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智者1111 2016-03-10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因为内容实在太长,只好把下半部游记再拆成两半了)  

  第二天一早拉开窗帘,着实吃了一惊,窗外大雾弥漫,根本看不清几十米外遗址的样貌;走出旅馆,街巷中一片灰蒙蒙的迷茫朦胧,人也很少,一如武侠小说里决战之前的背景。假如前方的雾气深处缓缓走出一个头戴斗笠、手提长剑的身影,我也半点不会感到奇怪。就是在这样神秘肃杀的气氛中,我踏上了前往秦简博物馆的旅途。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按事先打听好的线路,我绕到遗址公园的背面,走上河堤向北走去。右手的酉水河缓缓流淌,河面上同样蒸腾起一层雾气,岸边依旧茂盛的林木、对岸的连绵山峦也显得影影绰绰。路上人很少,远处传来的阵阵鸡鸣犬吠更添幽静,岸边或靠岸的地方有时能见到一两艘小船躺在水面,船上同样空无一人。玩过《侍魂三》的肯定能记得橘右京的那个主场,假如再配上他那首诡秘冷峻的主题曲《川》,眼前的意境就与之别无二致了。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向北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开始从兴奋转为担心——雾气这么大,建筑都看不清楚,万一错过了博物馆怎么办。只好拐上主路,先后请教了路人甲和乙,很快在弥漫的雾气中见到了一处坐落在开阔地带、有着秦汉式穹顶的建筑,此前我已在网上见过它很多次,再熟悉不过——正是里耶秦简博物馆。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博物馆的门票不要钱,只要拿身份证就可以换;花60元可以租个讲解器,100元可以请讲解员;如果是团体来访,可以花300元看一场名为《迁陵往事》的全息电影。我对这部电影相当感兴趣,可惜影厅不开放,只好作罢,最后既没租讲解器也没请讲解员,径直入馆了。
  
  过了安检,我首先步入的是一条幽暗的隧道,尽头是一面被做成简册外形的影壁,用篆字书写的“大秦迁陵”这四个字,下面是迁陵县的地图,是的,就是我在上一篇游记中的第一张照片里显示的内容,这里再把它发一遍。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博物馆里游客同样很少,虽然冷清,但刚好不会妨碍我仔细看解说文字和照相,在这里我想待多久待多久。整个博物馆被分成了四大部分,前三部分分别为“古城印象”、“迁陵往事”、“酉水人家”。其中“迁陵往事”那个展厅我来时是不开放的,估计是觉得观众太少,不值得播放;“古城印象”展现的都是与古城遗址相关的内容,昨天已经见到了;“酉水人家”是结合遗址出土的那些生活垃圾、碎陶片、碎瓦片,再现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些细节。这两部分的展品类别包括兵器、工具、车马部件、器皿、复原后的食物模型、衣饰等,种类不少,但坦率讲都算不上新鲜,别的博物馆也都能看到,这里只着重讲讲几样特别的展品。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首先就是这份简牍,它是那时的户口本,从译文中可以看到,它被从上到下分为了五栏,第一栏是户主的信息,“南阳”是居住地,应该是“南阳里”,“荆”疑为这户人家的原籍楚国,他们应该是外来的移民,因为后面的展品显示,这座小城有很多移民;“户人”是当时对户主的称呼;“不更”是他的爵位,这是秦朝二十级军功爵的第四级,在平民中算是地位不错了;“黄得”则是他的名字。
  第二栏是他的妻子“嗛(xián)日”,第三栏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是第二级“上造”爵,第三栏是三个女儿,分别叫“虑”、“移”、“平”,最后一栏的“五长”其实是“伍长”,众所周知,秦国实行什伍连坐制,五户人家为一“伍”,有责任互相监督犯罪情况,负责人即伍长,相当于居委会主任,这位“黄得”显然就有着这样的职务。从其他内容相似的秦简来看,这最后一栏往往是做备注用,别的“户口本”有的这一栏是空白,有的还会记录上这家的“臣”(佣人、帮工等)的姓名。
  再看这两样,它们也很有意思。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先说那枚简,单纯从文字上看,这似乎是一份十万火急的军事命令,一连串的“急”字也让人不由得紧张,但说明文字却称,它是驱鬼辟邪时的咒语,我不明白它是怎么起到辟邪作用的。旁边那枚形状很奇怪的东西据说是桃符,上面画的图像比较模糊,说明称是人形。据说桃木一直被认为是“五行之精”,有驱邪的力量,因此被广泛运用,王安石那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过春节时挂桃符的习俗。很多资料显示,那时秦人的鬼神观念是非常重的,《日书》中有一篇《诘》,我这次出来刚在飞机上看完,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鬼以及驱鬼办法,让人大开眼界,而且内容相当之爆笑,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很爆笑,过几天我会再发一篇文章专门讲讲相关内容。
  
  接下来的这几张照片,吃货或许会更感兴趣。第一份竹简的文字是:“虎肉二斗卖于更;令史就视平”,说明上管它叫“卖虎肉校券简”,是卖虎肉的凭证(也不知味道如何);第二张是鹿骨,显然和老虎肉一样,都是打猎得来的。第三张是一些果蔬的复原物,依次为核桃、藠头、梅子、酸枣、葫芦,于赓哲老师看了这张图后曾指出,从史料记载来看,核桃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如果它是秦代出土,就推翻了这一记录,但目前我无从确认它们的出土年代,毕竟汉代时这里也有人生活。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走出这一展厅,就来到最后的“帝国县政”部分,这是整个展览的重中之重——是的,之前的内容全是热身,真正的重点从这里才开始,里耶之所以出名,凭借的正是它的秦简。
  那些记录了秦帝国各种政令和制度的秦简。
  由于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等原因,关于秦史的资料相当之少,此前主要来源于《史记》等史料,那时各种制度、律法乃至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记载更是付之阙如,以至于研究者恨不能把史料中的每个字都掰成几个字来用,唯一的好处就是更利于各种秦题材的小说影视剧随意脑补。
  数十年来,这种情况终于随着各地秦简的陆续出土而有所改观。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最早出土、影响力也最大的一批秦简当属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其它还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龙岗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而这批2002年在昨天那口古井中被发现的《里耶秦简》,无疑达到了秦简的巅峰。它们的数量多达36000枚。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睡虎地秦简只有1100多枚,已经足够引起考古界的轰动,而全中国目前出土的所有秦简,加起来也只有40000枚。说它们足以还原秦王朝的本来面目,也许夸张了些,但至少可以在这方面取得极大突破。
  为了叙述起来更便利,下面的图片顺序有所调整,先给大家看一张秦简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这五个字相信大家能认出来。“迁陵”、“洞庭郡”这两个地名看似普通,却填补了史料的空白。尤其是“洞庭郡”这三个字。《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36郡,但其中并不包括洞庭郡。从里耶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应该属于黔中郡,黔中郡的东边是长沙郡,南边为桂林郡,西边有蜀郡和巴郡,往北是南郡,都不可能再有洞庭郡的位置,但眼前这枚简牍上的文字,却彻底颠覆了太史公的记载。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据里耶秦简的研究专家张春龙推测,出现这种矛盾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秦楚的历史积怨所致。
  “黔中郡”这个称呼,是楚国统治这一区域时确定的。秦国灭楚之后很可能沿用了原先的行政区域,但或许是为了尽力消除楚国统治的影响,于是把这里的名称改成了“洞庭郡”,所以才会在正式的公文中有这一称呼。但对于民间来说,当地的楚人仍然对秦国抱有仇恨,未必会认可这个新名字,随着秦帝国很快崩溃,这里也迅速恢复了之前的名称。等到了汉武帝时期,“黔中郡”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太史公沿用这个称呼再顺理成章不过。
  接下来是这组雕塑,它模拟了秦朝官吏们议事的场景,位于这部分展厅的开头,极为引人注目。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由于角度问题,这张图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小物件被挡住了,它位于那位居中的长官左手的凳子上,是这个东东: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这个铜壶是那时的计时器,通过滴水来记录时间,下面的陶瓶应该有刻度,当瓶内水位到了某一刻度,就表明到了几点几分。在这个场景摆放它其实是有深意的,商鞅变法时就极为强调官府的办公效率,要求“无宿治”,意思是今天的公务不得拖延过夜。
  验证这一点的,还有这张秦代官吏的作息时间表: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再看这枚简牍,它似乎是一些官吏的出勤记录,由于原简字比较小也看不清,我索性略过直接上译文了,后面几份简牍也是如此,不再赘述: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从译文可以看出,守丞“枯”的出勤记录是五十五天;守丞“平”是五十七天;“固”更不得了,二百四十二天;下面的守“颀”和佐“苏”是出勤最多的,高达三百一十天,真是以单位为家。从这些天数来看,这或许是全年的出勤记录。
  除了出勤要记录,在编人员的数目也要记录,“迁陵吏志”简就记载了相关内容,它的原文是:“迁陵吏志:吏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人繇(徭)使?十八人。”意思是,吏员有一百零三人,负责司法工作的令史有二十八人,来自某某地的服徭役者有十八人。
  另一枚简牍的文字则是这样的:“吏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见五十人。”——官吏总共有一百零四人,还缺三十五人,现在来了五十人。显然,它们都证明,秦朝各地方的行政机构都会对所属的官吏人数一一登记造册。
  再看这张,这是一位小吏的履历表: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从中可以看出,他当“令佐”当了六年,当“县令佐”一年零十二天,在县里当“斗食”(每年俸禄不到一百石)级别的吏员当了四年,然后在县司空、“有秩”(我暂时没搞清楚这二者的关系)这个岗位上干了十三年八个月零二十二天……下面那一排貌似是他在不同岗位上的成绩。
  秦代的公务员们,应该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份履历表,这叫“伐阅”,“伐”是指功绩,“阅”是指资历,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功劳,一个是苦劳。据说到了汉魏时期,官宦人家就把这些内容分别记在两根柱子上,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大门左边的柱子是“阀”,右边是“阅”,“门阀”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坐井观“秦”:里耶秦文化遗址游记(下)PART1   除了履历要记载,公务员们还要每年接受上级考核。有一枚“上计公文”简写的是:“?敢言之上计?陵将计成”。熟悉秦制的人肯定知道“上计”这个词,它相当于各地方政府的年终总结,也就是每到年终,各郡县都要向中央上报本年度的租赋收入、田地开垦、徭役征发、案件审理等各方面情况,朝廷则根据这份报告,对各地主管官员进行考核及相应的奖惩。
  和现在一样,这些秦代公务员们每天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写各种各样的文书,比如有一枚简的文字是:“敢告尉谓乡官啬夫令书曰公夫(夫)张”,这行文字本身意思并不明确,应该还有下文;不过它的重点在开头的“敢告”这两个字,这说明它是一封平行公文,相当于如今的“通知”。
  秦代的上行公文,也就是向上级报告的公文,相当于“请示”,均以“敢言之”为开头,比如另一枚简牍内容是:“敢言之洞庭监御史”,“监御史”相当于如今各省的省纪委书记、监察厅厅长,与郡守、郡尉这政军两大巨头平起平坐,迁陵县给他写公文,显然是写给上级,所以用“敢言之”为开头,“敢”字带有谦恭的意味;对下级的下行公文就不用“敢”了,直接“告”、“谓”就可以,相当于“批复”。
  除此之外,公文的字体也有区别(虽然我没看出来),据说诏令类的公文(中央朝廷下达的重要文件)都使用相对规范的篆书,一般的行政公文则用简单得多的隶书就可以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