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道蛔虫症

 祝希鹏 2020-04-15

是因蛔虫钻进胆道而导致的急腹症,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祖国医学称“蛔厥”,症见突发腹中剧痛,按之有块,或脘部剧痛,甚至出现肢冷而厥,或右腹疼痛拒按,右腿屈不能伸,或右胁剧痛等,其痛有钻,顶,撕裂样感觉,常伴有恶心,呕吐;

治法一

取穴:

迎香透四白,迎香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四白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眶下缘凹陷处;

操作:

刺入后行泻法,强刺激,得气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在唇上,留针12-24小时;

来源:

中国针灸,(2):13, 1986;

  

治法二

取穴:

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快速进针,针尖稍朝上斜刺,深度为1.1-1.4寸(过深可损伤脊髓),柔和地提插捻转,持续运针15分钟,留针30分钟,得气向上下传导,疼痛腕骨者可加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

来源:

福建中医药,(1):31, 1985;

  

治法三

取穴: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

选双侧太冲穴,患者仰卧,用1.5寸毫针于皮肤垂直刺入,或针尖略向上斜刺,达1寸深左右,连续提插捻转约1分钟后,留针30-40分钟,刺激量略超过患者耐受量;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6):14, 1982;

  

治法四

取穴:

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操作:

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重复捻针2-3次,一般针后疼痛即止;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5):35, 1985;

  

治法五

取穴:

蛔厥穴;

操作:

本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患者俯卧,以2.5寸不锈钢针,消毒后沿棘突间隙略向上斜刺,深度1.5-2寸,每隔5分钟捻转1次,留针15-30分钟;

来源:

吉林中医药,(1):28, 1981;

治法六

取穴:

鸠尾,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

操作:

用5毫升注射器套上6号针头抽取阿托品0.5毫克和维生素K3(4)毫克,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再将针头迅速刺入皮下,后向下斜刺0.4-0.6寸,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快速推注药物,1日3次,7-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2):42, 19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