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成果显著(组图)

 循环生态农业 2016-03-09

五位“能人”展现从化农村创业青年风

  编者按:自2004年开始,从化市关工委共举办了18期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培训班为从化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他们也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农业问题。《今日从化》刊登其中5位成功创业致富学员的成长历程,让广大读者一睹他们作为从化农村创业代表的风采。

  为促进从化农业良性健康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自2004年开始,在省关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从化市关工委每年都牵头举办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为农村培养有理想、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农业问题。据从化市关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培训班除了面向学员传授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之外,还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经营管理、法律法规教育等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注重对学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至今,从化市关工委共举办了18期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其中提高班9期、普通班9期,共培训学员1561人,促进了一批农村创业青年成长:其中,有67人加入了党组织,36人入团,担任镇村干部的有60人,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33人,担任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人的38人。以下5位便是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的学员,也是从化典型的农村创业代表。

砂糖桔种植能手梁锦荣:1亩3分6起家 携手社员年创砂糖桔近千万元产值

从化新闻 从化种植 从化农业

  在良口镇长流村的一片大约5亩的砂糖桔种植地上,果肉饱满的砂糖桔垂满枝头,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这片砂糖桔种植地就是长流村砂糖桔专业合作社社长梁锦荣的种植地。而这5亩的砂糖桔种植地,是由一块面积1亩3分6的田地发展而成,据了解,除了这5亩地外,梁锦荣还在村里的其他地方种植了砂糖桔140多亩以及皇帝柑120亩、桉树1100亩、广宁竹300多亩、杉树50多亩,还有杨梅、枇杷、凉粉草等。

  1亩3分6是什么呢?据梁锦荣介绍,1亩3分6是当初村里分给他与父亲的责任田面积。由于父亲得病需要照顾,而村里又刚分了田地,因此,初中毕业没多久的梁锦荣就留在家中利用分到的1亩3分6田地发展农业。1992年,梁锦荣正式开始种植砂糖桔,由于刚出校门不久,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对于如何做好果树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梁锦荣全无经验。结果没多久,果树的病虫害感染严重,产量低下,因此亏损了2万多元。这对于刚创业的梁锦荣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

  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技术,梁锦荣在连肥料也买不起的情况下向朋友借了3000元,自费到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学习种果技术。学习回来后,梁锦荣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切实加强果树管理。1995年,梁锦荣迎来了第一次的丰收时期,据他介绍,当年1亩多田地里的120多棵的砂糖桔树就收成了5000斤砂糖桔。随着技术的提高,梁锦荣的砂糖桔产量逐年递增,他告诉记者,最高产的时候收成近5万斤。

  当记者问及果树增收的原因时,梁锦荣不断强调“主要靠技术”。梁锦荣告诉记者,自2004年起,他就开始参加市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而且每期必到。除了从化市关工委举办的培训班外,他还积极参加其他单位机构举办的各类农业知识培训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梁锦荣表示,知识是学之不尽的,虽然如今自己的种植事业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需要继续学习。

  根据当地果农的意愿,梁锦荣于2008年11月牵头成立了长流村砂糖桔专业合作社,其中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有75户,果园总面积达3000多亩。2009年,梁锦荣拿出30多万元积蓄,为社员统一购买肥料、农药。对于有困难的社员梁锦荣还为他们垫支代购,在卖出砂糖桔时偿还。在砂糖桔管理上,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如遇砂糖桔销售不畅,合作社便联系外地人来收购,解决了社员们砂糖桔销售难的问题。2013年,长流村砂糖桔专业合作社砂糖桔总产量400多万斤,总产值近千万元。在梁锦荣的带领下,如今大部分长流村民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屋。

有机农场场长肖卫东:大力培育绿色有机农业 保护环境和增收致富两不误

从化新闻 从化种植 从化农业

  来自城郊街东风村的肖卫东,中学毕业后便留在村里开始了他的种植业创业生涯,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目前,他在东风村经营有机农场150亩,场内种植野菜、辣木、水晶火龙果等有机作物。

  据肖卫东介绍,一开始他只是在农场里种植荔枝、龙眼、柑桔等传统品种水果,2004年,他参加了市关工委举办的首届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经过了那次的培训,他开阔了视野,并厘清了农场的发展思路,后来通过市场调查,他看准野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下决心发展野菜种植。然而当时野菜的种植并没有现成的技术作参考,为了顺利发展野菜种植业,肖卫东经常到广州市蔬菜科研所等科研单位请教学习,并经常研读有关书籍,从书本里汲取知识,根据“药食同源”的道理,先后试种了几十个野菜品种,目前,他的农场生产的特种蔬菜有千宝菜、金花菜、红秋葵、香贝菜、紫背天葵等十多个品种。

  在种植的过程中,肖卫东发现使用化肥、农药后所生产出来的水果和蔬菜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风味,而且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健康都产生了危害。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肖卫东通过观察发现,原来结合传统农业的特性和蔬菜作物自身的特点,采用作物与环境自然相处的农作方式种植蔬果,可达到植物原始生长的效果。因此,肖卫东开始学习各种有机栽培技术,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有机农场内形成一条纯天然有机生物种植链。并从生产源头抓起,使用经过检测的土壤及地下水进行种植、灌溉,采用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纯天然种子,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物质,改用有机肥、绿肥、固氮豆科植物等增加土壤肥力,并在有机作物中间种植能防虫的树种,或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回归传统生态种植方法。

  为了提高有机种植技术,肖卫东告诉记者,他经常邀请从化农业部门、质监部门进行指导,并积极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性有机食品内部检查员的培训班,如今,他已取得了有机食品内部检查员资格证书。在市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中,肖卫东每一期都会按时参加,另外还参加了两期省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高级班。他说,培训班让他了解了更多的农业技术,同时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人士,通过与他们及培训班教授的交流,他的种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对自身的农业品牌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如今,肖卫东的有机农场出产的有机作物受到了从化及周边地区市民群众的欢迎,他的有机农场也获得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等有关单位授予的各种称号,2014年被广东省关工委授予“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示范基地”称号。

农庄经营者刘利洪:经营理念推陈出新 勇于“触电”探索新招

从化新闻 从化种植 从化农业

  刘利洪所经营的农庄始建于2002年,创始人是他的父亲刘应钦,作为子承父业的第二代经营者,刘利洪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勇于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植,现农庄拥有两大种植基地共600多亩,主要以莲雾种植为主,种植面积达400多亩,植株总数达16000棵。另外还种有火龙果、番石榴等特色水果。

  莲雾素有“果中贵妃”之称,市场价值大,种植难度也大,属于市场较为稀缺的水果品种。在种植初期,刘利洪在父亲带领下不断在种植实践中摸索种植规律和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2013年,一场严重的霜冻天气侵袭从化,由于当时新种植场刚开始进行果树种植不久,部分设施未到位,因此当年在新种植场里种植的莲雾几乎全都遭受霜冻的伤害,经济损失不少。霜冻过后,刘利洪吸取教训,对场内的所有莲雾均使用大棚种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霜冻的伤害。

  据刘利洪介绍,如今农庄由他和哥哥以及父亲一起打理,父亲负责作经验指导,哥哥负责技术管理,而他则负责营销推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实体商店、超市、农贸市场批发等营销渠道已不能满足现时的市场需求,因此,刘利洪在经营销售上积极探索网上营销渠道,发展“水果网购”电子商务。刘利洪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天猫上开设了旗舰店,目前正处于试运营阶段,如果网店运营顺利,他打算开通手机APP软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销售渠道。为提高自身农业知识水平,刘利洪从2007年开始参加市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班上的创业成功例子,汲取创业知识。刘利洪表示,创业贵在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更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跟随时代的步伐创新经营理念。

桃花合作社社长邓一军:大力推广本村品牌 解决村民农产品销售问题

从化新闻 从化种植 从化农业

  作为锦二桃花协会、锦二桃花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邓一军生长于锦二村,曾经到部队当过几年兵,也曾在江埔街计生专业队工作过,出于对故土的眷恋和胸怀创业的激情,早年跟着父辈们办起了一个面积30多亩的苗圃场,种植绿化苗木和桃花。

  在该村党支部的扶持和他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该村的桃花种植产业走向了规模化经营,锦二桃花专业合作社也于2009年应运而生。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技术、信息和销售的服务平台,桃花产业在近几年蓬勃发展,专业社的桃花更先后五次被评为广州市“桃花王”、六次被评为广州市“蟠桃王”等荣誉称号,产品畅销珠三角、港澳乃至加拿大等地。

  作为合作社的“一家之主”,邓一军主要为农户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打响本村农产品品牌。为了增加农户收入,邓一军积极组织农户参加展销会,在广东各大市一级城市安排设立锦二桃花农产品的销售点,有效地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近几年,锦二桃花专业合作社每年种植桃花面积700亩,合作社的桃花专项收入突破一千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当地参与桃花种植的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原因,锦二桃花的花期受到了较大影响,有时约70%的桃花未能应节上市,桃花种植业发展局限性凸显,结合农户意见,邓一军决定让合作社实施多元化发展,特别是锦二村同样有优势的蔬菜产业,成立了蔬菜配送中心,收购农户和社员的蔬菜,再集中到广州江南市场进行销售。近几年,村民每年种植蔬菜面积达500亩,合作社收购蔬菜总值突破7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2007年,邓一军首次参加市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2014年首次参加了省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高级班。在培训班里,他认识了很多有志青年创业者,了解到他们的创业经验及市场信息,为他的创业提供了较大的帮助。邓一军表示,今后将着重加强对村内蔬菜配送中心的整改建设,完善农产品的销售体系,切实为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并增创效益。

生态果庄庄主邓桥养:专注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从化新闻 从化种植 从化农业

  邓桥养自从2004年开始,便与妻子多次参加了省关工委和我市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和了解市场信息,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坚定了在农村创业的决心和信心。现时,他在吕田镇安山村东围岭经营一生态果庄,总面积近2000亩,该果庄实施企业模式运作,集种植、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是从化市农业龙头企业,也是从化市四星级农家乐。

  邓桥养专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名优新品种的经营种植,刚开始时,果庄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枇杷、杨梅、砂糖桔、蜜柚、沙田柚等10个品种,后来结合生态旅游发展和市场需求,又种植了葡萄、鹰嘴桃、嘉宝果、青花梨、猕猴桃、脐橙、樱桃和蓝莓等优稀品种,做到每个季节至少有两种水果上市。并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他注重技术先行和科学管理,先后加入各级果业的行业协会,多次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及从化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场作技术指导,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和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现时各类水果每年总产量达1200吨,收购周边农户农副产品约300多吨,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邓桥养投资100多万元,在果庄里建设了环山观光道、亭台楼阁、农家饭店,办起了农家乐,成功地举办了枇杷节、杨梅节、砂糖桔节,吸引大批来自广州市、珠三角、深圳等地的旅游团和自驾车游客前来游玩。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该企业的产品销售,而果庄每年收购村民的腊味、蔬菜、红薯等农产品产值1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村民农产品的流通,果庄经营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周边农村部分富裕劳动力的出路,他的创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图 实习记者马琬媚  通讯员曾艺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