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引】言语天性,儿童习作永恒的追求

 tnj660630 2016-03-11

【摘 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年龄段的言语天性。但是在无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属于他们本真的言语已经彻底被扼杀。本文结合学生习作实际,提出要摒弃假大空话,倡导真情吐露;面对成人强调,专注童言打造;面对机械仿照,突破模式束缚;面对华丽辞藻,夯实语言积累;面对流行网语,慎用新生词汇,从而在呵护学生言语天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真情 童言打造 突破束缚 夯实积累 言语天性


一、摒弃假大空话,倡导真情吐露

批阅学生的日记和习作,这些高调口号式的结尾似乎常常映入我们的眼帘:

啊!我胸前的红领巾在不停地跳动,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激励着我。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雷锋的形象闪耀在我的心头,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不难看出,这些话语都是假大空的口号式语言。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显得一脸诧异:“很多作文书上的作文都是这样升华结尾的啊!”足见,类似以上的语言并不是出于作者的内心世界,都是对所谓“优秀”选本的机械模仿和刻意追求。如此违背本心的现象,怎能不令人堪忧?

小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纯真的,应该说真话、抒真情,言语之中不应该有丝毫的欺骗。但如今在应试分数的羁绊下,孩子们已经不自觉地学会了说假话、空话、大话。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曾经这样论述:“学生极其想说的却不能说,不想说的却逼着说,必须要与命题者的价值意图一致……”学生最初也会备受煎熬,因为只有说假话才会得益。长此以往,假大空就成为学生自然生长的习惯。

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烛照自我的内心世界,保留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描写自己真实的体悟、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将言语与自我内心世界形成匹配之态,即实现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二、面对成人强调,专注童言打造

当下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可谓四通八达。很多学生在各种资源的催发下,使其心理和言语特点也快速成熟,表现在习作上就是语言风格的成人化。比如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自己的母亲:“我的妈咪可真是一个活脱脱的大美女,是一个追求时髦的弄潮儿。你别看她是一个美眉,可脾气一点都不温柔,经常和我的老爸‘大动干戈’……”随后,还继续以这种成人化的姿态对妈妈管理家庭事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笔者在学生的班级毕业留言册上也“领略”到类似语言的“风采”:无人能抗拒你的美,你的“钱”途无量;祝你将来的日子就做一件事,数钱数到手抽筋……生活环境的变化,信息资源的多元,使得学生在言语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但在这种个性形成的同时,也使学生陷入了言语运用的全新误区中,即形成了成人腔调。

小学生写作应该追求文字的纯真,写出来的应该是“童”言,而不应该是成人化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灵世界,从关爱儿童鲜活生命的视角去反思习作教学,审视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尝试重新回归本真,真实记载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成长的经历和感想。用孩童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语,记录一个健康积极的童年生活。

三、面对机械仿照,突破模式束缚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范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效的范例。优秀作文书上的习作、班级学生的习作都会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一时间,学生写作已经不再是一种创作,更多的是一种模仿,以致于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尴尬。范文背上了束缚学生思维的骂名,运用范文的习作形式进行写作也成为了一种为人所诟病的习作教学形式。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范文本身,而是在于运用范文的方式上。如果运用得当,范文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运用各种报刊杂志,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选择优秀范文,从而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考量。如果运用范文,一味地追求习作的范式和法则,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会扼杀学生的言语天性,给习作教学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例如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要求写“我”,笔者就选用了多篇范例,在赏析之后提醒学生:“这几篇范文写作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表达自己感受的习作,更欢迎同学们自己创新出其他形式创作。”这一要求旨在利用范文激发学生形式创新的欲望,打开原始记忆的储备。只有开展不同的言语形式创作,习作的内容才不会千篇一律,让学生的言语表达在自我思路中自由表达,契合了学生言语表达的灵性特点。

四、面对华丽辞藻,夯实语言积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心智日益成熟,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故意运用一些空洞煽情的语言。尤其是很多女生受到很多网络作家写作风格的影响,写作中故意堆砌一些华丽辞藻,看似文采飞扬,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矫揉造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比如“她那明媚的忧伤逃不出我的眼睛”“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人都印刻在我心里,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为什么学生的语言会显得如此空洞肤浅,华而不实呢?

首先,严重缺乏生活积累是原因之一。习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事实上,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可谓不精彩,但在整个习作活动中,又有多少人是用心在感受与体验呢?叶澜教授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观察能力和体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受生活中每个活动和事件的细节,形成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为以后的习作积淀素材。

其次,匮乏的语言积累是重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也就不会有灵活的语言运用。《文心雕龙》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所谓的“曲”“剑”其实都是暗指语文阅读中的言语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做儿童阅读的推荐人,更要做深入阅读的推广人。只有在不断的言语接触与实践中,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在自己的创作中呈现真实的情感和健康的文字。

五、面对流行网语,慎用新生词汇

在网络改变生活的大环境下,一味地隔离网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当下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简约、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已经被广大专家学者认可,但更多的网络语言晦涩怪诞,内容相对消极,甚至不乏粗鄙低俗之词,成为了语言的毒瘤。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对网络语言进行批判式的吸收。

首先,规范书面表达语言。教材中的课文是规范学生书面语言的范例。教师可以以自身言语的榜样力量,通过激情洋溢的描述、精炼简约的概述、适切艺术的点拨,将学生引入真切瑰丽的情境之中。如此语言,又怎会败在生命力薄弱的网络语言之手呢?当然,教师还应结合经典规范的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摘抄积累中悦纳语言表达的精华,在精妙构思的语段中揣摩作者的匠心,在扎实有效的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的智慧。

其次,关注口语表达的生动。书面语是由整合、修缮的口语演化而来的,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是书面语的源头。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与日常学生的对话中,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对其不够规范的语言进行及时指导,紧扣每一个细节,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爱说话、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树立从现实生活中收集表达的素材,鼓励学生说真事、说真情。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特点的“言语天性”,习作教学就应该将激活学生言语表达的冲动作为基础,从而顺应和保护学生的言语天性,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将这种源于意识深处的言语行为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的审美自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