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幸存者》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3-11

                   幸存者

                                           梁小萍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火药和血腥的味道。

  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颗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的强大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一个士兵晃悠悠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手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微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举动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他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手指也钩紧了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手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战争结束了。据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他不知道这个士兵的回答是给了他一次生存机会还是给了士兵自己一次生存机会,但是他确信自己的犹豫给了那个士兵一次机会也给了自己一次机会。

    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享受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杨晓敏鉴赏】

  梁小萍的《幸存者》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作者希望自己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探索出一种长久的有价值的发现。这需要站到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看待同一个熟悉的或陌生的领域,探寻事物的不尽相同的变异和答案。她认为表现主题思想要允许有一点边缘化的模糊,有一点模棱两可的思辨,力求解读人性的多样形态。

  或许是出身军人家庭的缘故,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对父辈曾经的战火经历饶有兴趣。作者在这个战争故事里,讲述的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清理阵地的场面。战士埃布尔苏醒后,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心里顿生劫后余生的庆幸,可是这时又发现对方士兵正在打扫战场,于是心态重新陷入极度对峙的状态。一个举着刺刀,一个拉着手榴弹弦。这一段的心理变化,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在那种特定的环境(清理战场时)里,真正面对生死时,经过瞬间的犹豫和抉择,他们放弃了你死我活或者同归于尽的极端方式,使双方都成为这场战斗的幸存者。作品主人公名叫“埃布尔”,译文“生命”。这似乎是一个边缘化主题,不同人群阅读后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作者在该文中所传导出来的信息,也契合了某种多元化思维。

  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他本来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他不知道这个士兵的回答是给了他一次生存机会还是给了士兵自己一次生存机会,但是他确信自己的犹豫给了那个士兵一次机会也给了自己一次机会。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享受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活着。

  战争中的柔韧与诗意,历来为残酷与无情的环境染上一抹亮色。当年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曾令人在啧啧称道中唏嘘不已。著名小小说作家刘建超对《幸存者》评论说: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的终极目标是国家的安宁和个人的幸福。所以当战后多年,埃布尔在老榕树下享受葡萄酒和夕阳红时,也由衷希望当年敌方的士兵同样能活至如今。这是个能唤起不同的人进行多方位思考的话题。小小说的以小见大不是简单的故作深奥,而应是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本篇小说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让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

  梁小萍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善于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文笔流畅,表达力极强。尤善刻化人物心理,层层递进,含蓄有致,显得生动清远。“感伤在内,用意曲折”,属于柔婉一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