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烂朝报”中的大秦帝国

 小藏身馆 2020-06-24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杨振宁先生讲过的一个笑话,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韩国汉城作演讲时的调侃:“有那么两种数学书: 第一种你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了,第二种是你看了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

或许我们把「数学」换成「考证」也未尝不可,从史料中考证出结论,正如同可怕的数学推导,满页都是你认识的汉字或字母,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头大。更何况《秦砖》这本书中选择的史料,还是最为冷僻的秦汉简牍。

正如在物理研究中,数学推导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在历史研究中,原始史料考据也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秦汉简牍的史学价值,使得其成为考古学家最为看重的出土文物,远甚于金银珠玉。而它的识读断句,向来也是争论的焦点与核心。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简牍文书作为考证和推导的原点,但是这些识读和解释的方法是否能够提供符合历史的精确信息呢?

读者是很难能够判断的,甚至会在诘屈聱牙的古文和术语中迷失逻辑的方向。所以在读这样的书之前,应当做一点小小的功课,那就是「简牍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简牍:被丢弃的公文

王国维先生曾在演讲中说到,近二三十年有五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简牍。简牍作为古代文书的重要载体,意义很是重大。那么什么是简牍?它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呢?

纵然简牍如此重要,但也有人笑称其是“断烂朝报”。断烂指陈腐杂乱,而朝报则指古代传抄皇帝诏令和官员奏章之类的文件,合在一起,则是指陈旧、残缺,没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记载。

事实上,大部分的简牍正是如此,它们并非是官方修订的严谨史料,而多是基层来往的文书、驿站通行的记录等等。若是在古代,是无法入史学家眼的,而幸运地保存到今天的简牍,大多已经残破凌乱不堪了。但正是这些珍贵的一手原始资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孔道,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年前,那些史书记载不详或者不屑于着笔的方方面面。

例如下面这几片残简,就记录着秦朝时一个买卖虎肉的故事。

虎肉价木牍 Hana摄

木牍上文字为:

“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内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卖于更戍士五城父□里
阳所取钱卌率之斗廿钱 令史就视平 魋手”

释意如下:

“秦始皇三十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那天,叫履的少内守(相当于今县财政局代局长)把老百姓获得的二斗虎肉卖给了一个叫阳的更戍(秦代戍卒的一种),身份是士五(地位高于百姓),原籍是城父县(今安徽亳州东南)某里。县少内这次买卖获得了四十钱,算下来是一斗二十钱。一个叫就的令史(掌管文书的小吏)监察,文书由叫魋的人书写而成。”

简而言之,当时的百姓(就是图中左边木牍上写的“黔首”)捕获了一只老虎,少内守将虎肉卖给了一位叫阳的士兵,得了四十钱。

当时士卒的日工资是八钱,所以这位叫阳的士兵花了五日的工资,来买老虎肉吃。秦代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一斤相当于今天的半市斤左右。一石为十斗,换算下来,二斗相当于十二市斤,六千克左右。五天工资买六千克虎肉,不知道在当时算不算贵。当时粟是一石三十钱,虎肉是粟价的6.67倍,应该还是比较高昂的消费。

古时就有食虎肉药补的说法,或许这位士兵是想尝一尝兽王之肉来强身健体。而当时生态尚好,山林中老虎数量还是很多的,常常为祸乡里,故猎杀老虎在古代是值得嘉奖之事,官府也经常支持。所以也可能阳所买的虎肉正是一次成功猎杀后的变现,而他自己,只是单纯地想一饱口腹之欲而已。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在当时也是稀松平常。但是秦朝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能够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故而从这几片不起眼的木简中,我们也能够窥得当时制度的一斑。而众多零碎的「断烂朝报」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拼出更加宏观的政治体制。《秦砖》这本书,就大量引用了和虎肉价木牍来自同一出土地的简牍来分析秦制,那就是著名的里耶秦简。

「井喷」式出土的里耶秦简

里耶是湖南湘西山区中的一座小镇,在土家族语言中,里耶是开拓土地的意思。据考古发现印证,在六千年前,里耶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在大秦帝国时代,里耶作为军事要塞,更是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所在地。在上个世纪末的一次考古发掘中,里耶古城重见天日,小城中的一口古井中出土的文物, 更是震惊了海内外——自此以后,里耶秦简的名字就和秦朝历史的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秦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秦朝本身的一手文献资料,却并不多见。在此之前,各地有一些零星的简牍出土,让我们能够窥得当时社会之一斑。里耶古城的横空出世,大大改变了这一局面。

古城中一口水井内的简牍出土量,达到了三万八千余枚,是之前秦简出土总量的十倍,出土量之大被学者笑称为「井喷」。简牍上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基层管理、军事制度、律令法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断烂朝报」,搭建出一条小小的虫洞,我们据此可以望向另一个时空,发现两千多年前,湘西小城的故事,也能够通过小城的日常,了解到庞大帝国行政运转的秘密。

「迁陵洞庭郡」 木牍 Hana摄

以物证史是考古学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里耶简牍中的这片木牍,不止是证史,而是修改了历史。

史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亦或是后世学者提出的四十八郡,郡名中均无「洞庭郡」。而里耶秦简中多次出现「洞庭郡」,表明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已经有此郡名,这也颠覆了史家对秦朝行政区划的认识。

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迁陵这个名字,当时尚在楚国的治下。在秦朝统一之后,迁陵成为帝国行政体系中比较基层的一环,是隶属于洞庭郡下的县所,治下有几个乡。因此,日常管理中有大量的文书需要上传下达,这些公文最后被废弃在城中的一口古井里,故而得以保存下来。

有机文物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的说法,所以简牍的两大出土地,一处是干燥的西北,一处就是湿润的两湖地区。将废弃公文扔到古井中,或许是当时并不罕见的一种偷懒做法。因为常年在水位线以下,并被厚厚的淤泥所覆盖,简牍们得以处于无氧的环境,因此未曾朽烂。而碳元素又非常稳定,故而表面的笔墨也未消散,真是幸事。

大秦帝国的基层生活

皇帝如何管理国家?秦代有4000万人,汉代鼎盛时有6500万人,清代有四亿人。这么庞大的国家,如何管理?帝王必须依赖官僚制度,依靠律令管理。

从1970年代开始出土的秦代律令简牍中,我们可以窥得秦律的内容。

四川青川出土秦国为田律(图源网络)

上述简牍为秦国调整《为田律》的情况,主要是修改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律令。简牍中记载了《为田律》的细则,包括阡陌是多少,不同月份干什么等等等等,堪称是耕种领域的国家规范。秦汉律令之间有很强的延续性(汉承秦制),除了律之外,还有很多关于令的简牍出土。不太准确地说,是除了刑法规定外,还有很多行政法的内容。从这些律令简牍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很多有趣的微观历史。

在律令的约束下,大秦帝国得以顺畅运转,但也正因为律法严苛,所以才「天下苦秦久矣」,从出土的大量关于刑罚案件的简牍中也可以看出来。

里耶秦简(编号9-7)Hana摄

这是一组十二枚简牍中的一件,记载了十二名阳陵男子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因欠债被阳陵县司空腾依照公文程序发文催讨欠款的事。秦朝时百姓经常要被遣往军事重地担任戍卒,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而且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有灾祸,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的原因,正是这群戍卒们「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即使是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时期延误,戍卒们也有杀身之祸,在这样的苛制下,百姓疲惫不堪,秦朝也自然很难长久了。

近年来的展览中常常可以看到简牍的身影,学者们著书时也常使用简牍记载的文字作为史料,正是这些小小的残旧竹木块,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回望秦代历史时,不止能通过万里长城的秦砖读出无言的历史,还能够从南方水井中的简牍读出大秦帝国的日常。 它们就像全息成像的一个碎片,虽然只是一小块,但当时时代的种种讯息和状况,却都衍射杂糅在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