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 痛
【概说】 一、概念 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腋以下谓之胁,其骨为肋” 二、沿革 (一)《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 (二)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 三、讨论范围 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 黄疸型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病症虽伴见胁痛,但病情复杂,宜参照有关篇章辨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络脉失和 2.跌仆损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 3.饮食所伤——积湿生热——肝胆失疏 4.外感湿热——邪郁少阳——经气失疏 5.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二、病机 (一)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 (二)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 (三)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 (四)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所伤——积湿生热 胁痛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 劳欲久病——阴血不足 肝胆络脉失养(虚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可兼胸闷、腹胀、嗳气、急躁、易怒、口苦纳呆等症。 (三)常用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与悬饮鉴别。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扣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三、相关检查。 检测肝功能以了解肝损害情况;检测肝炎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超、CT、MRI是肝胆结石、肝硬化、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重要诊断依据,血脂、血浆蛋白等是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血脂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是筛查肝胆肿瘤的参考依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在气在血 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二)辨属虚属实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三、证治分类 (一)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6.加减: 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增强理气止痛之力。气郁化火,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郁火伤阴、酌配枸杞、菊花、丹皮、山栀。胃失和降,加半夏、陈皮、旋复花。 (二)肝胆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常用药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 山栀、黄芩——清肝泻火 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6.加减 兼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腹胀便溏,加大黄、芒硝。砂石滞胆,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硝石矾石散。呕吐蛔虫、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虫。 (三)瘀血阻络证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症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5.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 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 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6.加减: 跌打损伤积瘀肿痛,加炮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止痛。 胁下积块,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散结消积,或配用鳖甲煎丸。 (四)肝络失养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阴柔肝。 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栋子、延胡索——理气和络止痛。 6.加减: 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 头昏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 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地骨皮。 【预防调护】 一、预防 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调理饮食,勿过食甘肥辛辣酒热;避免外邪,防止湿热乘客;增强体质,避免外伤。 二、调护 已患胁痛者注意休息,防止过劳;饮食清淡,忌食甘肥酒热;舒达情志,以使肝气流畅;积极治疗,促使早日康复。 【结语】 一、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的病证。 二、病因有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实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为阴血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 三、辨证应辨在气、在血,属虚属实。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四、临证常分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证型治疗,各证型之间可以兼夹转化。 【临证备要】 一、胁痛治疗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 二、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 【附】 胆道病证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一、胆道病证的诊断。 二、常用治法方药。 【复习思考题】 一、如何鉴别胁痛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分述以上各证型的治法方药。 二、试述胁痛的辨证治疗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