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客厅里的爆炸》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3-11

                          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

  作客的父女俩呆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倒了。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糖。一进客厅,主人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下意识地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炸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会事。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女儿沉默了许久:“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杨晓敏鉴赏】

    自1985年《客厅里的爆炸》问世以来,曾被国内外数百种报刊和选集转载,并于1990年入选美国 NORTON 出版社出版的《世界60篇优秀短小说》。白小易以这篇几百字的哲思小小说一鸣惊人,如一股强劲的飓风震撼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与视野。它空灵飘逸,平中见奇,言有尽而意悠远,是经典的以柔克刚的思辨哲理型小小说写法。

  一对父女去朋友家作客,恰遇朋友家一暖水瓶意外爆炸,而更巧的是在水瓶爆炸的那一刻,朋友刚刚不在身边。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寻常的意外。寻常人可能会做出一个寻常的选择:跟朋友解释,水瓶爆炸与自己无关。但白小易没这么安排,他让那位父亲大大方方向朋友承认水瓶是自己打破的并为此向朋友表示了歉意。这可谓是读者阅读中遇到的第一个意外陡转,而面对女儿的不解,父亲的一番解释则让人读后涌动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感觉:

  “不行啊,孩子。”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会事。你说得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一篇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来自多方面,其中有一条就是其艺术主题的不确定性。如同雾里看花,你朦朦胧胧看到了花的轮廓却无法看清它的娇颜,反倒更会引人无限遐思与向往。《客厅里的爆炸》即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读者、评论家们对它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细想每一种解读都似有道理:你可以站在父女的角度批判那位朋友的虚伪,你也可以站在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质疑这位父亲堂而皇之在十岁的孩子面前说了谎言,你还可以站在高于人类的角度来批判人类为了某些所谓的游戏规则而丧失做人原则。当然,你也可以以一个同情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生活中就是有这么些时候,会把人置于这样不尴不尬的无奈境地……面对如此尴尬,把不是自己的责任揽过去,看似造成了误会,仔细一想,实际上是消除了误会,此类解决问题的做法,确实很聪明。

  一篇几百多字的小小说,不仅调动了小小说那种尺幅波澜、闪转腾挪的艺术手段,还蕴涵了如此大的内容含量与思想含量,悟透了人与人相处的哲理,不能不让人拍手称奇。《客厅里的爆炸》正如文题一样,如一颗瞬间爆炸的弹子,冲击力着实惊人。

  白小易的小小说,不以故事的尺幅波澜取胜,却以其内蕴的丰沛思想的深刻让人啧啧称奇读之难忘。生活中的寻常事,寻常人,寻常生活片断,在白小易的笔下,却可寓大于小,化平淡为神奇,在读者面前焕发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白小易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与感悟力的作家,他见微知著,对人性人情皆有深刻洞察与独特的思考。平凡小事注入真实可信的细节描写,融入作家对人性人情的思索与拷问,再以最贴切自然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读者常常在不自觉中就被白小易带入一种悠然的沉思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