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鲜电商还得做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否则累死

 昵称30743069 2016-03-09

农产品电商,尤其是生鲜电商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较低,有多种原因,除了当前在涉农方面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之外,现在各种配套服务上面也出现了很多断层。实际上,如果刨掉网络和互联网的因素,现在我们做的很一个买菜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自己负责从地里把产品摘拔出来,进行净菜和分包,或者进行预冷和冷藏,或者进行分割和组合,然后打上店铺,自己负责整体客户的管理和物流配送(借助第三方只是省了点事儿,可心里还不是很踏实),销售收款的同时,变着法儿琢磨怎么提高客单价,怎样提升用户体验和粘度,还希望继续买我家的菜啊。从这一点上来说,做的太多了,一个环节照顾不到,就满盘皆输,辛辛苦苦的白忙活。

不客气的讲,现在是做的太多了,精细和专业好像只有那些财大气粗的电商大佬们才能做到的,中小生鲜电商都在硬挺着等风(政策的风、行业的风或投资的风),解脱我们于水火之中。多数电商企业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品牌做不起来,是因为标准难保障,标准难保障是因为我们主要依赖于从批发市场或者种植大户手中拿到货源,无论是满世界的寻找原生态,还是所谓加强检验检疫的郑重承诺,似乎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无法面对面地检验产品质量,电商农产品需要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品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但目前仍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企业数量很少,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于都脐橙为例,当地规模化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组织货源非常困难,脐橙的电商销售规模甚至大大落后于赣州以外地区,市场上鱼目混珠,品牌难以树立。

在传统电商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甚至包括粮油类的工业制成品,销售很不错,通过电商压缩了流通的中间环节,通过营销的手段和产业化的措施实现了供需两端的快速对接,用户体验和复购率之类的数据也充分体现并支撑了这一点,以至于很多原本从事互联网和软件开发的企业投身生鲜或者埋头创业,这种对生鲜蓝海的期望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不过还是想说两句逆耳之言。

如果跳开产品来说,供需两旺的根本在于,整个供应链条的畅通和可控,产品从供应段到消费端都是可量化的,也是容易把控的,顺畅的通道解决了产品的销售和回款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正循环。就像杜牧在诗中写的那样,“一起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各个驿站实现接力传送,涪陵的新鲜荔枝在下树的那一刻起就快速进入了物流通道,各个驿站节点实现了无缝对接,人累了换,马跑死了换,讲究的绝对是一个效率,也是供应端和消费端的无缝连接。但很多经营过传统电商的从业者在生鲜电商面前,出现了难以言表的无力感,顺丰优选的崔哥发出了不碰生鲜的感慨,相信也是巨多从业者的心声,可是蓝海的诱惑太大了。

展开剩余(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