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太阴肺经 1、中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云门: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尺泽: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4、经渠: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5、太渊: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6、少商: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商阳: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3、手五里: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4、肩髃: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至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5、巨骨: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1寸。直刺不可过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6、扶突: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一般不使用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7、迎香: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承泣: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2、四白: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3、地仓: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4、大迎: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5、颊车: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6、下关: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7、人迎: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8、气舍:直刺0.3~0.5寸。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9、缺盆:直刺或斜刺0.3~0.5寸。孕妇禁针。 10、不容:直刺0.5~0.8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11、承满:直刺0.8~1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12、梁门: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 13、犊鼻:向内后斜刺0.5~1寸。 14、足三里: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5、冲阳: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16、厉兑:浅刺0.1寸。
1、隐白:浅刺0.1寸。 2. 3、箕门: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4、冲脉: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5、食窦: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极泉: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灵道: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3、通里: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4、阴郄: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5、少冲: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少泽: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2、后溪: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养老: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4、肩贞:直刺1~1.5寸。不宜向胸侧深刺。 5、臑俞:直刺或斜刺0.5~1.5寸。不宜向胸侧深刺。 6、天宗: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7、曲垣:直刺或斜刺0.5~1寸。宜向锁骨上窝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 8、肩外俞: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9、肩中俞: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10、天容:直刺0.5~1寸。注意避开血管。 11、颧髎: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12、听宫: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1、 2、攒竹: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天柱: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延髓。 4、大杼: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5、委中: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6、承山: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7、昆仑: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8、至阴: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1、涌泉: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2、四满:直刺1~1.5寸。利水多用灸法。 3、幽门:直刺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4、步廊: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5、神封: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6、灵墟: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7、神藏: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8、彧中: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9、俞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1、天池: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心、肺。 2、曲泽: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3、中冲: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关冲: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瘈脉:平刺0.3~0.5寸;或点刺静脉出血。 3、耳门:微张口,直刺0.5~1寸。 4、耳和髎:避开动脉,平刺0.3~0.5寸。
1、瞳子髎: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听会:微张口,直刺0.5~0.8寸。 3、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4、肩井:直刺0.5~0.8寸。内有肺间,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渊腋: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6、 7、日月: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8、维道: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9、足窍阴: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大敦: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急脉: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3、期门: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1、长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2、腰阳关: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3、命门: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4、哑门: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5、风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6、百会: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7、囟会:平刺0.5~0.8寸。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 8、素髎: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9、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10、龈交: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1、会阴: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2、曲骨: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3、中极: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4、关元: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5、石门: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6、气海: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阴交: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8、神阙: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9、水分:直刺1~1.5寸;水病多用灸法。 10、巨阙: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11、天突: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12、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 以上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学习,切勿一味模仿,切记辩证下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