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归,《说文》:“归,女嫁也。”这里是归去、返回。(2)吾党:古代以500家为一党。吾党即我的故乡。(3)小子,年轻人,这里指在鲁国的孔子的部分弟子。(4)狂,狂的本义指狗发疯,《说文》:“狂,狾犬也 。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我要回去了!我要回去了!我的家乡那些没跟我出来的弟子,个性随意,做事轻率,对于做一个文采斐然的君子,就像裁衣服一样不知道如何去做。”本章和下一章是孔子在陈国准备返回鲁国时,向国人传递的信息,本章是针对那些担心他回去会参与政治的人说的,下一章是针对过去曾经有怨恨的人说的。与本章相关的记录,《史记·孔子世家》中两次提到。“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对于《史记》中记录的关于孔子所说,出现“不知所以裁之”和“吾不知所以裁之”的差别,《史记》中多了一个“吾”字。因此章是孔子对“吾党之小子”的训诫之词,所以本文不当有“吾”,这应该是司马迁记录的笔误。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我要回去了,我要回去了。这里反复用“归与”,表达了孔子很想回到鲁国,还有回到鲁国的迫切心理,用以引出下文他要回去的理由。党,指乡党,《周礼》有“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古代500家为一党。吾党,就是指老家,孔子的家乡。小子,年轻人,指孔子在鲁国的年轻弟子。狂简,皇侃的注释是“狂者,直进无避者也。简,大也,大谓大道也。”钱穆的注释为“狂简:或说:狂,志大。简,疏略。有大志,而才学尚疏。一说:简,大义。狂简,谓进取有大志。”认为是“有志进取”的意思。南怀瑾认为,“狂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狂简,在本章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研究《论语》,尤其是在《公冶长篇》,孔子很善于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总结概括人的特点。正如南怀瑾所说,狂和简是人性格的两个典型。孔子在这里是说“吾党之小子”的两个共同点。《论语》中多次提到“狂”。《子路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认为狂和狷是两种偏激的处事态度,一个过于进取,一个过于谦退。《阳货篇》云:“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好刚却不学礼,其弊端就是狂。《泰伯篇》:“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里的“狂”和“直”同看作是一种品质。孔子认为“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论语》中提到“简”,《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这里的“简”是简约、简略的意思。孔子认为过于“简”是不符合礼的。因此,狂和简都是“小子”的品质和行为,就是个性随意,做事简略轻率,是缺乏甚至不符合礼仪约束的。 斐然成章。斐,《说文·文部》:“斐,分别文也。”本义是形容布帛纹理分明、光鲜亮丽,如《诗经·巷伯》: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后用以形容人的修养,如《礼记·大学》引《诗经·淇奥》:“有斐君子。”章,就是布匹上的纹理,又特指赤色和白色的花纹。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五章,奉为五色。”杜预注云:“赤与白谓之章。”又可以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如《诗经·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因此,“斐然成章”是说布帛上的纹理光鲜亮丽。“斐然成章”是说成为一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不知所以裁之。前人基本都将“裁”解释为“节”、“制”,或者“裁制”,相当于“约之以礼”的意思。其实,这样解释未免迂曲。试想,孔子为何不直接说“不知所以节之”呢?就像《学而篇》中有子所说的“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样。所以,用以、用来。裁,《说文》:“裁,制衣也。”这里是用裁衣服作为比喻,是说这些“小子”因为性格“狂简”,对于做一个文采斐然的君子,就像裁衣服一样不知道如何去做。学问之道,就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综观本章,我认为,孔子在这里说这段话有两层意思表达。第一层意思是表达给冉有的。因为冉有将要回去为官,孔子认为冉有将要被重用,对冉有寄予厚望。孔子是希望冉求能够借任季氏宰的机会,用礼去引导在鲁之弟子的狂简习性,因为冉求本人正是一个温良谦退之人,具有很好的垂范作用。第二层意思,是孔子向鲁国的人明说,这次回去是为了从事教育的,并不是为了做官。从而打消某些人的疑虑。为了整篇《论语》的行文,特地安排在这一篇。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难以后,决心要回国讲学了,于是发出了这个“宣言”说明他回国讲学,对一些人或事,所采取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