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部电影告诉你,印度人为什么比我们幸福

 汉青的马甲 2016-03-09



“更多的印度人比中国人感到幸福。”《华尔街日报》上月发文称,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可能要落后于中国13年之久,但在国民幸福度方面,印度领先于中国——盖洛普的调查中,中国大陆排在第90位,落后于第71位的印度(前三名分别是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和丹麦)。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中国在国际幸福指数调查上落后于印度了,之所每次这样的报道出来都会引起国人的异议,其实在于虽然地理上印度和我们非常靠近,但心理上两个国家的距离却非常遥远。这个出产神话、香料、瑜伽和智者的邻国,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

今天,我们通过5部印度经典电影,来看看印度人为什么感觉幸福。

一、《再生缘》:低价的梦境享受

印度的电影票非常便宜,大量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印度人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可以消费得起的娱乐活动(即使现在,一个中高档印度电影院的票价一般在 100-120 卢比之间,折合人民币约 10-12 元)。

印度大部分的穷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电影这项娱乐活动,沉浸在幸福的光影幻象中

电影《再生缘》中,身为穷小子的男主角常常在电影制片厂转悠,以期望能获得一个角色,从此走上星路。在一次参加自己梦中女神的电影首映式上,他幻想着自己成为男主角,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载歌载舞。当他情不自禁在电影院中跳起来时,周围的人也跟着一起起哄欢跳起来。

男主角突然入画,和自己倾慕已久的女神跳起舞来

这样的场景绝不是电影中才有。在印度看电影,感觉更像是在参加一场聚会。大家不断地谈笑、吐槽,当歌舞片段出来时,真的有人开始自唱自跳起来,周围还有围观者的掌声。

印度人喜欢有完满结局的影片,简单、质朴、规则和自制是他们日常行为生活的准则。电影中的人物虽然处在一个充满不公、冲突的环境中,但是他/她最终能够通过努力、感化来转变故事的情节弧光,消解争端,诗化生活。这样的故事虽然老套,却有大量的观众为之买账,制片商也振振有词:人们不愿花钱去看现实生活中天天发生的东西。电影作为造梦的一种手段,印度人无疑是这方面最好的践行者。

二、《自杀现场直播》:可以争取到的民主

印度电影《自杀现场直播》中一段歌曲所唱到:印度是巧妙的融合,有着博大的心胸和破烂的口袋。一个色彩给予祝福,一个色彩给予诅咒。这是对印度文明最贴切的写照

影片《自杀现场直播》取材于印度真实存在的农业问题:不愿意眼睁睁地让赖以为生的农地被拍卖,一对贫穷的兄弟决心用自杀的当时来获得政府的抚恤金。谁知自杀的传闻不胫而走,引来大批媒体和政客蜂拥而至,从来没人关心过死活的穷农民顷刻成为全国瞩目焦点。

在影片中,对印度的选举丑闻、媒体从业者的道德良心以及农民的权利保障进行了深入地鞭挞与探讨,全片充斥着大量的黑色幽默来讽刺当权者的冷漠与虚伪,指责媒体人之注重眼球效应而缺乏人文关怀,对农民在走投无路之后只能以死抗争来获得应有的权利给与了深深地同情。电影中没有传统的舞蹈场景,只有原始质朴的乡间小调将干枯大地上贫穷而卑贱的生命故事包裹其中,让人们在哭笑不得中思考和反省。

农民兄弟要自杀的传闻不胫而走,引发了印度全国的大讨论

社会中有大量的现实题材,对生活进行再现,揭示生活的本质让印度人开始直面自己的生活,痛楚和伤疤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不再遮掩伪饰。印度现实主义影片导演以拒绝一切二手的来的痛苦或是快乐来面对现实本身,对自我文化进行自由的积极确认。印度人为自己是民主国家的一员而自豪,虽然社会的不公依然存在,但至少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民主的曙光。

三、《天生一对》:对神迹的坚定信仰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相信没有人能否定这句话。

印度教徒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拥有“三亿三千三万百万神”。这些无处不在的神灵支配着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所以印度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神迹。如果印度导演想要在电影中表明故事具有悲剧性,往往会在场景中制造意外来进行暗示。对命运和神力的不可控心态,印度人的观点与古希腊神话一致。

《天生一对》中,为了心爱的女人,男主角可以是沉闷无趣的丈夫,也可以化身为潇洒完美的情人

印度人渴望通过爱上人的方式来建立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如果说个人对神灵的崇敬是渺小而微薄的,印度电影对宗教的把握还体现在印度人普遍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情感上。

在爱情电影《天生一对》中,男主角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以两种身份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为了女主角的幸福,甚至可以放弃自己远走他乡。这是一部喜剧电影,却让人感动不已:导演把男主角的行为升华至具有神性,借女主人公的口说出“虽然他只是个普通人,但我视他如神,是的,我视他如神,你可以离开一个男人,但你怎么能离开神呢?无论我走到哪里,神都会出现。神在哪儿,他就在哪儿......”

在情感表达上,视一个人如神,并比神更爱他,这样经典动人的台词,恐怕也只有浸泡在宗教文化中的印度编剧才能写出。

与世界上大多数电影喜欢表现 “个人英雄”魅力和强调“人定胜天”不同,印度电影中更多的是“宿命论”。人在神定的命运前异常渺小,在积极抗争过后,人物往往会选择顺天意而非尽人事。但对印度人来说,这并非消极的选择,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与神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洞穿尘世的美感。

四、《新娘与偏见》:对民族文化毫无保留的热爱

在印度人的心中,他们从来都是整个世界的第二名(第一当然是美国了),他们认为印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种狂热的自豪感总让外人觉得匪夷所思——其实印度电影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印度电影对传承民族文化充满了迫切的使命感,在处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时,印度电影显得非常自信(或者希望宣传这种自信)。有的故事主角出生在国外,说着纯正的英式英语,过着英式生活,但一旦他接触到了有关印度的文化后,仿佛受到召唤一般,最终回归印度,就像孩子回到母亲身旁一样自然而然。

《新娘与偏见》展现出了印度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新娘与偏见》中出现了代表殖民者眼光的英美人、崇拜殖民文化的西化印度人和捍卫民族传统的印度人。这三类角色在影片中冲突颇多,并互相带有傲慢与偏见。美国人达西刚来印度时觉得这里野蛮落后而且可笑;女主角拉丽塔在反驳达西母亲关于遍地都是瑜伽和咖喱所以不用到印度亲自体验时,针锋相对地指出:到处都有必胜客是否就可以不用去意大利?并指出西方人在殖民印度时的伪善。

女主角艾西瓦娅·雷被朱丽叶·罗伯茨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印度人对自己的身份尤为敏感,对民族的记忆也格外强韧,看电影成了印度人培养文化归属感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历史上,希腊人、土耳其人、阿富汗人、蒙古人和英国人都试图征服这个国度,却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拜倒在它的脚下,印度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之后,仍然,并将永远是印度。

五、《偶滴神啊》:来自思考的乐趣

印度人的幸福乐观,是有印度文化作背景的。有西方人说,印度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的国度。印度人看中灵魂的修行,追求真理是每一位智者的选择。电影作为印度最好的传播媒介,不遗余力地向民众灌输这一概念。

《偶的神啊》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喜剧故事,男主角只身一人公开挑战和质疑这些根深蒂固的宗教

电影《偶滴神啊》的主角坎吉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对于他而言,神存不存在并不重要,信仰和宗教不过就是个商业命题。但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毁掉了他投入全部财产与心血的商店,保险公司却以“神力毁坏不赔”的理由拒绝赔偿,坎吉一怒之下,把诸神告上了法庭。最后,坎吉自己领悟到了作为“人”的神性,神像、神牌、十字架里没有神明,神在任何地方,在人的心里,任何形式化的信仰不是信仰,只是一种“上瘾”,而“上瘾”给别人看的。

化身为人的印度神克利须那帮助坎吉寻找宗教的真正意义

这看似荒唐的故事出自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印度简直不可思议,但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宗教的概念并引导人们重新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反思,也将那些对宗教神明不屑一顾矫枉过正的电影进行了修正。

印度人善于思考,并从中享受思辨的乐趣。他们义无反顾地虔诚笃信:要获得智慧,成为智者,就必须遭受无数挫折,达到极乐的彼岸。所以,印度人在对待外界的压迫和欺辱时,往往有很强的承受力,这导致了他们被外族侵略被英国殖民时的不反抗,而长期遭受痛苦和不公正的对待;但甘地利用了这一民族特性,发起“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终于使印度从殖民阴影下走出,独立成为新的国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了解和探索生命的方式,但是,有多少个印度人,就有多少种幸福的状态。




图文:徐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