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崇令德爱景光 2016-03-09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堂课,因教科书没有及时到来,所以,老师为我们放映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让我们结合教师发展理论分析该影片。如实来说,我不忍心去深入剖析魏敏芝这一人物形象,但只有深入了解现状,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本人在此提出个人愚见,若有偏颇,还望各位提出好的见解。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的是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最终经过重重困难,魏敏芝找回了自己的学生。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成为一个教师的最低标准是具备教学的专业素质。据有关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很明显,对于魏敏芝,这个只具有小学文凭,而又要面对1-6年级学生的13岁小姑娘来说,在教学方面,论专业知识,她只有小学文化,已有的知识水平无法教育整个小学的学生;论专业技能,她不会给学生们上课,教育学生也没有一点技巧可言,甚至用钱来解决问题,这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误导;论专业情意,她只是为了50块钱才去顶替高老师一个月,她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职业,专业情意更无从说起。作为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最基础要素,没有一点是达标的。她就没有一点教学经验,更没有教学技巧,只是用高老师教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甚至是连填鸭式都不称不上),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去完成高老师交代的任务:只要学生一个都不少就万事大吉。然而,尽管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魏敏芝仍不肯放弃每一个学生,这种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放弃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可是对于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教师行业来说,仅仅有这种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谋求发展,习得技能,对于农村孩子,似乎还要更深一些,其要加上知识改变命运这一沉重意义。而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铭记自身使命,教书育人,不负国家、社会、学生的期望,勇于扛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担,想学生所想,予学生所需。从这一角度来说,毫无疑问,魏敏芝在教师这一角色是不合格的。

其实这样分析魏敏芝这样的人物形象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在那种连温饱问题尚待解决的艰难环境下,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你不能要求她去做什么,她也是正需要教育的时候,但小小的身板却要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又怎么能要求她以合格的方式去教育别人呢?这正是我国贫困地区生活和教育的无奈与悲哀,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学生生活极其艰苦,上学极其困难,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教师数量及质量确实令人担忧;这也是我不忍心分析魏敏芝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所在。

再次回到影片中来,影片中讲述的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为其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巨大的矛盾及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难题。对于一个即将走入教育事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影片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对山区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们的疼惜和对魏敏芝执着的感动,更多的是对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担忧和对教师发展理论的思考:究竟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教育公平?又要如何做,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最大限度的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境?我想,接下来我将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答案和回答问题,但愿我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