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菲和她的“诗意语文” 编导:孙宇 她既是国内“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又是中学教坛上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既是全国中语界高度认可的名师,又是一群孩子眼中的良师益友。 谈读书、谈语文,谈诗意语文的天空,“教育访谈”《董一菲和她的诗意语文(下)》正在播出……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好!欢迎收看“教育访谈”,上期中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告诉我们读书给她的人生铺就了诗意的底色,由此领悟出生命的生、心灵的善、教师的爱、语文的美。身为语文教师,她更想做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都从文字的土壤里生长出心灵之树。(转向嘉宾) 主持人: 董一菲:我编的选修教材以诗歌的专题教学、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主,也有一些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以作家为专题,比如:《斑斓李贺》,也有的以诗歌的艺术手法为题,比如《“比”在诗歌中》《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大约有二十二个专题。 主持人:您为什么从诗歌专题作为切入点呢? 董一菲:记得是 主持人:效果怎么样?遇到什么样棘手的问题没有? 董一菲:经过几年几届学生的实验,效果还不错。孩子们有了底气有了见识有了审美的品味。 要说棘手的问题也是有的,比如课堂容量大,背诵量大了,鉴赏量大,教师要坚持坚守,孩子们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再比如,编教材上选修课我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很多时候靠的是自己学语文的经验和感受。 短片:在教学中她引领学生一同“诗意的栖居”,尝试自编校本教材,以古诗词为切入,尝试以作家、流派、题材为专题的诗歌教学,将学生引入一个个性化的语文天地,老师、学生和文本,平等的对话,诗意的汇融……,2000年,董一菲成为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十几年的教学尝试在心底形成新的困惑,自己所追求的“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该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概括它呢?在东北师大为期三个月培训中,东北师大最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倾倒学术精华,与国内其它省份同样有才华诗情同行的交流、碰撞,使她豁然开朗,就这样,对自己挚爱的语文教学,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模式-----“诗意语文”。 主持人:您心目中的“诗意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些什么? 董一菲:首先汉语言就是充满诗性的。汉字是会意的,像一幅画,充满了象征性和暗示性,充满了声音表情和色彩,语法也充满弹性和韧性,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于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是最美的诗,充满了炼字之美,修辞无处不在。我们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史就是一部诗歌史,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核心是“诗”。 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诗,诗意语文不是把诗歌简单的植入,而是渗透,浑融,弥漫,语文课要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成为诗意地栖居的的人。 董一菲:诗意语文不仅应该给学生“语文”这把“安身立命”的利器,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孩子们有生命的尊严,精神的气象,让他们敏感,优美,雅致,有人格的高位。 董一菲:诗意语文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给学生最美最纯净的母语,给学生善感的心灵,给学生一个温暖的爱与善的信念,给学生一个感性嗯哼理性丰美的世界,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中西合璧的人生智慧。 主持人:具体方法呢? 董一菲:阅读——积累——感悟 吸纳——感悟——思辨 教师用元气淋漓色彩瑰丽的语言讲出诗意盎然的语言。 以教材为载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学生大量地背诵阅读,经过融入情感和心灵,以期抵达“六经沅 我”的境界。 课堂的实质是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的生命的美的诗意的对话。 (同期声:《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视频) 短片:凡是听过董一菲语文课的人,都会被她丰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和睿智的课堂点评语言所折服,她常常用极富诗意的长句,喷薄泉涌般的铺陈排比,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个性化顿悟,让我们更加具体地领略了“诗意语文”文学、文化、审美叠加形成的“语文味”。师生通过对话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教学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知识与情感,就这么自然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甚至下课是另一种开始,而不是结束…… 主持人:2009年,国家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在国内精选二十位新生代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和教育理念, 董一菲:我一向缺乏理性逻辑推理的能力,我很缺少精神的某种“钙质”,做科研实质上是学做科研,把很多感性的东西升华提炼一下,喜欢《易经》中的“师卦”,厚德载物的大地覆盖着无穷无尽的水,那是上善的水,至柔而又至刚的象征着智慧的水,纯净恣肆,“师”就是“地水”,师,教师活到老学到老,清代大儒曾国藩不是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吗?我渴望着改变。(笑) 主持人:您不但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老 董一菲:二中语文组有十几个年轻教师是正式拜过师的。 支持人:您选徒弟有什么条件吗? 董一菲:只要和我有着共同的语文价值观就好了,不是说“云从龙”“风从虎”嘛,同声相应,同物相求,惺惺相惜吧。 主持人:2006年,“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精品课展示会”在我市二中举行,这是黑龙江省中学语文界的盛会,也是二中乃至牡丹江语文人难忘的记忆,这是否圆了您“让更多的人诗意的生活着”的梦想? 董一菲:在家乡在母校办一个语文的盛会是我的诸多绮丽的梦之一,人生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借用海子的诗句就是“以梦为马”“语文教师是我的名字”“语文教师是我的一生”。 努力“圆梦”直至“梦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嘛。 短片:教而无研,行之不远,她坚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诗意语文”理念化,形成可以普推广的“科研成果”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从“名师教学点滴”到“名师讲语文”再到“带领教师成长”近年来,她在全国各地讲学,并将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牡丹江,注重新老传承,培养了一大批理念超群、教学个性分明的“徒弟们”,她所在的二中语文教学团队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高级教师20人、教学能手13人、教学新秀6人,先后有3人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1 人获得全国首届“十佳教改新星,2人获得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2010年,她应邀在中语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网站――中华语文网开设名师博客,三年来,她发表原创博文317篇,点击率已超过70万。被称誉为“中华语文网名师第一人”。 主持人: 董一菲:牡丹江是我的父老家园,我生于斯长于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过“诗书”的人非常看重这一点,莫言永远写他的高密东北乡,迟子建永远写她的漠河北极村,沈从文的笔下是永远的凤凰古城。 牡丹江也是“边城”,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满蒙文化、流人文化、萨满文化、江南文化、贬官文化、朝鲜族文化、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多元生动,生生不息。 牡丹江有异域风俗,有浪漫风流,有清丽婉转,有慷慨豪放,也不失诗书教育。 另外我的历任校长给我搭建了难得一遇的平台,于秋莲校长在我初为人师时让我上了大量的公开课,对我千锤百炼;刘云川校长把破格高级教师和破格特级教师的机会全都给了我;赵国俊校长提供资金让我著书立传,让我走遍三十几个省市传播我的诗意语文之道;我的现任校长陈彦存校长为我建立名师工作室,让我再次返回“书斋”,潜心我的“诗意语文”。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城,有这样一个工作环境,当然还有我的父母家人,我没有任何“出走”的理由。 短片:2011年, 主持人:著名学者北大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