走在竹席铺的地面上。因此前并不知道将参观什么,所以当转过2个弯,正式进入佛堂时,我被眼前所见完全震撼到了——一尊尊望不尽的立地金色观音像,置满了整个佛堂内部。此前我原以为国宝级文物仅仅是指这个巨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完全没想到有此等气象。

全部为金色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重重累累,阵列式排布,看注解,知道共有1001尊。堂正中供有一尊巨大的木造11面千手千眼观音坐像,高约3.3米,左右两侧各有500尊高约1.7米的金色观音立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从一侧进入,缓缓路过每一尊佛像,人比佛像低矮,走过去时便觉每一尊菩萨都在低眉看你,都在慈悲关照你,走完长长的长长的佛堂,其间的心绪只有到过者能感受。

后来,我查阅资料,看笔记,说有很多人凝视中央那尊观音坐像,觉得观音在流泪。为什么观音的眼睛会流眼泪?原来观音的眼睛内面放了一块水晶。那块水晶的雕刻方法,令所有人在任何角度,都感觉观音望着你。当你望清楚的时候,由于水晶的反光,这尊千手观音好像眼眨泪光,当参拜的人内心有郁结,见到这尊观音之泪,于是也会流泪!因此,这尊观音又叫做「泪流观音」。


主佛后面及走廊两端有木造28部天神像和风、雷等神立像。同时在佛堂内还立有风神雷神像,大概是守护者的意思。


木堂
走在堂内,被观音震撼过后,细看建筑堂内,又是一番折服。高大、庄重,堂进深17米,南北长120米,堂内有柱34根,将殿堂隔成33间。梁、柱、檩、斗拱构筑的建筑秩序构成了佛堂的庄严气场。

建于公元1164年的三十三间堂,实则已是中国宋朝时期,而我们从建筑式样上完全可以看到唐文化的繁盛,对海对岸日本国的深远影响。至唐朝时,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正如我们所想象的传统东方建筑,各建筑构件都由榫卯方式来连接,严丝合缝,木构件的严谨与华丽令今天的我们依然还是赞叹。梁柱连接处的斗拱式样在序列中变化,端庄、古朴而不失华丽。

行至堂外,目光及至窗棂,再见唐建筑的古朴印记——一扇扇直棂窗。就是,说当年梁思城先生寻迹唐建筑,见到了这直棂窗,已经心跳不已。”哦!直棂窗,就是这一根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细木条,构成了与斗拱同样韵致的图画。这,就是大唐的记号。

唐代及唐以前的窗的形式,比较常见的是直棂窗,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固定不可开启。在更新换代的中国,这种直棂窗已经是少见,在往后的时光里已经被各种雕花工艺所取代,而这种简单、古朴之美却在日本存活。在京都、奈良一些寺庙甚至民居里还保留着唐代直棂窗的踪迹。三十三间堂外园林处新修建一个回廊,也以直棂窗的形式向古致敬。


相对比目前国内的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不说建筑内部文物的保护,就是建筑本身已经难寻完整,不得不叹服,日本人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实在比我们做得好太多。

春雨霏霏,洗古松,春雨绵绵,落木堂。雨中的三十三间堂,穿过时间掠过岁月,经世不变,我们看见中国唐的影子,也看到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人是懂古意之美者,也是古之传承者,东方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即使是在今天的日本,依然被很好的保存和继承着,这就是文化的无国界,也是文化的无边界之影响。而三十三间堂,于我本是一场无意邂逅,却遇菩萨慈悲宝相庄严,这说来则是一种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