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里仁》(15)孔子的“大道”原来是这个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1)参,曾子的名。


(2)道,这里指形而上的那个道,也就是“仁之体”。


(3)一以贯之:一,孔子比喻“道”用“一”来代表。以,用来。贯,贯穿。之,指“道”。


(4)唯,回答之辞,直应曰唯。


(5)门人,孔子弟子皆称门人。


(6)何谓也,什么意思呢?


(7)忠,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


(8)恕,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


(9)而已,罢了。



【译文】
孔子说:“我所说的道就是一个用来贯穿始终的东西。”曾子说:“我明白老师的意思。”孔子说完就出去了。弟子们围过来问曾子:“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夫子所说的道,就是做好忠恕罢了。”



【解读】

本章是《论语》中最难懂又最著名的内容之一,古往今来解读者可谓五花八门,张三说张三的道理,李四说李四的道理,到底谁的注解更接近孔子的本意呢?一位认真研究过《论语》几十个解读版本,自称他的注解是国内最好的,在我看来其对本章的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为什么呢?在对佛教的评价时说,他去过寺院呆了三天并认真观察了出家的修行人,说商业化严重并对佛教进行否定。其实,这位解读者最缺乏的就是宗教精神。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所以,南怀瑾先生对本章的解释是最为准确的。有人曾说,在解读《论语》的时候,不应把道家和佛家的理论放进来解说,我却不这样认为,究其实东西方的圣贤很多都是相通的。如果没有宗教的精神,本章的“道”是什么?“一以贯之”更是无法理解。一个人学习圣贤经典,仅有丰富的专业汉语知识和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包括孔子在内的东西方圣贤,其本身就是大宗教家。在对形而上的内容进行解释时,没有宗教形式的理解永远在误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我们不妨先讲一个佛教“拈花微笑”的公案。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佛祖表达的意思,只有迦叶明白了。迦叶到底明白了什么呢?得到了佛祖什么样的心传?说出来我们也不清楚,再说佛祖的意思是智慧者的心领神会,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再看孔子与曾子的对话。


有一天,孔子在和弟子们论道修学。突然,孔子直呼曾子的名字,说:我所说的道“一以贯之”。一,是一个代号,可以认为是一个东西,反正孔子就说这个道是“一”,后人也理解成一个基本思想。既然孔子用“一”来表示,我们只能去神会。以,用来。贯,本意是用绳子串物,这里是贯穿的意思。之,就是道。孔子这是在说什么?直面的意思是说:曾参呀,我所说的道,就是这个“一”用来贯穿始终的东西。即使我们在场,也是听不懂。就像佛教“拈花微笑”的公案,不懂,不懂,怎么也不懂。后来的注经家们怎么解释,自己还是不懂。看看曾子怎么回答,一个字“唯”。曾子直接回答,老师,我明白了。这个“唯”是对孔子所言的直接又正面的回答,不需要再去解释。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孔子说完,就出去了。我们常说《论语》的很多章是可以编写成剧本的。孔子得到了满意的回答,随后就出去了。透过简单的几行文字,孔子,曾子,还有周围的人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门人,指在场的人。后人也有认为孔子来到了曾子的住处,这里的门人是指曾子的弟子。但是,仅仅从“子出”来判断是在曾子的住处,理由是不充分的。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皆称门人。孔子一走,弟子们围过来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后人说曾子得了孔子的心法真传。我们读曾子的《大学》,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谈到了“近道”。在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前提是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谈到了“正心”。显然,曾子的确是得了孔老夫子关于“道”的心法。有解读者说曾子当时年轻,修学不够,用“忠恕”来解释孔子的“道”存在问题,显然是自己孤陋寡闻。接下来,我们看曾子的解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对孔子的回答是“唯”,对门人的解释是“忠恕”。忠,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恕,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无论是忠,还是恕,都是我们能体会感受到,还可以看得见的心和行。在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能做到尽心,尽自己那颗真实的本心,就是“忠”。我们常说忠于某人,忠于国家,在心中怎么想是别人看不到的,我们自己清楚到底是用了多少心。真正的“忠”,就是尽自己全部的心。再把自己这个忠心,推及到整个社会与自己能交往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竭尽全力就是“恕”。这么说来,我们就明白这个“忠”就是尽心,这个“恕”就是竭力。实际上,做到忠恕,是何其难呀。因为我们有一颗自私的心,有一颗永远利己的心,所以我们的做法都是围绕着自己来盘算的。做好忠恕,就是君子,就是仁者。所以曾子回答说,夫子所说的道,就是忠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些门人,是没有曾子的智慧的,也就是我们这些常人更没有曾子的智慧,对孔子的“一以贯之”不可能理解。但是在本章,孔子和曾子给我们指出了明白“夫子之道”的途径。本章是《里仁篇》讲“仁”的,那个形而上的道,是仁之体,那么“忠恕”就是到达仁的境界必须要做好的,是仁之用。本章是在告诉我们,夫子之道不是用来理解的,只要我们做好“忠恕”,也就打开了进入夫子之道的大门。修学佛法的人,讲究次第,就好比我们学习,先要学习蒙学,到后来的大人之学。对于孩童或者少年,直接学习大人之学,只能在字面上去读,不可能理解本意的。对于夫子之道,做好了忠恕,自然就逐渐明白夫子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