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夜红楼》之十一

 依嘉兴 2016-03-10
   

《彻夜红楼》之十一

——正考“吴玉峰”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辛辛苦苦找了两年多,却在一次偶然的网间搜索中突然发现了他,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他就是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有“曲圣”之称的魏良辅(号玉峰)!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一方面是诉说了魏良辅“足迹不下楼十年”,“镂心商曲”的故事。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突然在红楼舞榭销声匿迹,可见魏良辅工夫之深。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

    另一方面,曹雪芹是想通过这句话来点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指出,不管从前是否有人写过《石头记》,但《红楼梦》全书的整体架构是从楚辞中演化出来的(详见拙文——《红楼梦》的写作提纲)。我们知道,《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离不开“红楼昆戏”(详见拙文——《红楼梦》中戏),他自然会对“昆曲之祖”魏玉峰崇拜有加。“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明显是曹雪芹的自谦之语,即言《红楼梦》之思想精华为“吴玉峰”所赐,自己借鉴了前辈艺术家、前辈文学家、特别是前辈戏曲家的许多作品,才写成了《红楼梦》!

    若非如此,为何书中没有署名“玉峰”的批语?也找不到任何叫吴玉峰的人?“吴玉峰”其实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指“无玉峰”,即“玉峰”这个人不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其次就是暗藏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典故,“魏蜀吴”即隐“魏属吴”,说明“吴”字暗射“魏”字。我们知道,曹雪芹是个制谜的高手,红楼梦的文字中,设谜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这时才明白“吴玉峰”原来就是魏玉峰!

    与“梅溪”一样,字、号“玉峰”的人也有一箩筐。

    1、清代女诗人姜宜,字玉峰。著《玉峰集》。

    2、清画家王岑,字玉峰。乾隆四十三年(1778)仿元人太室晴峦图。 

    3、清吴县人金佐,字玉峰。

    4、清官员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
  赵士麟官品和才能出众,还精于诗赋,《读书堂全集》收录他的诗千余首,赋七八篇。他的书法也名重当时,尤精于行草,行书取法二王,草书有张旭余韵,“神明变化如游龙,别具清刚志健之气”(《赵玉峰集传》),与元江马汝为、昆明虞世缨、赵士英被称为“滇中四杰”。

    5、金代文学家赵可,字献之,号玉峰散人。赵可博学多才,卓绝不羁。著有《玉峰散人集》,今佚。诗入《中州集》,词入《中州乐府》。

    6、明朝画家夏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善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

    7、明代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朱家祖籍昆山(今属江苏),后迁吴县(今江苏苏州)。朱家乃书香门弟,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据《明史·朱希周传》讲,朱希周之所以能中状元,乃是因为明孝宗喜欢他的姓名,才擢为第一甲第一名的。是否真的如此,今也很难说了。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靖”。此号极符合他一生的言行。

    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有研究者专门从姓吴的古人里面去找“吴玉峰”,可谓挖掘良苦、费尽心机、绞尽脑汁。认为“吴玉峰”就是吴乔、吴雯、吴梅村,因他们都与昆山有关。“昆山”的别称就是“玉峰”,这当然不假,但姓吴的昆山人何止千万,如果去找这样的“吴玉峰”,其结果恐怕只能是一头雾水,越找越糊涂。很明显,吴乔、吴雯、吴梅村之类,尚不如上述7位“玉峰”来得实成,至少他们还能称为“玉峰”。

    所以,在寻找“吴玉峰”之前,必须明确思路:

    1、他不是批书者,《红楼梦》中并没有他的批语,哪怕一条。

    2、由“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和甲戌本的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可判定,“吴玉峰”的生活年代应在雪芹创作《风月宝鉴》之前。

    3、因“吴玉峰”同“东鲁孔梅溪”的并列关系,二者相同,世上本无此人,首要的意义是对古人的咏叹。“吴”与“东鲁孔”意义相同,对应地方名称,“玉峰”同“梅溪”一样,对应人的字号。所以,真正的“玉峰”不姓吴,只不过是字号为“玉峰”罢了。

    4、“吴玉峰”同“东鲁孔梅溪”唯一的一个不同点是字数的差异,雪芹明显是在设谜。若非如此,写“鲁梅溪”、“孔梅溪”都可以,何必如“东鲁孔梅溪”这般拗口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吴玉峰”仅三字,恐怕只影射一人,而“东鲁孔梅溪”则多出两字,比较古怪,又有“梅溪”的署名批语,当咏多人,且实有多人(祥见拙文——梅溪先生)。

    以下介绍魏玉峰与《红楼梦》的关系,并试举旁证。

    魏良辅(1489-1566),号玉峰,流寓于江苏太仓。是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关于魏良辅的出生地还存在一些争议,前辈万叶认为应是在南昌陶竹,即现在莲塘一带,县志上有记载。但在同时代,南昌新建县也出了一个魏良辅,很多人往往把两人混淆。新建人魏良辅出生于松湖镇魏姓大家族,字师召,明正德十一年举人,嘉靖三十一年调任山东左布政使,是位有名的理学研究者。

  当了省级大官又成为理学家的魏良辅,怎么会放下官位突然研究戏曲?这也是许多人认为魏良辅非豫章人的原因之一。“因为两人名字相同,时代相近,所以容易造成误解,实际此魏良辅非彼魏良辅。”万叶说。

    曹雪芹是否能搞清魏良辅的真正出身地,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一部小说来讲,这是无关要紧的,但雪芹一定认为他就是号玉峰的昆曲始祖。他晚年将其心得整理成《南词引正》,又名《曲律》,对昆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传本有:《吴俞萃雅》、《词林逸响》、《吴骚合编》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等。上述各书皆载有魏玉峰的《曲律》十七或十八条不等。解放后,又发现了明代吴昆麓校正的《南词引正》原本,内容较《曲律》其他刊本略多,也稍有不同,涉及昆山腔和杭州腔等内容,他本没有。

    不管是《吴俞萃雅》、《吴骚合编》还是校正《南词引正》原本的吴昆麓,都反映出了这样的信息:魏玉峰的一生离不开“吴”,他大半生都在吴地生活,事于吴曲,研究吴腔(昆山腔,即玉峰腔)。“魏玉峰”即是雪芹笔下的“吴玉峰”。

    魏良辅被曹雪芹称为吴玉峰,还与梁辰鱼有关。梁辰鱼明代传奇吴越春秋》改编成《浣纱记》,昆山人,是一位多才多艺、任侠好游的文人(正合曹雪芹脾性)。《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十)“梁辰鱼”条说:“尤善度曲,得魏良辅之传。转喉发响,声出金石”。清雷琳《渔矶漫钞》记载:“昆山有魏良辅者,始造新律为昆腔,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盛行于时。”梁辰鱼曾作《红线女》等杂剧,但以《浣纱记》最著名(《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浣纱的典故,并多次把黛玉比作西施)。昆曲《浣纱记》,以《吴越春秋》为蓝本,叙吴、越争霸之故事,“玉峰”就是梁辰鱼老家昆山的别称。当时浙江诗人查慎行的著作《敬业堂集》中云:“昆山一名玉峰,周围二里许似累石而成。”又有张潮《虞初新志》中云:“圆圆陈姓,玉峰歌妓也。”昆山有山名马鞍山,山上有玲珑石,莹白如玉,因此又名玉峰山,取玉出昆冈之意。由此可见“玉峰”暗影昆山。我们知道,《红楼梦》的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计,都来自“昆曲”和“弋阳腔”(详见拙文——《红楼梦》中戏)。曹雪芹对“昆曲之祖”魏玉峰和《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一定十分崇拜,因此才写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曹雪芹明显很谦虚,言明《红楼梦》之精华为前辈所赐。《红楼梦》中没有署名“玉峰”的批语,正说明这位“吴玉峰”其实是曹雪芹的前辈,“题曰《红楼梦》”照应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和第二十五回“《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书中第五十三回,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上书“星辉辅弼”。雪芹以先皇御笔暗写魏良辅之“辅”,足见在他心目中,“吴玉峰”地位之高。

    第五十五回作者又写“议事厅”之匾额,题“辅仁谕德”四字,“仁谕德”暗射“良”字,“辅仁谕德”即“良辅”也!这时,大家才会相信魏良辅就是“吴玉峰”这一事实了吧?

    昆曲博物馆建有魏良辅雕像,魏良辅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才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来到了太仓。他结识了一位南曲专家过云适,常向他请教。魏良辅对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将南北曲融为一体,既使南曲“收音纯细”,又令北曲“转无北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唱腔,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 “昆曲”。同时,魏良辅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自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 因此,不管是曹雪芹还是他的父辈、祖辈,都对“魏玉峰”敬爱有加。

    其实,黄幡绰、顾阿瑛、顾坚才是真正的 “昆曲鼻祖”,而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也记下了他们的身影。第二回有文字:“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我在文章《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中,曾分析出黄幡绰是影射凤姐,可见曹雪芹对他的了解和喜爱。黄番绰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演出噱谑诙谐令人捧腹,所以常侍奉君侧(正合王熙凤之才)。魏良辅《南词证引》说:“唯昆山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一语道破了昆曲的渊源。“正声”,乃古代宫廷使用的官方语言和用此语言唱的歌调,源自《诗经》的“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歌谣,如“郑风”、“秦风”、“魏风”,就是河南腔、陕西腔、山西腔。“颂”是周王朝用以祭祀的典乐。其中的“雅”,就是“正声”,周王朝的宫廷语言,唱的曲叫正声,也叫雅言、雅乐。黄番绰长期生活在宫廷,说话、唱曲当然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正声”。当然,插科打诨就不受这限制了。有人不明白昆曲发源于昆山,为什么唱的都是中州音,现在知道乃是黄番绰所传,也就清楚了。

    顾阿瑛(1310-1369)名瑛、一名仲瑛(正合宝玉神瑛侍者的仙界身份),字德辉,号金粟道人。其才性高旷,精于音律,擅长吹、拉、弹、唱,轻财结客,以声伎广交四方宾客(正合宝玉个性)。筑“玉山草堂”,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建筑群总称为“玉山佳处”,而这些聚会被称为“玉山雅集”(正合宝玉的出身和名字)。顾阿瑛与倪云林(正邪两赋中喻妙玉,详见拙文——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交往深厚,明代刑部尚书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云:“吾昆山顾阿瑛,无锡倪云林,俱以猗卓之资,更挟才藻,风流豪赏,为东南之冠。”

  顾阿瑛出生于昆山望族,为南朝学者顾野王的后裔。顾氏世代为官,祖父顾传闻,字训之,官至卫辉怀孟路总管。曾祖父为宋武翼郎。顾阿瑛经过十多年努力,逐渐成为吴中巨富。清人董潮在《东臬杂录》中称顾阿瑛:“擅陶朱之术”,意即顾阿瑛如陶朱公一样以经商致富。顾阿瑛与倪云林(无锡)、曹梦炎并称为当时江南的三大巨富(正合曹雪芹家之富)。顾阿瑛有“四次辞官”的仕途经历,最后一回甚至不惜削发为僧(正合宝玉个性及出家经历)。

    在《玉山草堂雅集》中,与“昆山腔”相关的人士还有顾坚,他是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太学生,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他与顾阿瑛与倪云林等友善,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曹雪芹所作《风月宝鉴》一书即源自于此),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世居昆山,“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为昆山腔创始人。

    由此可见,魏良辅(魏玉峰)是站在黄番绰、顾阿瑛、顾坚等前人的肩膀才攀上了戏曲高峰,也正因为如此,曹雪芹写出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吴玉峰”即是魏良辅的代名词,“题曰《红楼梦》”则是曹雪芹试图通过魏良辅对这些昆曲鼻祖们的继承发扬,表达他自己对戏曲前辈的尊敬之情。

    古老的昆曲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誉,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红楼梦》中演出的戏,几乎全部来自于昆曲剧目。

    魏玉峰的身边聚集了洞箫张梅谷、笛子谢林泉,歌手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艺术沙龙。就连魏良辅的弟子梁溪人、潘荆南等人也带动了流行风潮,“荆南游处必锴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当地还有谚语说,“无锡莫开口,谓能歌者众也”。

    袁髯、尤驼、陶九官、周梦谷、滕全拙、陆九畴等歌人也都比魏良辅的资格老,在艺术上也各有造诣,魏良辅都虚心请教。史料中最早提到魏良辅的是李开先的《词谑》“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而周梦谷、滕全拙、朱南川……皆长于歌而劣于弹,魏良辅兼能医……”可见魏良辅还是位兼职医生(正合曹雪芹的额外技能——郎中)。

    明末人宋直方《琐闻录》记载:“野塘,河北人,以罪发苏州大仓卫,素工弦索……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正合吴玉峰)。一日至大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诸贵人争求之,不许,至是竟以委野塘。”把女儿许配给罪人,如此厚爱,不难看出张野塘对魏良辅的影响之大,他有如遇到知音。《琐闻录》记载说魏良辅与张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也就是说在魏良辅50岁后开始与张野塘并习南曲,解决了原来魏良辅所不满昆曲的种种问题,终于将昆山腔的演唱改革成为“江南名乐”。
      沈庞绥《弦索辨论》记载:“南曲则大备于明,初时虽有南曲,只要弦索官腔。至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又,沈德符《顾曲杂言》说:“自吴人重南曲,皆祖魏良辅,而北词几废。”这几则史料都明确地证明了魏良辅与昆山和吴地的特殊关系。明许宇1623年刊行词林逸乡,在卷前有序:“按元魏良辅,昆山州人。先为丝竹之音,巧绝一世,既则定曲腔点板,发古人未有之心思,海內宗之。度曲必称昆腔者,不忘其自始也。相传有曲律,吴人咸诵习焉。”更充分说明了上述关联。可以说,到了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魏良辅已经俨然是一位昆山人了,“魏玉峰”与“魏昆山”和“吴玉峰”就更加混为一谈、不可分割了。

    魏良辅的《南词引正》,现存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吴昆麓和曹含斋的叙录本。吴昆麓是常州人,曹含斋名大章,金坛人,都是昆曲的清唱名家,是魏氏唱法传播到南京的积极推动者。由于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东边的贡院是科举考试之地,士商云集,歌台舞榭也就应运而生。吴、曹两人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到南京乡试中举,曾同游秦淮,与歌儿舞女为伍。吴昆麓一定不会是“吴玉峰”,但是他对魏玉峰《南词引正》的叙录,则一定是魏良辅被曹雪芹称为“吴玉峰”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秦淮歌妓,以竞唱昆曲新声为时尚。潘之恒在《亘史外纪》卷二十《艳部金陵》中记载:“趋狭斜者竞新曲,以昆山魏良辅调相高。”到了隆庆四年(1570),曹含斋、吴昆麓和梁辰鱼等名士便在秦淮河畔举行了“莲台仙会”,邀集金陵著名的十四位歌女比赛唱曲。曹含斋为此写了《莲台仙会品》,潘之恒写了《莲台仙会叙》,“一时声动白下(南京的别称),为都人士称赏”。可见,曹雪芹家族之所以能喜欢上“吴玉峰”缔造的昆曲,是受到了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昆曲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杭州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南京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荟萃人文。明清以来,经“吴玉峰”(魏良辅)的改革和推动,昆曲盛行于南京,不仅出现了“兴化部”、“华林部”、“李渔家班”、“曹寅家班”等名扬全国的专业昆班,而且清音小部和文人唱曲之风亦绵延不绝。“曹寅家班”演的昆曲剧目,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艺术源泉。

    潘之恒在《鸾啸小品·神合》中评论了金陵的男演员彭大、小徐等二十人的技艺,又在《亘史·初艳》中赞扬了秦淮女伶王赛玉、罗桂林等九人,述说:“蒋六工传奇二十余 部”,能演百出以上折子戏,随叫随演,“无难色,无拒辞”。自1581年金陵富春堂刻印郑若庸《玉簪记》后,广庆堂又刻印了汤显祖的《南柯梦》,继志斋刻印了《紫钗记》,文林阁刻印了《牡丹亭》。这些剧本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料和素材。所谓“秦淮八艳”,个个都是昆曲名伶。自马湘兰到陈圆圆,钮锈《圆圆传》称她:“年十八,隶籍梨园,每一登场,花明云艳,独出冠时,观者断魂。”《十美词记》记她“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轻靡,说白便巧。”顾媚的居所题为“眉楼”,她是“女小生”的脚色,曾与装旦的董小宛合作演出《西楼记》(正合黛玉)。1657年秋,顾媚随夫君龚鼎孳在金陵,寓居市隐园中林堂,邀集秦淮旧人李大娘、李十娘及宾客百数,“命老梨园郭长春等演剧,酒客丁继之、张燕筑及二王郎,串《王母瑶池宴》”(《板桥杂记》)。李香君住在媚香楼(合《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十三岁就开始跟苏昆生学唱昆曲,对于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四梦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其善唱《琵琶记》(见侯方域《李姬传》)。“秦淮八艳”对于曹雪芹创作金陵十二钗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形象的塑造,隐含了“秦淮八艳”的众多生命元素,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予以揭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