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

 德州侯氏骨科 2016-03-11

第二章 妇科病证

乳痈——银花白酒散(白清佐方)
【组成】 金银花240g,白酒24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肝胃郁热,气血壅滞。乳痈未溃属邪实者,乳房红肿疼痛,寒热交作,头痛胸闷,骨节酸楚,脉弦数。
【方解】 乳痈者,多主肝胃郁热,气血壅滞,以致乳络阻塞,发为乳痈。未溃者属邪实,乳房红肿疼痛,寒热交作,头痛胸闷,骨节酸楚,脉弦数。宜用大剂银花白酒饮,可期速效。或者以为用量过大,然在初期毒盛邪实,实非小剂可得而济也。而且金银花不单清热解毒,其性亦补,为治痈最善之品,白酒温散善走,能引药力直达病所。二味合和,药专剂大力强,对初期乳痈,体质壮实者,内消神速,诚良方也。
【验案】 卢某,26岁。1962年夏产后患乳痈,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肿痛不退,来门诊就医。检视左乳肿胀,疼痛非常,乍寒乍热,胸闷呕恶,脉弦数。断为肝郁胃热,气闭邪实,酿热成痈。给予银花白酒饮1剂而疼痛大减,2剂肿胀缩小,寒热止,再2剂痈消而愈。
【方源】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乳痈——乳痈验方(许履和方)
【组成】 蒲公英15~30g,全瓜蒌12g,连翘10g,当归10g,青皮6g,橘叶6g,川贝母6g,柴胡3g,生甘草3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主治】 疏肝清胃,下乳消痈。用于乳腺炎急性期。
【方解】 方中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青皮、橘叶疏肝行气,消肿解毒;全瓜蒌、柴胡疏肝理气;川贝母清热散结消痈;当归活血化瘀;甘草调胃和中。
【加减】 寒热头痛加荆芥、防风;胸痞呕恶加半夏、陈皮;排乳不畅或乳汁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脓已成加皂角刺、穿山甲以透脓。
【体会】 运用本方大抵药后热退身凉者,多有消散希望,反之便易化脓。尚可配合局部处理:乳头破裂者,用麻油或蛋黄油搽之,每日4次或5次;乳汁不通者,用热毛巾敷揉患乳,再用吸奶器吸尽乳汁;红肿热痛明显者,外敷马培之散敷药(大黄240g,姜黄240g,黄柏240g,白及180g,白芷120g,赤芍120g,天花粉120g,青黛120g,甘草120g。共研末,蜂蜜或饴糖调成糊状),每日换1次。内外合治,疗效甚好。
【方源】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方(陈益昀方)
【组成】 夏枯草20g,海藻20g,浙贝母20g,穿山甲10g,三棱10g,莪术10g,青皮15g,当归12g,瓜蒌15g,生牡蛎15g,鹿角胶10g,淫羊藿15g。
配合外敷法:乳香10g,没药10g,姜黄10g,艾叶10g,木瓜10g,黄柏15g,南星12g,细辛10g,蜈蚣2条,补骨脂10g,米醋50ml。
【用法】 中药加水适量煎沸20分钟,加入米醋再煎5分钟,取出药渣装入布袋,待温度适中时热敷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通过药物离子渗透皮肤,起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
【功效主治】 软坚散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兼以补肾。用于乳腺增生症。
【方解】 方中取夏枯草、柴胡、枳壳、青皮、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三棱、莪术、穿山甲、当归活血化瘀,破气散结,通络止痛,并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浙贝母、生牡蛎、海藻、瓜蒌软坚散结、化痰;鹿角胶、淫羊藿温补肾阳,调理冲任,有类似雄性激素作用,能纠正激素分泌失调。诸药合用,使壅者通,郁者达,结者散,坚者消,则乳癖自消。
【加减】 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者加柴胡12g,郁金12g;痛经加延胡索15g,香附12g;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加牡丹皮10g,栀子10g,炒酸枣仁30g;腰酸痛,白带多加芡实30g,续断20g;体虚乏力者加生黄芪30g,台党参15g;腹胀纳呆者加焦白术15g,广砂仁10g。
【验案】 刘某,女23岁。2004年6月5日初诊。近1年来常觉双侧乳房轻度胀痛,月经前1周及生气后胀痛加重。伴有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腰痛,白带多而清稀,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查:左侧乳房可触及2.3cm×2.7cm、右侧乳房可触及2.4cm×2.1cm包块,类圆形,质韧而不硬,挤压痛明显,推之移动。红外线扫描提示:双侧乳腺增生。舌质暗稍淡、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肝肾不足,气血凝滞。治宜疏肝理气,补肾,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用:夏枯草30g,海藻30g,昆布30g,浙贝母10g,三棱10g,莪术10g,柴胡10g,青皮12g,橘核10g,瓜蒌15g,鹿角霜20g,郁金15g,香附12g。同时用上述中药外敷,1日2次,每次30分钟。服药1周,双侧乳房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加减服用42剂,双侧乳房疼痛及肿块均消失,白带正常,月经量、颜色已转正常。红外线扫描示:双侧乳房云雾状阴影消失,血管清晰度好。
【方源】 赵玉清,陈延斌,陈培媛.陈益昀治疗乳腺增生症经验.光明中医,2006,21(3):36
乳腺增生症——复元通气饮(梁剑波方)
【组成】 青皮、陈皮各10g,炒穿山甲、天花粉、浙贝母各15g,连翘12g,漏芦、木香、生甘草各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消痰散结,活血祛瘀。用于乳腺增生症。
【方解】 复元通气散出自《秘传外科方》,由木香、青皮、茴香、陈皮、炒穿山甲、白芷、贝母、甘草、漏芦各等份组成,主治痈疽肿毒,诸气滞作痛,妇人吹乳,疝气等。梁老在本方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化裁成复元通气饮,治疗乳腺增生症。针对乳腺增生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气郁闭、痰凝经络、气滞血瘀等,在统括疏肝理气、祛痰散结、行气化瘀的同时,巧妙地利用方中诸药配伍,使气行血畅,乳络疏通,结散痛平。故方以“复元”为名,实乃功专力宏,有执简驭繁之利。
【加减】 经前乳房胀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2g;乳胀为主,加柴胡12g,郁金15g;肝郁化火,乳房灼热,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乳核坚硬,加王不留行15g,莪术10g,牡蛎30g;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g;血虚,加鸡血藤20g,当归10g;脾虚纳差,加炒麦芽、山楂、莱菔子各15g;阳虚,加淫羊藿、鹿角霜各15g;若是可疑癌变者,加山慈菇15g,海藻、蒲公英各30g。
【验案】 翁某,女,41岁。自述双侧乳房有多个肿块,周期性疼痛,月经前期尤甚已5年,经多方治疗未愈,平素性格内向。检查:双侧乳房皮色不变,各以上象限为主可触及2个或3个大小不等,形如雀卵或核桃状肿块,触之不甚痛,推之可移,韧而不坚硬。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曾作增生物活组织切片检查,鉴定为乳腺增生及囊性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观其舌瘦偏红、苔薄白,脉弦细稍滑。辨证属肝气郁结,痰凝乳络。治宜解郁散结,祛痰软坚。方拟复元通气饮加减。处方:青皮、陈皮、漏芦各10g,炒穿山甲、浙贝母各15g,全瓜蒌20g,柴胡、天花粉、防风各12g,广木香、生甘草各6g,大枣4枚,生姜3片。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二诊:药后乳房胀痛大减,肿块变软,时有乳房发痒感觉。药已生效,拟上方加莪术10g,牡蛎30g,守方再进2周。
三诊:双乳房肿块完全消失,亦无压痛。虽时值月经前期,亦无甚痛楚。乃嘱每月经前再服此方3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方源】 梁宏正.梁剑波运用复元通气饮治疗乳腺增生症经验.新中医,1996(4):4
乳腺增生症——疏肝散结汤(王寿康方)
【组成】 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郁金10g,青皮6g,橘皮10g,莪术10g,仙茅10g,淫羊藿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
【功效主治】 疏肝散结,调理冲任。用于乳腺增生症。
【方解】 从中医理论来说,王老认为发病之根本原因一为肝气郁结,二为冲任失调。故他在方中以柴胡为主药,疏肝理气,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辅以当归、赤芍,和营调血,冀以血行通畅,气自条达。白芍养血敛肝,使肝血充足而有藏敛,肝气不致怫郁。再以青皮破坚癖、散滞气,莪术通月经,消癥积,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以上三药为佐药,用以加强柴、归、芍之调理气血之功。又使以橘皮,既治胁胀痛,又直入肝经,为引经药。以上为本方之第一组成部分,亦为主要组成部分。又因本病之主要病状之一即乳房胀痛常与月经有关,往往在经前3~4天胀痛尤甚,经后即轻,因而加入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等补益肾元,调摄冲任。此为方剂之第二组成部分。
【加减】 胃气不舒,加玫瑰花、香橼皮;伴结节,加牡蛎、夏枯草、山慈菇;血虚,加熟地黃;冲任失调重者,加鹿角霜。
【验案】 孙某,女,38岁,已婚,未育。就诊时,左乳外上有块已6年,经前肿胀较甚,按之质较硬,边缘欠清,月经不准,舌苔薄,脉濡。拟疏肝理气、益肾散结为治。处方:疏肝散结汤加鹿角霜(先煎)10g、夏枯草15g、生牡蛎(先煎)30g。首服7剂,复诊检查,肿块减小,继予7剂,此后一直未来复诊。2个月后,患者有事来我院,特来我科告知,该病共服14剂,6年之沉疴一举落平。
【方源】 童经陆,陈剑平.王寿康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介绍.光明中医杂志,1994(1):19
乳腺增生症——乳胀消结汤(杨鉴冰方)
【组成】 当归10g,柴胡9g,赤白芍各10g,郁金10g,香附10g,白芷10g,丝瓜络10g,全瓜蒌15g,橘核10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0g,牡蛎30g,淫羊藿15g。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化痰散结。用于乳腺增生症。
【方解】 乳胀消结汤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白芍疏肝解郁,理气消胀;当归、赤芍活血行瘀止痛;白芷、橘核、丝瓜络散结通络;全瓜蒌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牡蛎软坚化痰;路路通、王不留行入肝、胃二经,且引诸药入冲任、乳房部位。诸药合用起到疏肝理气消胀,活血通络散结之功效。
【加减】 乳房胀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结块质硬,加荔枝核、穿山甲;痰结,加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黄芪、山药;血虚,加鸡血藤。
【验案】 张某,女,32岁。2007年3月10日初诊。患者以乳腺增生5年余,加重1月之主诉就诊。5年前即确诊乳腺增生,未用药物治疗,近1个月感双侧乳房胀痛不适明显。精神差,烦躁易怒,食纳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滑。查体:双乳外上缘均可触及大小不等结节,右乳外上方可触及一黄豆大囊状块,左乳外上方触之如花生米大小结块,双乳下缘可及黄豆大小多枚结节,质软,活动,触之疼痛。乳房红外线检查结果示:双乳多发的斑片状灰色吸光影。西医诊断: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治疗以乳胀消结汤加减:柴胡9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白芷10g,路路通15g,橘核10g,丝瓜络10g,全瓜蒌15g,牡蛎30g,王不留行10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服药7剂后述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嘱其再连服10剂,并让其每于经前1周服药7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诸症悉除,红外线乳房扫描示:双乳房未见明显异常。
【方源】 杨东艳.杨鉴冰辨治乳腺增生病用药经验探讨.现代中医药,2008,28(1):6
经前乳胀——乳胀消(张文阁方)
【组成】 当归9g,赤白芍各12g,醋柴胡9g,香附12g,青陈皮各9g,瓜蒌皮12g,乌药9g,橘核12g,路路通9g,白术9g,茯苓12g,王不留行9g,炙甘草6g。
【用法】 一般于出现乳胀前1~2天开始服药,服至经来第1天。
【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理气消胀,宣通乳络。用于经前乳胀。
【方解】 张文阁教授认为经前乳胀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肝主疏泄,性喜冲和条达,若受到精神刺激气郁留滞,影响脾胃,木郁伐土或土不疏木,肝胃气滞,疏泄失常,升降失职。然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胃之气失畅,故出现乳房作胀,乳头疼痛。张教授指出,肝郁经前乳胀的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消胀,宣通乳络。方中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调经,并能恢复肝的藏血功能,以助其疏泄功能的正常;柴胡、香附、乌药、青陈皮、橘核疏肝解郁,理气消胀;瓜蒌皮宽胸利膈,宣通乳络;王不留行、路路通能疏通经络,自然可以疏通乳络;白术、茯苓健脾和胃以助恢复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①若经前乳房胀甚,并伴结块,可加青橘皮6g、炒穿山甲6g,或将穿山甲研细末,每服冲3g;②若经前乳胀伴有肿痛者,可加川楝子12g,蒲公英12g,以理气消胀,散结止痛;③若经前乳胀伴乳房局部郁热者,可加入金银花9g,野菊花9g以清热凉血解毒;或加入海藻、昆布以其味咸能软坚,性寒可清热,故可解乳部郁热;④白头翁15g,配鸡血藤15g,可治疗经前乳房及小腹胀痛;⑤若经前乳房胀伴有腰酸腰痛,兼见肾虚者,可加炒杜仲、川续断各12g;⑥若冲任虚寒小腹凉者,可加鹿角霜6g,炮姜6g,以温补冲任,暖宫祛寒;⑦若兼有血虚者,可加阿胶珠9g以补血养血;⑧若兼有便燥者,可加生何首乌30g,以养血润燥;⑨若兼有郁热者,可加牡丹皮12g,生山栀9g,以清热凉血;⑩若口干能饮者,可加知母12g,芦根15g,以清热生津止渴。
【方源】 杨鉴冰.张文阁治疗妇科病及用药经验点滴.现代中医药,2008,28(2):5
经行吐衄——滋阴降逆汤(班秀文方)
【组成】 生地黄15g,杭白芍10g,墨旱莲15g,鲜荷叶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牛膝6g,甘草5g。
【用法】 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剂分2次或3次服,小儿用量酌减。
【功效主治】 滋阴清热降逆,凉血止血。妇女经行吐衄或阴虚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
【方解】 经行吐血,又称“倒经”。多为肝肾阴虚,血热上逆,迫血妄行所致。盖经者血也,血者阴也,冲任二脉主之,冲任皆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肾。肝肾阴血充盛,则冲任调和,胞宫施泻有常,月事以期。若肝肾阴虚,肝木失养,郁久化热生火。经行之际,相火内动,冲脉气逆,火热迫血逆行于上,吐衄由此而作。治宜滋水降火,引血下行。方中生地黄甘寒,滋阴凉血;白芍酸寒,养血敛阴,柔肝平肝,二药合用意在酸甘益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泽泻甘寒淡渗以泻肾中邪火;牡丹皮苦寒清冲任伏火,凉血而无留瘀之弊;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而通肾交心;鲜荷叶芳香轻清,清热凉血而善行上焦气分;墨旱莲质润汁黑,养阴益肾,凉血止血而偏于下焦血分,与牡丹皮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牛膝补肝肾而引血热下行;甘草解毒泻火调和诸药。全方以甘寒为主,养阴清热,苦降下行,滋而不腻,泄不伤阴,止中有化,实为治疗肝肾阴虚,血热上逆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加减】 月经量少,加益母草10g,香附6g理血调经;兼潮热,加地骨皮9g,白薇6g清血透热;经前乳房胀痛,加夏枯草12g,瓜蒌皮9g,宽胸理气,解郁散结;平素带下赤白,加赤芍、凌霄花各6g清下焦伏火。
【验案】 马某,女,20岁。1983年9月22诊。13岁月经初潮即经行错后,常3~6月一行,但每月均有周期性鼻衄,量少色红,持续3~6天自止。曾经五官科检查排除鼻部疾患。现为鼻衄第3天,每天出血3次或4次,每次1~2滴,色鲜红。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形体瘦弱,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阴血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逆,凉血止血。用滋阴降逆汤加麦冬10g,山药15g,水煎服3剂。药已鼻衄止,经水行。守方出入,每月连续煎服6剂,共调理3个月,经行正常,鼻衄消失,随访迄今,疗效巩固。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闭经——化脂调经方(蔡小荪方)
【组成】 全当归10g,川芎6g,苍术5g,制香附10g,云茯苓12g,制天南星6g,焦枳壳5g,白芥子3g,青陈皮各5g,生山楂15g。
【功效主治】 理气消痰,化脂调经。因痰湿阻滞而引起的月经失调,或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体形逐渐肥胖;喉间多痰,肢体倦怠,带下黏稠,胸闷脘胀,或不孕者。舌苔多白腻、或薄腻,脉弦滑、或濡、或缓。
【方解】 本方为佛手散加苍莎导痰汤加减而成。当归、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辛香行血调经;苍术健脾燥湿;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助归、芎以利气调经;茯苓和中健脾渗湿,天南星燥湿化痰,散结攻积;枳壳理气化痰消积;白芥子温中利气豁痰;青陈皮疏肝破气,燥湿化痰;生山楂破气消积,化痰行瘀。
【加减】 痰涎多而欲呕者可加姜半夏;经前头晕如蒙,或语无伦次,或情绪异常者加菖蒲、郁金;大便不通者枳壳易枳实,或加全瓜蒌;经闭不行者可加牛膝、泽兰叶;痰湿壅滞、络道阻塞者,可加皂角刺、路路通、穿山甲片、王不留行等,随症酌用。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闭经——育肾通络方(蔡小荪方)
【组成】 云茯苓12g,大生地10g,怀牛膝10g,路路通10g,丁香2.5g,制黄精12g,麦冬10g,淫羊藿12g,石南叶10g,降香3g。
【功效主治】 育肾填精,助阳通络。用于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等症之周期调治。一般参考基础体温,如单相或双相不典型者在月经净后开始服用。舌苔薄,质微红,脉细。
【方解】 方中用茯苓以入肾利水,补脾和中;大生地养血滋阴,益肾填精;黄精补中益气填精;牛膝下行补肾益精;路路通能通十二经,利水通络;麦冬配生地以强阴益精;丁香辛香入肾壮阳,配路路通以通络;淫羊藿、石南叶补肾助阳益精;降香片辛温行血破滞。
【加减】 如络道阻塞者加当归、川芎辛香活血,下通血海;增皂角刺、穿山甲片,前者辛温锐利,后者气腥走窜,贯通经络,透达关窍;寒滞者加桂枝,辛温香窜,通阳祛瘀,温经通络;痰湿阻滞者加制天南星,下气散血,除痰攻积;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月季花佐上药以活血调经通络。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闭经——瓜石汤(刘奉五方)
【组成】 瓜蒌15g,石斛12g,玄参、麦冬、车前子各9g,生地、瞿麦、益母草、牛膝各12g,马尾连6g。
【功效主治】 养阴润燥,宽胸和胃,活血通经。适用于阴虚胃热、血枯经闭,以及同证型的其他病种。
【方解】 刘老治“冲”善治阳明。他认为降阳明即所以折冲气,补阳明(养胃阴)足以益冲脉,清阳明能以凉血调冲任。刘老提示,古人治疗阴虚胃热血枯经闭时,曾用三合汤(四物汤、调胃承气汤、凉膈散),药如当归、生地、白芍、大黄、玄明粉、连翘、栀子、甘草。但是,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到,此类患者多系慢性病,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者仅占25%,因而长服苦寒泻下之品并非所宜,所以在权衡泻火补血之利弊后,遵其法而调其方,逐渐摸索组成瓜石汤。方中瓜蒌甘寒润燥,宽胸利气;石斛甘淡微寒,益胃生津,刘老云本品悦脾益胃,肾虚胃热者用之最宜;辅以增液汤养阴;佐以马尾连清胃热护津液;益母草活血祛瘀;尤以瞿麦、车前子、牛膝三者合用,清热通经,引血下行。全方以重在“治阳明”为其特点。
【加减】 胃热者加黄芩、枇杷叶、大黄、生石膏;肝热者加龙胆草、栀子、竹茹,或芦荟、木通、桑叶、菊花;血热者加墨旱莲、藕节、白茅根;气滞者加柴胡、川楝子、枳壳、木香;血瘀者加泽兰、红花、川芎、赤芍、桃仁;阴虚者加沙参、枸杞子、白芍。
【验案】 宋某,女,25岁。1975年6月20日初诊。患者16岁月经初潮,开始2个月行经1次,以后6~7个月1次,需注射黄体酮始能行经。9年来反复闭经,最长达9个月。末次月经1975年2月5日。自月经初潮经常鼻衄,若因闭经时久,则鼻衄频发。平素急躁易怒,怕冷,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两日一行。舌尖红,脉沉弦。妇科检查:子宫偏左、后位,发育较小,活动良好;双侧附件(-)。证属阴虚胃热,血枯经闭。治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经。方用瓜石汤化裁:瓜蒌24g,石斛、玄参、麦冬、生地黃、牛膝各12g,益母草15g,泽兰、栀子、车前子(包煎)各9g,芦荟、龙胆草各6g,白茅根30g。水煎服。
复诊(7月29日):服上方7剂后,心烦急躁好转,仍有鼻衄。上方加白芍9g,续服5剂。
三诊(9月29日):共服药12剂,于8月6日、9月16日各行经1次,持续8天,量中等,色红无血块。守方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月经稀少以致经闭时久,热象较著,故在瓜石汤的基础上,去瞿麦、马尾连,加芦荟、龙胆草、白茅根、栀子苦寒清热凉血,爰以白芍敛阴养血,清热养阴,俾使血活经通。
【方源】 高益民.刘奉五老中医经验方——瓜石汤的应用.陕西中医,1982,3(4):13
闭经——育肾培元方(蔡小荪方)
【组成】 云茯苓12g,生熟地黄各10g,仙茅10g,淫羊藿12g,鹿角霜10g,女贞子10g,紫石英12g,巴戟肉10g,麦冬12g,山茱萸10g。
【功效主治】 育肾培元,助阳益精。可用于月经失调,甚至闭经等症之周期调治,基础体温单相或双相不典型。一般用于月经中期,可根据各种伴有症状加减施治。苔薄或边有齿印、脉细或平。
【方解】 本方从六味丸化裁,仅用其半,云茯苓、生熟地、山茱萸和中益脾肾,滋阴养血兴阳;淫羊藿、仙茅补肝肾,助阳益精;鹿角霜补肾益气,生精助阳,性较温和;巴戟肉温肾助阳;紫石英温宫;女贞子治肝肾阴亏,益肝肾,强腰膝;麦冬强阴益精,与女贞子相配以抑制诸阳药之偏温,以使阴阳平衡而相得益彰。
【加减】 如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黄芪、当归,兼阴虚者加炙龟甲;腰酸者加杜仲、川续断,狗脊择用;目眩者加枸杞子;大便不爽者可加肉苁蓉、火麻仁;大便不实者加菟丝子;白带较多者加蛇床子、海螵蛸;肝肾虚损、下元衰惫者加紫河车。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痛经——温经止痛方(蔡小荪方)
【组成】 当归10g,大生地10g,川芎6g,白芍10g,制香附10g,小茴香3g,淡吴茱萸2.5g,桂枝3g,延胡索12g,煨姜2片,艾叶3g。
【功效主治】 温宫逐寒,调经止痛。症见经来偏少,小腹冷痛,畏寒肢清,大便欠实,腹部喜按喜暖。大都在经期受寒引起,如淋雨涉水或过饮生冷。舌苔薄白,脉细弦或紧。
【方解】 本方以四物汤为主,加温宫调经、理气止痛剂。桂枝、煨姜辛温通散;吴茱萸温中散寒;艾叶温中逐寒,调经止痛;香附理气调经止痛;小茴香祛寒理气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四物养血调经,生地黃虽然滋阴养血,但全方大多温燥理气,配白芍敛阴以为约制。
【加减】 腹胀者加乌药;无畏寒肢清者桂枝易肉桂;背冷者加鹿角霜;腹泻者煨姜易炮姜;脘腹胀满者香附易木香;经量偏少者加牛膝、红花,或桃仁、丹参等择用。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痛经——化瘀定痛方(蔡小荪方)
【组成】 炒当归10g,丹参12g,川牛膝10g,制香附10g,川芎6g,赤芍10g,制没药6g,延胡索12g,生蒲黄12g,五灵脂10g,血竭3g。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主治由瘀滞引起经行腹痛,翻滚不安,甚至痛剧拒按,不能忍受,以致晕厥;或经量不畅或过多,有下瘀块后腹痛稍减者,也有经量愈多愈痛者。本症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宿瘀内结,积久不化。苔薄微腻,边有紫斑,脉沉弦或紧。
【方解】 本方以四物汤加减。当归、川芎辛香走散,养血调经止痛;赤芍清瘀活血止痛;丹参祛瘀生新;川牛膝引血下行,逐瘀破结;香附理气调经止痛;延胡索、没药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生蒲黄、五灵脂通利血脉,行瘀止痛;血竭散瘀生新,活血止痛。
【加减】 经量过少、排出困难者可加红花、三棱;腹痛胀甚者加乳香、苏木;痛甚呕吐者加淡吴萸;痛甚畏冷肢清者加桂枝;每次经行伴有发热者,可加牡丹皮,与赤芍配合同用;口干者加天花粉;便秘者加生大黄。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痛经——调经止痛方(孟景春方)
【组成】 当归10g,白芍12g,炙甘草6g,制香附10g,延胡索10g。
【用法】 在经前1~2日服用,至经净时停止,并要连续服用3~4个周期。
【功效主治】 调经缓急,理气活血。主治痛经。
【方解】 方中用当归、芍药,是基于《金匮要略》“妇人怀娠,腹中痛”以当归芍药散主之为依据;而芍药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源出于《伤寒论》,本为治腓肠肌痉挛的效方,原方有“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其后应用更为广泛。如《医学心悟》以之治疗腹痛,并说“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再配香附理气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现代研究证实,延胡索的止痛效果大致与哌替啶(杜冷丁)相当。本方用药虽只有五味,而却具有多种止痛功能,现将其汇聚一方,止痛效果较著。
【加减】 若属寒凝者加炮姜、艾叶,甚者加附子、肉桂;若属气滞胀痛者,加木香、沉香或青皮、柴胡;若属气虚加人参、黃芪、陈皮、大枣等;若属血瘀者则加失笑散、三七、红花、山楂;若属血虚者则加熟地、阿胶、龙眼肉等。
【体会】 痛经是妇女的常见病,其致痛的因素虽有不同,但都可以此为基本方,而后在辨证的前提下,随证加味,都能取得较好效果。
【方源】 孟景春.调经止痛方.江苏中医药,2007,39(1):16
痛经——清瘀止痛方(蔡小荪方)
【组成】 炒当归10g,大生地10g,川芎6g,赤芍10g,牡丹皮10g,怀牛膝10g,败酱草30g,鸡血藤20g,桂枝3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
【功效主治】 清热化瘀,调经止痛。经行色紫暗,少腹胀痛或刺痛,甚则拒按。或兼有腰酸。平素带下色黄,气秽,少腹隐痛或刺痛或掣痛。本症大都因瘀热内蕴,并有湿热。经行期间,腹痛较甚,多见于盆腔炎等症。苔黄腻,质偏红紫,脉弦略数,或细弦。
【方解】 本方为四物汤加味。白芍易赤芍,配牡丹皮以凉血化瘀;怀牛膝引血下行,引诸药下达病所;败酱草、鸡血藤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止痛;川楝子、延胡索除湿热,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桂枝辛温宣散,通络祛瘀,配合当归、川芎辛香走窜,以制约凉性药物,以杜寒凝瘀滞之弊,而更增清瘀调经止痛之效。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痛经——逐瘀化膜方(蔡小荪方)
【组成】 当归尾10g,川芎6g,土牛膝10g,桂枝3g,赤芍10g,延胡索12g,花蕊石15g,制香附10g,制没药6g,桃仁10g,失笑散12g。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化膜定痛。主要用于膜样痛经。在经行期间,子宫内膜成管形或三角形,在未排出之前小腹剧痛,不亚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膜块排出后痛势即减。舌苔薄微腻、或边偏紫,脉弦或紧、或涩。
【方解】 本方为四物汤加减。用归尾、赤芍以化瘀调经,存川芎以辛散通调;去地黄,增土牛膝以下行逐瘀;花蕊石化瘀下膜;桂枝辛温通散以助行血作用;桃仁活血化瘀;失笑散活血化瘀定痛;制香附为气中血药,理气调经止痛,以助血行;延胡索、制没药化瘀止痛。务使瘀化膜碎,经血畅行,腹痛自然轻减或消失。
【加减】 如兼气虚少力者可加党参、白术;有气滞腹胀者加乌药;胀痛较甚者增乳香;腹冷者可加艾叶;经量尚畅者,当归尾可易全当归,以养血调经;经血极不畅者可增三棱;如下膜仍如块状而不碎者,可增益母草。以上诸药可酌情增减。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崩漏——益母止崩汤(褚玉霞方)
【组成】 益母草30g,贯众炭15g,茜草12g,炒红花10g,生山楂10g,生地榆30g,墨旱莲30g,藕节30g,枳壳10g,三七粉3g。
【功效主治】 对崩漏有瘀血者屡用屡效。
【方解】 方中益母草、茜草、生山楂祛瘀兼能止血;红花炒用,偏于养血止血,兼能祛瘀;贯众炭、生地榆、墨旱莲、藕节、三七粉凉血止血;佐枳壳理气,取气行血行之意,以促使瘀血排出。另据药理研究,益母草、贯众、红花、山楂、枳壳能加强子宫收缩而利于止血;墨旱莲、地榆、茜草、藕节能升高血小板,缩短出凝血时间。诸药配伍,确能使瘀祛血止,祛邪而不伤正。
【验案】 曾治中年张氏妇女,年近七七。患崩漏2年,某医院诊为“子宫内膜增殖症”,多方求治,效果不著。延余诊时,子宫出血40余天,量多色淡红,有血块,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脉芤,血色素降至60g/L,遂拟益气升提、祛瘀止血治法,投益母止崩汤加黄芪、太子参、升麻、炙甘草,3剂而血止,以归脾汤加阿胶善其后,经治2个月病愈。
【方源】 《黄河医话》
崩漏——调肝汤加味(郑惠芳方)
【组成】 炒山药30g,阿胶11g,土炒白芍30g,炒当归9g,巴戟天9g,山茱萸12g,旱莲草30g,女贞子30g,益母草30g,甘草9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遍,混匀早晚分服。一般服药4~6剂,经血即可止,再服药7剂,如此调理1~2个月经周期,巩固其疗效。
【功效主治】 补肝肾,固冲摄血。用于崩漏。
【方解】 郑蕙芳主任医师认为治疗崩漏的关键方法是:固冲摄血要以补肝肾为先。因经本于肾,肝肾同源。若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以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导致肝不藏血,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亢盛,则血热安行;肾阴不足,阴损及阳,又可使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致使脾不统血,以上皆可导致经血不宁,崩漏为患。若崩漏日久,或失治误治,将进一步耗竭阴精,从而危及生命。根据以上认识,郑老师在临床多用调肝汤加味治疗崩漏,方中炒当归、土炒白芍、阿胶、炒山药补肾水抑制君相之火,平沸溢不安之血,后三位药甘平酸寒收敛而味厚,其性属阴,药量宜重;炒当归甘辛温而味薄,其性属于阳,药量宜轻。临床切忌阴阳厚薄不分,反致温燥耗血动血,助其阳热之势。山茱萸、巴戟天既可补肝肾之阴,又可温肾中之阳,以防闭藏失职,固摄无权。
【加减】 青春期患者阴虚明显,加重墨旱莲;阴虚及阳,阴阳双虚,加制附子,鹿角胶。生育期患者,兼见心烦易怒,小腹坠胀,腰痛,血色黯黑有块,加血余炭、三七粉。更年期患者,兼见血色初鲜红或暗红有块,后色淡或暗,量多,质稀有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加党参、五味子、覆盆子。
【验案】 董某,44岁,已婚。1991年1月2日就诊。既往月经正常,本次月经持续月余,至今未净,量多,色初鲜红,质黏,现淡红,质中,伴倦怠乏力,心烦腰酸,嗜睡,多梦,二便调,舌根厚淡黄,脉虚细。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均正常。刮宫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证属脾肾双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治则:补肾健脾,固冲摄血。用基本方加党参、五味子、覆盆子。服药5剂流血停止,伴随症状消失。上方去益母草继续服药,以调理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体会】 郑老师治疗崩漏、治疗组方、定量时的用药五要素不可忽视,小结如下。
1.方中土炒白芍、阿胶、炒山药配炒当归、山茱萸、巴戟天,这种寒温组合,剂量轻重有别的用药法度,体现了药物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味厚而重用,味薄量宜轻,阴阳厚薄互相引用的特点,是用药之真谛。
2.止崩涩漏宜通补兼用。补中有行,守补则壅补、蛮补,壅补则有碍于气畅血行,致离经之血不循常道,肆意妄行。方中益母草活血化瘀,寓通于补中,使补而不滞,实是补中有通,静中投动,动静结合之举。
3.治疗崩漏,应固冲任之本,必要时用收涩之品。经本于肾,受调于肝,统摄于脾,上述方药滋肾水,养肝血,补脾土,使封藏有权,调血有度,冲任自固,崩漏自愈。若崩漏病久不愈,或有滑脱不禁之势,要加用收涩之品。如五味子、覆盆子、莲子、龙骨、牡蛎、乌贼骨等。此类药物能固护正气,摄纳阴血、安五脏,益心神,有涩血养益之功,无留邪伤正之弊。
4.调理月经周期,要益养于肾,对于女性,肾中阴阳和,五脏气盛精充,任通充盛,则经调而子嗣。因此调经要益肾,但药性之寒凉宜酌。对于月经先期崩漏,血止后,应配甘凉补阴之地骨皮等,不宜用牡丹皮之类药物,因其有辛寒攻伐之性,用之有伤阴耗液之弊;对于月经后期崩漏,血止后,应配用甘温补血调经之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淫羊藿、肉桂等,慎用补骨脂、仙茅,因其辛温大热,有燥散伤阴之弊。
5.治崩漏用药必须三兼顾,青春期宜补肾,以益护水火之宅,而安血之室;生育期要调血化瘀柔肝,以宁血之海,更年期要礴脾益中气,以顾护后天,而壮养先天。
【方源】 李凤兰,郑丽霞.郑惠芳主任医师崩漏治疗经验.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5):31
崩漏——加味胶艾汤(张子琳方)
【组成】 当归12g,白芍12g,川芎5g,生地黄15g,阿胶(烊化)9g,焦艾叶6g,仙鹤草15g,炙甘草6g,黄酒少量。
【功效主治】 妇人冲任不足,血海虚寒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经色浅淡,或月经淋漓不断,或妊娠胎动漏血,产后出血或小产下血淋漓不断等症。
【方解】 胶艾汤原系张仲景名方。凡属冲任虚损,阴气不守之下血者,用之皆可。原方阿胶为君,功能补血润燥,止血育神(“津液相合,神乃自生”)。配甘草能增强止血之功。艾叶为臣,其性苦辛而温,入肝、脾、肾经,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之功。今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温肝肾之经,两者合用,阴阳维系,为调经安胎,治崩中漏下之要药。张老加仙鹤草亦为臣药,加强止血作用。归、地、芍、芎即后世之四物汤以补血活血为主,为辅佐之品。加酒少量以宣行药力,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温经升举,固阴和阳,补血止血之功。张老将此方适用范围扩大,常用来治疗子宫肌瘤之出血者,亦每每收效,甚至有血止之后,肌瘤亦治愈的案例。
【加减】 偏血热者,加大生地用量;血虚甚者,加熟地;出血多者,加棕榈炭、鸡冠花,甚者加三七参5g(不超过6g);腰酸困者,加川续断、焦杜仲;食欲不振者,地黄炒炭用,加陈皮、鸡内金;小便频数者,加菟丝子;少腹胀痛者,加香附、乌药少许;汗出过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心慌惊悸者,加茯苓、龙齿;出血过多、气短促者,急煎独参汤灌服。
【验案】 赵某,女,54岁。1975年2月15日初诊。月经未绝,每月按时来潮,月经量多,色暗有黑块,经行10余天始净,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舌质淡少苔,脉象沉弱。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曾服西药治疗无效,建议手术摘除。患者不同意,遂请张老诊治。张老认为此证属气血虚弱,冲任不固。治以加味胶艾汤加茜草6g,棕榈炭6g,鸡冠花21g,炙黄芪21g。守方调治5月余,服药百余剂,不仅出血止,月经正常,而经西医妇科检查肌瘤亦消失。1982年追踪随访未见复发,月事绝。
【方源】 赵尚华,徐秀峰.张子琳验方四则.山西中医,1990,6(6):6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方(何任方)
【组成】 当归9~15g,熟地黄12~15g,白芍9~12g,川芎6~9g,砂仁(杵)3g,益母草12~18g,制香附12g,白术9g。
【用法】 本方通常以汤剂形式煎服,亦可将各药配成丸剂(以益母草膏加上各研细末药粉加水酒适量为蜜丸)。每日早上服9~12g。
【功效主治】 妇女月经不调,或提前或落后,或经行腹痛均可加减用本方。
【方解】 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方。原为程钟龄《医学心悟》之益母胜金丹,用量及个别药味作了加减。程氏谓月经不调“予以益母胜金丹及四物汤加减主之,应手取效”。诚非虚语。
【加减】 以本方为主,视血热者配加牡丹皮,熟地黄改生地黄;血寒者,加肉桂;经行腹痛拒按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经行腹痛喜按者,加党参、白术等。
【验案】 俞某,女,26岁。1986年10月12日初诊。月经或提前10余日,或推后10余日,少有定时,经行轻度腹痛,经色经量均正常,除略感咽喉干燥外,余无所苦,舌苔薄舌质微红,脉微数,宜调达之。处方:当归9g,干地黄12g,砂仁(杵)3g,牡丹皮6g,白芍12g,川芎6g,丹参12g,益母草15g,制香附9g,白术9g。7剂。
二诊(1986年11月20日):上月12日方服7剂后,本次月经与上月周期为29天,已趋正常,腹不痛,经量色泽均正常,舌苔薄,脉长,再予调治,以期巩固。当归9g,干地黄12g,砂仁(杵)3g,白芍12g,川芎6g,丹参12g,益母草12g,制香附9g,白术9g。7剂。
按:本案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前曾服过中药,未能准期而行,用本方7剂后,周期已准,似较他药为有效。
【体会】 本方平稳而有效,一般月经不调皆宜。
【方源】 《何任临床经验辑要》
月经病——养血调经汤(班秀文方)
【组成】 鸡血藤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熟地黃15g,川续断10g,益母草10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补肝肾,养血调经。用于肝肾不足,血虚所致的月经病证。
【方解】 本方由《医学心悟》之益母胜金丹化裁而来。益母胜金丹为肝脾肾并治之方,但偏于补益肝脾。基于肾藏精,经源于肾,肝藏血,精血互化,肝肾同源的理论,并受唐宗海“血证之补法……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思想的启迪,用鸡血藤补血活血,“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活血化瘀之力较为平稳,为虚而瘀者之良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黃补益肝肾,养血调经;川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益母草能化瘀能止血;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补肝肾,益阴血,调月经之功效。
【加减】 因肾虚为主者,上方加杜仲、桑寄生,加强补肾之力;阴虚内热者,上方去川芎之辛温香燥,熟地黃改为生地黃,加地骨皮、知母;阴道出血量多者,上方去川芎之辛香行散,加用仙鹤草、血余炭等收敛止血。
【验案】 张某,女,28岁。1993年8月18日初诊。1年来月经延后10余天左右,甚或3个月一行。经量偏少,色淡无块,5天干净。平素带下一般,偶有腰酸、失眠。纳便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肝肾不足,冲任失养,治拟补肝肾养血调经,方用养血调经汤加味。处方:鸡血藤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6g,熟地15g,川续断10g,茺蔚子10g,夜交藤2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守方加减服用10余剂后,经行规则,随访半年,月事正常。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绝经前后诸症——益肾汤(凌绥百方)
【组成】 沙参、熟地黃、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茺蔚子各20g,五味子、女贞子、桑椹子各15g,柏子仁、夜交藤各12g,当归10g。
【用法】 每日1剂,每剂加水800ml,大火煮沸,慢火煎煮15分钟,煎2次,1日3次,空腹温服。
【功效主治】 益肾补阴,养血安神,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症见月经异常(经期量不规则),精神倦怠,头晕耳鸣,健忘失眠,情志不舒,烦躁易怒,心悸多梦,面部水肿,手足心热,汗多口干,尿频,便溏等。
【方解】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种症候群,病理变化主要是肾气渐衰,天癸枯竭,冲任衰退,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亏损,阳不潜藏,经脉失于濡养温煦,导致心肝功能紊乱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水火之宅”,真阴真阳之所在,肾虚则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心肝诸脏,肾属足少阴,心属手少阴,心肾关系密切、特别在肾阴虚的影响下,则髓海不足,元神之府失常,神明易失守,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肝藏血,月经紊乱,失血过多,形成肝血虚,血虚肝无所养,而肾阴虚导致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因此,肾虚是本病之主因。方中沙参甘寒,益肾养肝,补五脏之阴;熟地黃味甘微温,滋肾补血,益健填精;山药甘温益肾补中;枸杞子甘温填精补髓;当归甘温,补血扶虚益损,配合茺蔚子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为滋肾强壮药;柏子仁、夜交藤,一心一肝,养心安神;桑椹子味甘能除虚烦渴。
【加减】 ①肾虚型:症见头晕眼花,耳鸣腰痛,手脚心热,口干盗汗,带多质清,舌红苔少,脉数无力。偏肾阴虚,本方去当归、五味,加麦冬、知母各15g,龟甲20g;偏肾阳虚,本方去茺蔚子、柏子仁,加枣皮、附子各10g,肉桂5g;②心肾不交型:症见头晕耳鸣,心悸多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腰酸腿软,以本方加远志、朱砂各10g;③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胀痛,面红耳鸣,精神抑郁,烦躁多怒,手足心热,腰背酸痛,肢体麻木,夜不安眠,月经先至,量少色红,舌红苔光,脉弦数。基本方减菟丝子、五味子、当归,加石决明、墨旱莲、夏枯草、珍珠母各15g。
【方源】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绝经前后诸症——更年宁汤(于己百方)
【组成】 黄芩10g,生地黃15g,苦参15g,百合15g,炙甘草10g,炒麦芽15g,大枣6枚,麦冬15g,黄连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薇15g,炒酸枣仁30g。
【用法】 水煎,2次分服。
【功效主治】 补肾养阴,清心宁神,交通心肾,平肝潜阳。用于绝经前后诸症。
【方解】 本方实为黄芩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及增液汤四方的合方。黄芩汤出自《千金要方》第三卷,妇人产后中风门曰:“治妇人在褥得风……头不痛但烦热,与三物黄芩汤”。尤在泾注云:“此产后血虚,风入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均为仲景《金匮要略》所载处方,前者具滋肾益心、清热安神之功,是百合病正治之法;后者益气血,补心肝,交阴阳,安魂魄(李彦师语),治妇人心肝阴血不足,心肾阴阳失济所致之脏躁证。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于氏以上述四方为主,取养阴补血滋肾、清心安神定志、交通阴阳水火的综合作用,因此可治更年期综合征。考虑到本病临床以潮热、烘热及失眠、心烦、躁扰为主症,并且长期存在,难以速愈,又加用牡丹皮、栀子、白薇凉血、清热、除烦;炒酸枣仁、黄连益心肝,安心神,清虚热。另外,因炒麦芽既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又有顾护胃气的功效,故以炒麦芽易甘麦大枣汤之小麦。如此配伍组方,可谓方证合拍,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所以用之临床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加减】 ①潮热、烘热较重,加青蒿15g,龟甲12g,养阴、清热、潜阳;②汗出较多,加生龙牡各30g,浮小麦15g,桑叶30g,敛汗止汗;③失眠较重或顽固性失眠,加茯神15g,菖蒲15g,安神定志、化痰解郁,或僵蚕12g,天竺黄10g,姜黄12g,祛风清热化痰,疏肝解郁安神;④头晕头胀,加菊花12g,蔓荆子12g,平肝、活血、止痛;⑤腰酸腿痛,加川续断30g,桑寄生20g,狗脊30g,牛膝15g,白芷12g,壮腰、健肾、止痛;⑥足胫水肿,加茯苓20g,泽泻20g,利尿消肿;⑦月经量多,加小蓟20g,侧柏炭30g,阿胶(烊化)10g,海螵蛸15g,凉血涩血、固冲止血。
【验案】 苟某,女,50岁。1998年2月16日初诊。主诉月经稀少半年,失眠心悸、烘热汗出3个月。患者半年来月经月半至二三月一行,每次经来2~3天即净,量少,近3个月来因忧思过度,整夜不眠,头脑不得清净,白天则心悸,头胀,急躁,易怒,烘热汗出,腰酸腿痛。于氏诊之: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考虑病为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肾虚肝郁,心肾不交。治拟养阴补肾,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方用更年宁汤加减。处方:黄芩10g,生地黃15g,苦参15g,百合15g,炙甘草10g,炒麦芽15g,大枣6枚,麦冬15g,黄连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薇15g,炒酸枣仁30g,菖蒲15g,生龙牡各30g,菊花12g。水煎,2次分服。服约7剂,失眠大减,每晚能睡4~5小时,烘热次数减少,汗出减轻,仍感腰酸腿痛。去菊花,加桑寄生20g,川续断30g,牛膝15g,再服10剂。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退,偶有烘热,为巩固疗效,又以原方去生龙牡、菊花,加杜仲10g,改汤为丸,服用1料。1年后随访,服丸药3个月,未再发生烘热,病告痊愈。
【体会】 更年期综合征证属“绝经前后诸症”;肾气虚衰为其主要病理,心、肝、肾失调是其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虚衰,心肾不交,水不涵木导致精血不足,心神失养,心火独盛,肝阳偏亢则是其发病机制。因此于氏临床即以补肾养阴、清心宁神、交通心肾、平肝潜阳为治则,组成临床习用的验方“更年宁汤”治疗本病,使阴虚得养,肾气得充,心肾、水火既济,心火得清,肝阳得平,心神、肝气复常,所以临床能取得良好效果。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绝经前后诸症——更年益肾养肝汤(陈益昀方)
【组成】 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熟地黄15g,墨旱莲15g,太子参20g,淫羊藿15g,知母12g,五味子10g,白菊花15g,生龙骨20g,煅牡蛎20g,山药15g。
【用法】 日服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补肾健脾养肝,宁心安神。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年龄多为45~55岁妇女,绝经前后,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慌胸闷,失眠,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腰腿酸痛,血压波动等。
【方解】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枸杞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降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熟地黃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抗脂类氧化,延缓衰老;淫羊藿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性腺细胞对性激素的反应;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山药均有明显的促性腺机能,有激素样作用,能增强小鼠垂体前叶、卵巢、子宫的作用,提高卵巢对性腺激素的反应性和卵巢中激素受体的含量。女贞子提高性欲,改善阴道干涩环境。
【加减】 肾阳虚者,去熟地黄、知母,加菟丝子20g,仙茅10g;卵巢早衰或黄体不足,加肉桂5g,制附子(先煎)10g;头痛眩晕较重者,去淫羊藿、熟地黄,加天麻10g,石决明30g,钩藤15g;心慌失眠较重者,去熟地黄、知母,加炒酸枣仁30g,夜交藤20g,远志10g;汗出过多者,去知母,加浮小麦30g;面浮肢肿者,去知母、熟地黄加茯苓皮20g;腰腿酸疼者,去知母加川续断15g;精神抑郁或易怒较重者,去知母、熟地黄加郁金15g,佛手10g;心烦易哭者,去知母、淫羊藿、墨旱莲,加甘草10g,浮小麦30g,百合15g;食欲欠佳者,去熟地黄、知母、女贞子、何首乌,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5g,广砂仁6g。
【验案】 女,49岁。2005年2月24日初诊。患者绝经1年,因烘热汗出,心慌失眠而来院就医。患者自诉,14岁初潮,经量中等,色红,血块(-),痛经(-)。婚育史:23岁结婚,孕2产1。刻诊:烘热汗出,尤以上半身较重,心慌失眠,烦躁易怒,腰腿酸痛,食欲不振,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细数。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属肾精亏虚,天癸不能滋养心肝所致。治宜滋肾健脾,宁心安神。方用自拟更年益肾养肝汤加减:炒酸枣仁30g,合欢皮15g,浮小麦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川续断15g,淫羊藿15g,郁金12g,莲子心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牡丹皮10g。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二诊(3月10日):患者自诉,服药14剂,烘热汗出明显好转,夜寐安和,食欲较好,但感头痛眩晕较重,故仍以上方去炒酸枣仁、莲子心、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加石决明30g,天麻10g。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三诊(4月30日):患者自诉,服药14剂,其头痛眩晕明显好转,有时感轻微烘热汗出,但仍感情绪不稳。故仍以前方加减以巩固疗效。药用:何首乌15g,女贞子15g,浮小麦20g,百合10g,菟丝子15g,淫羊藿12g,天麻10g,郁金10g,甘草6g。取药14剂,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个月后复查,其烘热汗出等症均消失,夜寐安和,食欲增加,二便调顺。3个月后未复发。
【方源】 贾淑霞,张军旗,陈颖等.陈益昀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4(10):114
绝经前后诸症——滋肾平肝煎(李辅仁方)
【组成】 当归15g,川芎10g,生地黃15g,白芍15g,炒远志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菖蒲10g,香附10g,珍珠母(先煎)30g,茯苓20g,夜交藤15g。
【功效主治】 滋肾养心,平肝健脾。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也可运用于眩晕、耳鸣、失眠或妇女性功能减退等症。
【加减】 肾虚甚者加仙茅、淫羊藿;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水肿者加猪苓、泽泻;虚汗出者加浮小麦;手颤者加钩藤、生龙齿;头晕心烦甚者加白蒺藜、白薇:耳鸣者加磁石、龙胆草;心阴虚者加天冬、麦冬、沙参、石斛;体胖痰湿者加温胆汤。
【验案】 杨某,女,47岁。1987年9月16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月经前后不定期,下肢水肿,腰酸腿沉,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脉象细弦小滑,舌质红苔薄根略薄腻。证属肝肾阴虚,肝热痰湿,治以滋肾平肝煎合温胆汤,加猪苓30g,泽泻20g。5剂水煎服。服药后自感全身轻松,水肿消退,心烦头晕略有改善。仍失眠汗出腰酸,原方加浮小麦30g,桑寄生15g,服5剂后诸症痊愈。随访1年,身体健康。
【体会】 滋肾平肝煎是李先生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验方,屡治显效。其主要是此方调理心、肝、脾、肾,四经同治。“冲任不能独行经”,虽然冲、任二脉不与脏腑直接相连,但是与肝、脾、肾三脏所属之经脉相连,因此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是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体现。滋肾平肝煎妙在滋肾养阴、平肝健脾、宁心安神,使冲任督带调,诸病自愈。
【方源】 刘毅.李辅仁先生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验.中国农村医学,1996,24(1):48
绝经前后诸症——庞氏更年安汤(庞清治方)
【组成】 黄柏12g,知母10g,杭菊花12g,蝉蜕8g,石菖蒲12g,酸枣仁12g,郁金12g,车前草30g,云茯苓30g,焦山楂15g,枳壳10g,小麦30g,大枣5枚,甘草6g。
【用法】 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清热祛湿,解郁安神,兼以补脾。
【方解】 本方用黄柏、知母、菊花清相火,除肝火,兼可滋阴,以除其火,含知柏地黄丸之义;车前草、云茯苓等,利湿健脾,并给邪以出路,配石菖蒲豁痰化湿除其湿痰;郁金、枳壳解双郁,调气机针对其郁;因本病精神症状表现突出,症似脏躁,故以《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缓急安神,配石菖蒲调心气,蝉蜕息风镇痉,酸枣仁、茯苓安心神以治之。庞老云:甘麦大枣汤虽简单平淡,但对脏躁确有显著的疗效,不可不知。另从全方用药来看,方中云茯苓等、大枣、甘草、焦山楂、枳壳均为健脾调脾之品,此处用之有“天癸既绝,治在太阴”之义。庞老补虚,不主要在于补肾,而应优先考虑补脾,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补后天以充养先天,纠正脏腑、阴阳、气血之失调,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的目的。此外,“虚劳虚烦不得眠”也是本病常见之症,本方中用酸枣仁、知母、茯苓、甘草,未用川芎但用郁金,实含《金匮要略》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之义。总之,全方针对“火、湿、郁”,清热祛湿、解郁安神治标为主,又兼顾治本,而治本侧重补脾。所用之药,看似简单平淡,无奇、贵之品,但切中病机,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加减】 肝火甚,口苦躁怒,酌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等,但此大苦大寒之品,得效则止;湿浊明显酌加玉米须、泽泻、猪苓、佩兰等,重者可去知母并酌加薏苡米、山药、白术等健脾之品;气血郁滞酌加柴胡、青皮、薄荷、合欢皮、丹参、川芎等;更年期心脏病酌加丹参、五加皮、五味子、麦冬等;血压高酌加钩藤、夏枯草等并增利尿之品;便秘加草决明;失眠重酌加合欢皮、柏子仁、夜交藤、珍珠母等;月经紊乱过多,则先按崩漏辨治,然后再治本病。
【方源】 张大伟,庞玉琴.庞清治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3):6
绝经前后诸症——滋肾清心汤(夏桂成方)
【组成】 钩藤(后下)15g,干地黄、怀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紫贝齿(先煎)、合欢皮、茯神、浮小麦各10g,莲子心5g。
【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清肝宁神。
【方解】 方中干地黄、怀山药、山茱萸滋养肾阴为君药;钩藤、牡丹皮、紫贝齿能清肝火,茯神、莲子心能清心火,共为臣药;佐以合欢皮养心安神,浮小麦养阴清热,定惊除烦,固表止汗。全方共奏滋阴降火,清肝宁神之功。
【加减】 若心火旺者加黄连;肝火旺者加栀子、苦丁茶;气郁者加服越鞠丸;脾胃不和者加服香砂六君丸;水肿便溏者加入淫羊藿、黄芪、防已等;兼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兼痰浊者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验案】 郑某,女,54岁,已婚。于1995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绝经伴精神抑郁8年。患者8年前因“双侧卵巢囊肿”行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绝经,伴有精神抑郁,悲伤欲死,阵发性烘热出汗,手足麻木,皮肤蚁行感,纳谷尚可,夜寐欠佳,乱梦纷纭,二便尚调,舌质潮红,舌苔黄腻,脉弦而细。综合脉症,乃肾阴不足,不能涵养心肝,心肝气火偏旺,心血心神不能安宁,夹有痰热为患。治拟滋肾清心,兼化痰热,方取滋肾清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钩藤(后下)15g,牡丹皮、紫贝齿(先煎)、怀山药、牡蛎(先煎)、茯苓、制半夏、炒枳实、广郁金(矾拌)各10g,陈皮6g,莲子心、黄连各5g,黛灯心30寸。药服7剂,诸证大减,再以效方略施出入巩固治疗半月,临床诸症均得控制。
【体会】 更年期综合征,在前人的著作中无专篇记载,散见于月经不调、眩晕、心悸、失眠等有关病证中。夏桂成主任医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肾气衰退,肾阴亏虚乃发病之本;心肝火旺,神魂失守乃发病之标。肾及心肝之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滋肾清心,安定神魂,燮理阴阳为原则,同时强调重视心理疏导及情志调摄等综合疗法的重要作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方源】 汤月萍.夏桂成辨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7,19(2):6
绝经前后诸症——疏肝开郁方(蔡小荪方)
【组成】 炒当归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2g,柴胡5g,白芍10g,广郁金10g,淮小麦30g,青陈皮各5g,川楝子10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缓急开郁。主治更年期综合征,或经前乳房作胀或胀痛,或乳头触痛,或烦躁欠安,易怒易郁,有时乳胀结块,经来即胀痛渐消,结块变软。舌苔薄、质边红,脉弦。
【方解】 本方由逍遥散与甘麦大枣汤化裁而成。方中当归养血调经;白术健脾以抑肝;茯苓和中,补脾宁心;柴胡平肝解郁,佐白芍以柔肝敛阴;广郁金利气解郁;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胀;陈皮、青皮疏肝止痛,破气散结,消乳肿,陈皮理气治痰;淮小麦补心、除热、止烦;配生甘草以甘能缓急,并和缓泻火。
【加减】 如兼头痛或胀者加生石决明、白蒺藜;有低热者加栀子、牡丹皮;乳胀痛结块明显者加蒲公英、夏枯草、穿山甲片,橘叶核选用;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玄明粉;兼痰滞者加制胆南星、白芥子,海藻、枳壳等择用。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绝经前后诸症——坎离既济方(蔡小荪方)
【组成】 生地黃12g,川黄连2g,柏子仁9g,朱茯苓12g,淡远志4.5g,石菖蒲4.5g,龙齿12g,天冬9g,麦冬9g,淮小麦30g,五味子3g。
【功效主治】 滋水益肾,清心降火。症见更年期心烦意乱,时悲时怒,悲则欲哭,怒则欲狂,夜不安寐,梦多纷纭,烘热潮汗,心悸眩晕等。
【方解】 《医宗必读》李中梓谓:“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方用生地黃、天冬、麦冬养阴益精以滋肾水;《黄帝内经》谓“心病宜食麦”《千金方》谓“小麦养心气”;五味子能上敛心气,下滋肾水;远志能通肾水,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茯苓能交心气,下及于肾,养心宁神,用朱砂拌炒,以镇摄离火,下交坎水;石菖蒲舒心气而畅心神,祛痰开窍;龙齿镇惊安神,固精养心;川黄连清心泻火,配龙齿、朱砂则能使离火下降于坎水,坎离既济,神志安宁。
【加减】 ①失寐梦多,加朱灯心3束,合欢皮9g,琥珀末(吞服)2g;②潮热盗汗,加酸枣仁9g,地骨皮9g,炙鳖甲9g;③健忘心悸,加制胆南星4.5g,丹参9g,孔圣枕中丹(吞服)9g;④眩晕耳鸣,加枸杞子9g,桑椹子9g,泽泻9g;⑤痰热神昏胸闷,加淡竹茹9g,莲子心3g,礞石滚痰丸(吞服)9g;⑥狂躁不安,加川大黄9g,磁石(先煎)15g,西珀末(吞服)1.5g,白金丸(吞服)9g。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
滑胎——调补冲任方(纪翱臣方)
【组成】 白术9g,黄芩9g,桑寄生9g,川续断9g,党参30g,茯苓15g,莲子15g,砂仁3g,甘草9g。
【用法】 水煎服。自怀孕之月份起,每月服5剂,1日1剂,连服3剂后,则隔日服1剂,服至妊娠7个月。
【功效主治】 调补冲任,安定胎元。主治滑胎。
【方解】 方中参、术、苓、草补气益脾胃;桑寄生、川续断补益肝肾;莲子开胃进食;砂仁理气安胎;白术燥湿;黄芩清热,湿热一去,其胎自安。诸药合用,以收调补冲任,安定胎元之功。冲脉隶属于阳明,调阳明即可固冲脉;任脉隶属于少阴,“乙癸同源”,所以补肝肾就是固任脉。
【加减】 临床上,血虚胎漏下血者,加阿胶(烊化,分2次服)30g,地榆炭30g,以清热养血止血;气虚小腹重坠者,加黄芪30g,升麻9g,柴胡9g,以益气升提;血虚腹痛者,加炒当归6g,黄芪30g,白芍15~30g,以补气生血,和营止痛;肾阳虚腰冷痛者,加巴戟天9g,鹿角胶(烊化,分2次服)9g,以温补肾阳;肾阴虚腰酸痛者,加枸杞子30g,熟地黃15g,以滋补肾阴;白带过多者,加芡实15g,海螵蛸15g,以健脾祛湿,涩精止带;恶阻者,加陈皮9g,竹茹9g,以理气止呕。
【体会】 据34例观察,足月正常分娩者29例,无效者2例,中断治疗者3例。治愈率为85.29%。
【方源】 《黄河医话》
滑胎——保胎饮(魏仲逵方)
【组成】 党参15g,炒白术25g,茯苓10g,艾叶3g,川续断12g,菟丝子30g,炒杜仲15g,紫苏9g,桑寄生12g,阿胶15g,白芍10g,砂仁9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在受孕后每日或隔日服药1剂,至妊娠已逾滑胎日期,改为每周1剂。
【功效主治】 主治滑胎。
【方解】 该方中党参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善于补脾养胃;白术为补脾燥湿以助运化之良药;茯苓渗湿下行,协同白术以健脾;菟丝子甘辛微温,为平补肝脾肾之佳品,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为治滑胎之要药;协同杜仲、桑寄生、川续断补益肝肾,养血益精,肝肾足则胎元日固,无滑胎之患;阿胶甘平质黏,为血肉有情之品,能益血安胎;在大队滋补药中加入辛温芳香之砂仁、紫苏,除理气安胎之功效外,可防滋补壅滞之弊;白芍苦酸微寒,有补血敛阴、缓急止痛之功。合方共奏滋肾补脾、固摄胎元之效。脾肾气足,冲任得固,可无堕胎之虞。
【加减】 如舌红苔黄,口苦烦渴,溲赤便干,减艾叶加苦参12g、生地黃15g;如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少腹下坠,去紫苏、砂仁,加黄芪、升庥;阴道流血较多者合胶艾四物汤去川芎、当归。
【体会】 滑胎成因主要是肾气亏损、冲任不固;其次是气血虚弱、不能固摄胎元;血热扰动冲任,迫血妄行,胎元受损者亦间而有之。对滑胎的治疗,必须以滋肾补肾为主,辅以健脾而调理气血,并适当辨别孕妇体质的虚实寒热,参照用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余家传秘方保胎饮,屡用屡验。
【方源】 魏仲逵. 保胎饮治疗滑胎56例.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6):256
不孕——暖宫促孕汤(谢海洲方)
【组成】 艾叶15g,香附10g,吴茱萸10g,当归10g,赤芍15g,黄芪15g,狗脊15g,熟地15g,续断15g,乌药10g,肉桂5g,桑寄生15g,小茴香5g。
【功效主治】 温肾暖宫,益养精血。肾阳虚衰,冲任不足,胞宫寒冷所致久不受孕,月经量少,血色暗淡,经期后延或闭经,小腹冷痛,性欲淡漠,腰酸腿软,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方解】 因有温肾暖宫以利受孕之效故名。妇女不孕,病因多种,本方宗《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不能系胞,故令无子”。鉴于妇人不孕系在肾及冲任,重在经血,当以温肾暖宫,益精养血为治。本方乃艾附暖宫丸、四物汤加味化裁,务求气血调合,阴阳平衡,以期孕育。
【验案】 杨某,女,28岁。婚后6年未孕,经期后延,量少色淡,少腹冷痛,手足不温,经行前后腰腿酸痛,精神萎靡,舌质淡苔水滑,脉沉细而迟。证属肾阳虚衰,宫冷不孕,拟益肾暖宫,温经散寒法。予暖宫促孕汤,予服30剂,每日1剂。另加七制香附丸30袋,每次1/3袋,2次/日,益母草膏30瓶,每日早晚各服1食匙,至月经正常,脉由虚弦转至小弦至弦,舌由淡转红润,面色红润有神。6个月后怀孕。
【体会】 清《女科经纶·嗣育》:“妇人所以无子,由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投以暖宫促孕汤,以温肾暖宫,虑其经寒则凝,可加用七制香附丸、益母草膏,以理气活血,化瘀生新,使胞宫暖而肾气固,冲任调而经脉通,故能得效有孕。
【方源】 《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习惯性流产——安胎防漏汤(班秀文方)
【组成】 菟丝子20g,覆盆子10g,川杜仲10g,杭白芍6g,熟地黄15g,党参15g,炒白术10g,棉花根10g,炙甘草6g。
【用法】 未孕之前,预先水煎服此方3~6个月;已孕之后,可用此方随证加减。
【功效主治】 温养气血,补肾固胎。主治习惯性流产。
【方解】 菟丝子辛甘平,覆盆子甘酸微温,二子同用,有补肾生精、强腰固胎之功;杜仲甘温,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为肝肾之要药,能补肾安胎;白芍、熟地黃俱是补血养肝之品,肝阴血足,则能促进胎元的发生;党参、白术、棉花根甘温微苦,能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既有利于气血的化生,更能升健安胎;甘草甘平,不仅能调和诸药,而且能益气和中,缓急止痛。全方有温养气血,补肾益精,固胎防漏之功。
【加减】 如腰脊连及少腹、小腹胀坠疼痛,加桑寄生12g、川续断10g、砂仁壳3g、紫苏梗5g;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脉细数者,加荷叶蒂12g、苎麻根15g、黄芩10g、阿胶10g;如出血多色红,宜减去当归之辛温,再加鸡血藤20g、墨旱莲20g、大叶紫珠10g;出血日久,淋漓暗淡,腹部不痛者,加桑螵蛸10g,鹿角霜20g,花生衣30g,党参加至30g。只要符合补养气血,固肾壮腰之要旨,自能足月产矣。
【验案】 刘某,女,36岁。以往曾孕5次,均流产。此次孕第6次,尿妊娠试验阳性,脉见微滑、两尺沉弱,舌淡苔白。自述腰酸腿软,无阴道出血。因怕再度流产,精神极度紧张。据辨证确定为肾气虚损,遂投以上方。连服至孕3个月,后足月顺产一女婴,婴儿无畸形,惟头发稀少,色黄。对于习惯性流产患者经保胎治疗后,多见婴儿发少,色黄。《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谓:“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之精华在于发,故肾虚而发不荣。上例经随访,3年后发已变多变黑,与正常儿童无异,智力发育良好。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产后发热——银柴胡煎(姚树锦方)
【组成】 银柴胡6g,全当归9g,阿胶6g,丹参9g,生山药12g,白蔻仁3g,赤芍6g,芥穗炭12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 养血清热,少使益气散风。用于产后发热。
【方解】 本方为治疗产后发热之总剂,方内当归、阿胶养血补血以滋阴补虚;丹参、赤芍活血祛瘀,使瘀去而新生,且四味同用补而不滞,攻而不峻,共成血生阴复之功。合银柴胡清热凉血以退虚热,山药调肺益气以扶正,蔻仁开胃消食以和中,芥穗炭理血除风以散外,甘草养阴泻火以和诸药。全方寓有攻补兼施、补散相合之意。
【加减】 若骨蒸盗汗者,加地骨皮9g,炙鳖甲6g;若口渴者,加麦冬9g;若心烦失眠者,加远志9g,炒酸枣仁12g,若恶露未尽者,去阿胶,加桃仁9g,红花3g;若伤食者,加鸡内金6g。去阿胶者恐其黏滞而致瘀阻,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
【验案】 王某,女,33岁。1964年7月14日初诊。人工流产术后1个多月,现仍血下不止,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慌、心跳,头昏耳鸣,气短懒言,食少倦怠,潮热自汗,腰腿酸痛之症。望其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合参此系产后气血双虚,气虚不能摄血归经所致。急宜大补元气,使血有所主而崩漏自止。拟方: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9g,炙黄芪12g,龙眼肉12g,阿胶9g,远志9g,山药30g,生龙骨18g,海螵蛸12g,芥穗炭5g,杜仲炭12g。服上药5剂后漏血已止,其他均见好转,现仍自觉骨蒸发热,头昏失眠,心烦不安,脉沉弦,舌苔正常。《黄帝内经》云:“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今虽气复血止,然因失血过多,营阴虚损未复。再拟方:当归9g,酒芍9g,阿胶6g,生山药15g,炙甘草9g,小麦60g,大枣4枚,远志9g,炒酸枣仁12g,银柴胡9g,地骨皮9g,芥穗炭5g。服上药5剂后,诸症若失,嘱再服归脾丸,以资调理。
气乃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今产后气血双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虚而营阴内损,故崩漏与发热同时并见。然初诊以气虚血崩为急,故先补气摄血以涩其流。次诊虽气复血止,但阴虚内热未除,故再滋阴养血以荣其内。此所谓“病有出入,药亦有变化焉”。
【体会】 妇女分娩后周身发热,谓“产后发热”,但身微热而不甚,又无其他症状者,乃体虚所致,缓缓调养,其热自退,不属病态。惟身热持续不解,且有他症出现者,当急治之,勿贻病机。引起本病之因颇多,或由阴血骤虚,阳无所依而外浮;或由百节空虚,腠理不实而风寒外乘;或由于瘀血内滞而荣卫不利。或由食滞内伤而气机被阻。然总不越气血耗伤,阴阳乘乱所致,尤以阴虚内热为主。其症多见身热自汗,心烦不安,头昏气短,食欲不振等,此治宜养血清热,少使益气、散风之味,拟银柴胡煎
【方源】 《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产后血晕——远志汤(姚树锦方)
【组成】 当归9g,酒杭芍9g,远志9g,何首乌12g,龟甲12g,生龙骨12g,艾叶炭12g,芥穗炭5g,姜竹茹5g,童便1盅(冲服)15ml。
【功效主治】 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用于产后血晕。
【方解】 本方对产后阴虚阳浮而昏冒眩晕者用之良效。方中当归、芍药养血荣肝以奉心,合远志以宁神;何首乌滋补肾阴;尤其龟甲、艾叶炭二味,龟甲补任镇冲以滋阴潜阳,艾叶炭辛温助阳以补益中气,二物相须有阴生阳长之意;生龙骨能收敛浮越之神,且固血脱;芥穗炭能散血中之风;竹茹和胃调中。相合为用,共使阴阳平复,心神得养而诸证悉平。
【加减】 若气虚欲脱者,加党参12g,炙甘草6g;若恶露未尽、瘀血上迫者,加丹参9g,泽兰叶9g,桃仁6g,去龙骨、艾叶炭;若心跳汗出者,加小麦60g,五味子6g;若痰多呕逆者,加茯苓9g,生姜4片。
【验案】 施某,女,28岁。1963年6月3日初诊。自1962年9月作剖腹双胎产后,因失血过多,遂致昏迷不醒人事,急由驻地医院抢救始苏。然从此则经常头痛头昏,眩晕不欲行走,稍劳尤甚,腰胁疼痛,困倦无力,食少呃逆,大便坚涩,二阴疼痛,白带多。曾经他院治疗未愈而远来求诊。左手脉沉细,右手脉沉涩。望之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淡无华。此乃产亡血复汗,汗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令产后津血大伤,血虚不能上荣,津虚不能下润,诸症皆起,治宜养血益气,润燥生津。拟方:当归15g,肉苁蓉30g,郁李仁12g,柏子仁12g。火麻仁12g,何首乌30g,阿胶9g,柴胡9g,赤芍6g,丹参12g,党参9g,炙甘草9g,姜竹茹12g,芥穗炭12g。服上药5剂后诸症均好转,眩晕减轻,大便已通,食欲增加,腰胁痛止。现仍心慌心跳,失眠多梦,心烦喜悲欲哭,此乃血虚脏躁,神无所附之象。当再遵前意而增入养心润燥安神之品,拟方:当归身15g,酒白芍12g,茯神9g,远志9g,炒酸枣仁12g,炙甘草12g,小麦60g,大枣4枚,何首乌15g,柏子仁12g,菟丝子12g,甘枸杞子12g,天麻6g,芥穗炭12g。连服上药10余剂,诸症悉瘳,后随访年余未再复发。
精血同类,血伤太过则亡津,此案属津血俱虚,精血虚不能上荣脑窍,涵养心神;津液虚不能洒陈六腑,濡润肠道,故昏冒便难同时并见,治法亦在前方基础上稍事增减。加肉苁蓉骤补精血,柏子仁宁心养神,重用何首乌以填补肾阴,且三物均能润肠,合郁李仁、火麻仁润燥生津以通大便,加阿胶助当归以滋养阴血,增党参、炙甘草补中益气,使气血相恋,少使柴胡以疏肝郁,合赤芍、丹参以活血祛瘀,姜竹茹以和胃降逆,芥穗炭以理血散风。
【体会】 妇女产后突然发生头昏眼花,晕眩不能坐起,恶心欲呕,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谓之“产后血晕”。本病多由产时失血太多,阴血暴亡,虚阳上冒,心神失养所致,亦有因停瘀上攻,气机逆乱而生者,然终以血脱虚证多见。兹根据临床经验拟定远志汤,其意在滋阴潜阳,宁心安神。
【方源】 《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产后缺乳——催乳汤(姚树锦方)
【组成】 生黄芪9g,鹿角霜9g,当归12g,川芎6g,麦冬9g,通草5g,丝瓜络12g,白芷5g,青皮3g。
【用法】 猪蹄汤煎服。
【功效主治】 养血益气,解郁疏络。用于产后缺乳。
【方解】 妇人之乳汁,全赖气血所生化,经络以输布,今方用黄芪、鹿角霜益气补虚以助阳;归、芎、麦冬养血、滋液以益阴;合猪蹄汤以滋补精血以充生化之源;更用青皮理气解郁;白芷芳香开窍,通草、丝瓜络通乳。使气血充盛,经络舒畅而乳汁自通。
【验案】 刘某,女,20岁。1964年8月4日初诊。新产月余,乳汁不足,疲倦无力,询之其他尚好,并无郁怒。望之身体瘦小,面色无华,脉沉涩。此乃身体素虚,又值产后气血大伤,乳汁如何而生,且初生乳络未通,乳汁何以输布,故而乳汁缺少。治宜养血益气、通络,俾化源充、络道畅,而其乳自下。拟方:当归9g,川芎5g,生黄芪9g,鹿角霜9g,白芷6g,奶桃15g,通草3g,丝瓜络12g,王不留行3g,山甲珠3g,猪蹄汤煎服,服药9剂后乳房即鼓起,乳汁渐多,又1剂则频下如注。
【体会】 妇女产后乳汁全无,或虽有而太少,谓之“产后缺乳”。本病多由身体素虚,营养不良,产后则气血大伤而化源不充,或情志抑郁,瘀血内阻,气血郁滞而经络不通,故治此法宜养血益气,解郁疏络为要。
【方源】 《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妇人癥积——养血化瘀消癥汤(班秀文方)
【组成】 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白术10g,土茯苓20g,泽泻10g,丹参25g,莪术10g,香附10g,皂角刺15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养血化瘀,健脾利湿消癥。因湿瘀所致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慢性炎性包块等。
【方解】 本方由《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味而成。方中既有当归、川芎、赤芍辛苦温通,直入下焦胞脉血分,消散瘀积,又有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绝湿源。方中以土茯苓易茯苓可增加解毒利湿之功,全方化瘀药与利湿药相配合,有化瘀利湿,调理气血的作用。重用丹参配当归养血化瘀,补而不滞,且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活血而无耗血之虑。欲行其血,先调其气,故佐以芳香入血之香附行血中之气,散血中之郁,气行则血行。胞脉闭阻,久病入络,故选用皂角刺开关利窍,涤垢行瘀。莪术化瘀消癥,借皂角刺锋锐走窜之性引诸药直达病所。炙甘草补脾调和诸药。全方辛苦温通攻邪不伤正,共奏养血化瘀消癥之功。寒湿凝滞者加附子、桂枝是增加其温散通行之力,其中附子走而不守,不仅能温肾壮阳通脉,且与血药同用,则温化寒凝、通行血脉之力益彰。
【加减】 久病体弱,面白神疲,四肢乏力者,上方去泽泻加黄芪20g以益气化瘀;肝郁气滞者,上方加柴胡6g、夏枯草15g以理气疏肝,通络散结;寒湿凝滞者,上方加制附子10g(先煎1小时)、桂枝6g;湿热下注,带下阴痒者,上方去川芎加马鞭草15g或合二妙散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验案】 张某,女,28岁,1993年6月3日初诊。月经量少已2个月,半月前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发现左侧卵巢囊肿,约3.8cm×4cm。诊时患者诉左侧少腹小腹隐痛,放射腰背部,白带较多,色白黄相兼,偶有阴痒,舌淡红、边有瘀点、苔微黄腻,脉细弦。证属湿瘀阻滞下焦,气血运行不佳,蕴久成癥。治宜养血化瘀消癥,方用养血化瘀消癥汤加减。处方: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丹参25g,土茯苓30g,白术10g,泽泻10g,莪术10g,香附10g,郁金10g,玫瑰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
二诊(1993年6月11日):药已,左少腹疼痛减轻,带下减少,余症好转。效不更方,守原方故选夏枯草、猫爪草、泽兰、刘寄奴、海藻等药加减治疗,共治疗3个月,左侧卵巢囊肿消失。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妇人癥积——妇人癥积方(廖志峰方)
【组成】 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桃仁10g,白芍15g,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30g,川牛膝15g,香附15g,甘草6g。
【用法】 于月经来潮前1周服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连服15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 妇人癥积。
【方解】 本方为桂枝茯苓丸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中桂枝、牡丹皮、桃仁、白芍活血化瘀;重用薏苡仁伍茯苓以利湿消癥,伍败酱草清热活血;少量附子配桂枝温经助阳,布化水湿,且辛热可散郁滞之气,有利于散瘀消癥,又可反佐寒药免伤中阳;香附行滞开郁,理气止痛;川牛膝引血下行,配炮穿山甲、王不留行破瘀止痛,配三棱、莪术、皂角刺祛瘀消癥,配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壮腰益肾以培元固本;蒲公英、苍术、黄柏助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以散结。诸药配合,清消兼施,寒热并行,则湿瘀胶着之邪自除,寒热错杂之势和调。故而临床证实,应用此方治疗妇人癥积收到很好疗效。
【加减】 若腹部拒按,痛势较剧者,上方加山甲珠、王不留行;腹部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皂角刺;腰酸困痛者,加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带下量多或色黄腥臭者,加苍术、黄柏、蒲公英。
【验案】 魏某,女,30岁。患者因陈旧性宫外孕曾在西医院2次手术治疗,但近1周又出现阴道流黑血,小腹隐痛不适,伴腰部酸困。妇科B超提示:陈旧性宫外孕。患者不堪忍受再次手术之苦,故求中医药治疗。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沉弦。证属湿瘀互结,交阻成癥。治宜化瘀消癥,通阳散结,清利湿热。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桃仁10g,白芍15g,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30g,川牛膝15g,香附15g,皂角刺10g,蒲公英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患者连服5剂,阴道先流出紫黑色血块数枚,继之黑血逐渐减少,小腹隐痛亦明显好转。守方继服5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复查B超提示:子宫、附件回声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 本病由湿瘀胶着,寒热错杂,治宜清消兼施,寒热并行。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老师选用桂枝茯苓丸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
【方源】 王兰英.廖志峰治疗妇人癥积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2):71
带下——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于己百方)
【组成】 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2g,芍药20g,当归12g,茯苓12g,苍术15g,炙草10g,薏苡仁20g,败酱草20g,橘核10g,白芷12g。
【用法】 水煎服,1日2次。
【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用于肝郁脾湿化热所致之带下病,辨证要点是带下量多、多白或黄,伴少腹或小腹疼痛,胁肋胀满,口干口苦,舌淡苔腻,脉弦滑。
【方解】 丹栀逍遥散出自《内科撮要》,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诸症。于氏认为,方中柴胡、芍药、当归养血以补肝体,疏肝以助肝用;茯苓、白术(苍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胜湿,一则实土以抑木,二则使营血生化有源,三则助脾运,化水湿;牡丹皮、栀子凉血清热,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清热利湿之功,临床可广泛应用于肝郁脾虚湿胜化热之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征、带下病、产后发热、恶露不绝、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诚可谓妇女调经止带、解郁止痛之良方。上方即以丹栀逍遥散为主,合入仲景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薏苡仁、败酱草化湿清热解毒,加橘核、白芷行气解郁散结、活血化瘀止痛,方证合拍,所以用于肝郁脾湿化热所致之带下病有良好的效果。
【加减】 ①带下较多,色黄,臭秽难闻,加椿根皮15g,萆薢15g,赤茯苓15g,清热、解毒、利混。带下清稀,淋漓不断,加山药15g,芡实20g,白果10g健脾补肾、固涩止带。带中夹血,加小蓟20g,侧柏炭30g,地榆炭30g凉血止血;②少腹痛甚,合入金铃子散(川楝子12g,延胡索12g)疏肝清热、行气止痛;③腰酸困痛,加川续断30g,狗脊30g,桑寄生20g壮腰、健肾、止痛。腰酸困痛、倦怠乏力,伴有肾阴虚者合入知柏地黄丸(汤)(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黃15g,山药15g,牡丹皮10g,茯苓20g)滋阴清热,兼见肾阳虚者合入化裁济生肾气汤(附子10g,肉桂10g,熟地黃15g,山药15g,茯苓30g,泽泻30g,牛膝15g)温阳散寒;④伴阴部瘙痒,加黄柏10g,苦参30g,蛇床子20g清热、除湿、止痒;⑤兼大便干结,加枳实10g,槟榔10g导滞、行气、通便;⑥伴月经不调,错前推后或先后不定期,经量少,有血块,加香附10g,益母草15g,川芎12g,白芷12g,牛膝15g行气、活血、散瘀。月经提前、量多,加牡丹皮12g,牛膝15g凉血化瘀、活血清热;⑦炎症性病症,加赤芍2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清热、解毒、消炎;⑧肿瘤性病症,加黄药子20g,石见穿20g,白花蛇舌草30g化瘀、散结、消癥。
【验案】 吕某,女,28岁。1998年7月6日就诊。患者小腹痛,带下量多伴腰痛2年,症情时好时坏,在其他医院检查诊为慢性盆腔炎,曾服消炎药治疗而未见效果,遂来于氏处诊治。刻诊:小腹胀痛,腰酸困痛,时轻时重,带下量多,色白稍黄,月经经常退后,量中,色暗,有块,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不爽,舌淡暗苔薄白稍腻,脉弦滑。此为肝郁脾虚,气弱湿盛,水湿浊液下流所致之带下证。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利湿清热,止带固带,方用丹栀逍遥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2g,芍药20g,当归12g,茯苓12g,苍术15g,炙甘草10g,薏苡仁20g,败酱草20g,橘核10g,白芷12g,川续断30g,狗脊30g,桑寄生20g,牛膝15g,吴茱萸6g,枳实10g。水煎服,1日2次。
二诊(7月10日):服药4剂,带下色变白,量减少,腹痛、腰痛减轻,大便变软。诸症好转,时近经期,仍守前方,加香附10g,益母草15g,再服4剂。
三诊(7月20日):服药3剂,月经来潮。量中等,色暗,无血块,腹痛、腰痛较服药前为轻,末次月经7月18日。
四诊:又以原方治疗半月,带下明显减少,腹痛、腰痛缓解,纳食增加,二便自调,疾病基本缓解。为巩固疗效,又改汤为丸,服用1料。半年后随访,带下病未再复发,月经也已复常。
【体会】 基于带下病常因肝郁脾虚湿盛发病,而湿邪为病多属湿热,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张山雷曰:“湿热……最多,……其所下者,必秽浊腥臭,甚者其皮肤湿痒,淫溢欲腐”,因此于氏即立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法。病久及肾,若病程较长或兼见肾虚证候,又当补肾固带。
【方源】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带下——解毒止痒汤(班秀文方)
【组成】 土茯苓30g,槟榔10g,苦参15g,忍冬藤15g,车前草15g,地肤子12g,甘草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主治肝经湿热型阴痒和湿热型带下病(如真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症见阴部瘙痒,甚则痒痛,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黏腻,如豆腐渣状,或呈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心烦少寐,口苦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方解】 本方为祖传验方。方中以甘淡平之土茯苓解毒除湿为主药;配辛苦温之槟榔燥湿杀虫为辅;佐以甘寒之车前草利湿清热解毒;苦参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忍冬藤性味甘寒,清热解毒,与土茯苓相须为用,则利湿解毒之功倍增。据现代药理研究,槟榔、苦参、车前草、地肤子都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参的醇浸膏在体外有抗滴虫作用,故本方能治疗真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所致上症者。
【加减】 如体质瘦弱,纳食不馨者,减去苦寒之苦参、地肤子,防其犯胃,加炒山药15g,炒薏苡仁15g,以健脾化湿;如阴道灼热,痒痛交加者,加黄柏6g,凌霄花9g,火炭母9g,以加强清热化瘀之力。配用蛇床子、火炭母、夜交藤、苍耳子等药坐盆熏洗,内外并治,则其收效尤捷。
【验案】 袁某,女,32岁,已婚。1982年9月10日初诊。月经尚可,带下量多,白黄相兼,质稠臭秽,外阴经常瘙痒难忍,夜间尤剧,脉濡数,舌苔薄黄,舌尖红。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证属湿热郁滞下焦,化浊生虫。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佐以养血柔肝。方用解毒止痒汤加黄柏6g,苍术6g,当归12g,白芍12g。水煎内服,每日1剂。并以蛇床子30g,火炭母60g,枯矾15g,煎水熏洗患处。守方出入,共用药20剂,痒止带消,阴道分泌物镜检结果:真菌(-)。
【体会】 治疗期间,禁食肥甘厚腻或辛温香燥之品,并适当节制房事。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盆腔积液——温阳利水汤(王云铭方)
【组成】 牵牛子9g,槟榔12g,白术9g,木瓜9g,木香9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车前子12g,桂枝9g,大腹皮9g。
【功效主治】 温阳扶脾,利湿逐水。用于盆腔积液。
【方解】 王老师认为,盆腔积液的形成主要与脾、肾二脏功能的失常相互关联。王老师总结该病的发病原因为“肾阳不足而导致了火不生土,脾阳不振从而导致了肾虚水泛”。王老师依据茯苓导水汤化裁组成温阳利水汤。茯苓导水汤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是治疗水臌的良方。王老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依据茯苓导水汤化裁,方中以峻下逐水的牵牛子为君药,以白术、木瓜、木香三药合用,增强健脾行气之力,以奏温阳行水之功;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槟榔协助牵牛子行气而利水,使邪有出路;方中温经解表药桂枝辛温透达,善能温运阳气、通达三焦,化痰饮、行水气,为治痰饮、水气之要药,与白术、木香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验案】 某女,27岁。2005年9月12日初诊。主诉:流产后未再怀孕。末次月经7月27日,停经48天,月经量少,经色正、有血块,经期小腹痛,平常白带量多,腰痛,经前乳房胀痛。妊娠试验:阴性;彩超报告: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内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双侧附件未见异常;盆腔内可见液性暗区深约107mm积液。脉细数,舌苔薄黄。辨证为肾虚血瘀,脾湿停水。治法:益肾养血活血,利湿逐水。处方:①牵牛子(研碎)9g,木香9g,槟榔12g,大腹皮12g,木瓜9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20g,白术9g,车前子12g,桂枝9g。5剂;②当归12g,川芎9g,赤芍9g,熟地黄15g,桃仁15g,红花9g,延胡索12g,三棱9g,莪术9g,炮姜3g。2剂;③桂附地黄丸9g×20丸;导赤片50片;沉香化滞丸120g。服用方法:先服①方之汤药5剂,每日1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服完5剂汤药后,服桂附地黄丸20丸,每次1丸,日2次,每次配服导赤片5片,中午服沉香化滞丸6g;后再服5天沉香化滞丸,早、晚各服1次,每次6g。待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服②方之汤药2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二诊(2005年9月28日):末次月经9月19日。本次月经56天来潮,持续5天,量中等,有块但不多,小腹痛,腰痛,经前白带不多,乳房胀痛。盆腔积液复查,彩超报告提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内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双侧附件未见异常,盆腔内未见液性暗区。盆腔积液消失。随后,王老师予以益肾活血、调补冲任法,调理1个月后,李某怀孕,并足月顺产一女婴。
本患者是因流产刮宫后身体虚弱、湿浊之邪内侵而产生盆腔积液。临床表现在湿邪困脾,带脉失约,致使白带量多;肾阳不足,则腰酸腰痛;肾气不足,则月经量少并延后。在治疗上采取了祛邪与扶正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与验方单方相结合的思路。在逐水药的应用上,不只是在5剂中药中使用,在用桂附地黄丸扶正的时候,还配伍以导赤片利尿导水,并穿插使用沉香化滞丸化滞导水,致使湿浊之邪从二便排除。本患者是以不孕前来就诊的,从而可以看出,女性不孕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则证候表现各异,同一证候又可表现在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
【体会】 盆腔积液属于中医学腹痛、带下、癥瘕等范畴,临床常以超声影像学诊断提示,由盆腔多种疾患所引起,以炎性渗出液最为多见,其次是以卵泡或黄体破裂出血所致。本病的发生系女性的生理特性所致。女性在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之时,湿浊之邪内侵,湿浊内蕴,在肾脾两虚的情况下,湿浊成饮,而发为本病。临床表现常见下腹疼痛、肛门坠胀、腰痛腰酸、带下量多、或突发性下腹剧痛渐转为坠胀作痛、活动时加剧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压痛、质硬、活动受限等阳性体征。
王老师依据茯苓导水汤化裁组成温阳利水汤,临床治疗观察盆腔积液171例,经彩超复查盆腔积液消失者163例,治愈率95.32%。
王老师在临床中常告诫我们,攻伐峻下之剂不可多用或常用,中病即止。正虚之体,有时虽用逐水重剂,因肾脾两脏更虚,而湿浊之邪终不能下,反而耗气伤阳;或虽能攻逐实邪,却造成正随邪脱的危险。为此,王老师在临床中常用3~5剂,随后改用较为和缓的中成药,如桂附地黄丸、健脾丸、消淋丸、导赤片、沉香化滞丸等。
【方源】 王海华,李贞莹.王云铭治疗盆腔积液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128
妇科炎症——清宫解毒饮(班秀文方)
【组成】 土茯苓3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薏苡仁20g,丹参15g,车前草10g,益母草10g,甘草6g。
【用法】 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主治子宫颈炎、阴道炎。证属湿热蕴结下焦,损伤冲、任脉和胞宫,以湿、瘀、热为患而导致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秽浊,阴道灼痛或辣痛者。
【方解】 子宫颈炎有急、慢性之分。从临床症状看,急性时宫颈红肿,有大量脓样分泌物,色白或黄,质稠黏而秽臭,腰及小腹胀疼,个别患者伴有发热、口渴,脉弦数,舌苔黄腻、舌边光红;慢性时则宫颈糜烂,带下量多、少腹胀疼,腰酸膝软,甚或性交时阴道辣痛或出血。证属湿热带下或湿瘀带范畴。治之宜用清热利湿,解毒除秽,活血化瘀之法。本方重用甘淡平之土茯苓为主药,以利湿除秽,解毒杀虫;忍冬藤、车前草、薏苡仁之甘寒既能辅助土茯苓利湿解毒,又有清热之功,而且甘能入营养脾,虽清利而不伤正;鸡血藤之辛温,能补血行血,是以补血为主之品;益母草之辛苦微寒,能活血祛瘀,利尿解毒;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有补有行,与鸡血藤、益母草同用,则补血化瘀之功益彰;甘草之甘,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解毒。全方以甘、辛、苦为主,寒温并用,甘则能补,辛则能开,苦则能燥,寒则能清,温则能行。故本方有热则能清,有湿则能利,有毒则能散能解,有瘀则能化能消。
【加减】 如带下量多,色黄而质稠秽如脓者,加马鞭草15g,鱼腥草10g,黄柏10g;发热口渴者,加野菊花15g,连翘10g;阴道肿胀辣痛者,加紫花地丁15g,败酱草20g;带下夹血丝者,加海螵蛸10g,茜草10g,大蓟10g;阴道瘙痒者,加白鲜皮12g,苍耳子10g,苦参10g;带下量多而无臭秽,阴痒者,加蛇床子、槟榔各10g;带下色白,质稀如水者,减去忍冬藤、车前草,加补骨脂10g,桑螵蛸10g,白术10g,扁豆花6g;每于性交则阴道胀疼出血者,加赤芍12g,地骨皮10g,牡丹皮10g,水半夏6g;腰脊酸痛,小腹坠胀而痛者,加桑寄生15g,川杜仲10g,川续断10g,骨碎补10g。
【验案】 秦某,女,43岁。1991年2月11日诊。带下3月余,带色黄绿如脓,其气臭秽难闻,阴痒肿痛。拒绝妇科检查要求服药治疗。诊时舌红苔黄,脉滑数,且伴口苦咽干,溲赤,小腹胀痛。予清热利湿解毒法。处方:土茯苓30g,忍冬藤2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白鲜皮12g,苦参10g,薏苡仁20g,车前草10g,鱼腥草10g,牛膝10g,益母草10g。用本方连续服用24剂,诸症悉失,惟自觉阴痒未除,遂拟一熏洗方,1周后亦愈。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阴吹——加味芍药甘草汤(班秀文方)
【组成】 白芍50g,熟地黄15g,当归身10g,炙甘草20g,牛膝6g,大枣15g。
【用法】 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主治阴吹(肝肾阴虚型)。
【方解】 肝藏血而为风木之脏,其脉循少腹而络阴器,赖肾水以涵养。妇人经、孕、产、乳以血为用,肝血易亏,肝阳易亢。若肾阴亏虚,肝血不足,肝失所养,化燥生风,风动于阴中,则簌簌有声。治宜甘润养血,柔肝息风。本方由《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方中重用芍药、甘草酸甘养阴,润燥柔肝缓急;佐以熟地黄、当归、大枣滋阴补血,俾阴血充盈,阴器得濡,肝风自息;牛膝益肝肾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之功。
【加减】 兼阴部瘙痒不适者,加龙胆草6g清泻肝火;夜难入寐者加麦冬10g、夜交藤20g清心安神。
【验案】 韦某,女,36岁。1979年10月初诊。自述前阴簌簌有声如矢气状已1周,曾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前阴仍出声如矢气状,每日6次或7次,伴夜寐欠佳,大便干结,舌尖红、苔少簿黄,脉弦细数。证属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肝风内煽,涉及前阴,且后阴谷道不利,谷气升降失常。治宜滋养肝肾,柔肝息风。用加味芍药甘草汤3剂水煎服后症状消失。
【方源】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妇科病——妇科基本方(王渭川方)
【组成】 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湿重易潞党参为泡参,阴虚甚易潞党参为沙参;血热妄行则鸡血藤酌减或慎用,气虚甚则生黄芪可用至60g。
【功效主治】 妇科病。
【加减】 随证加减用药(括号内为酌情选用药)。
1.活血(多用于月经后期、经闭等证) 当归14g,红泽兰12g,生蒲黄14g(益母草、川芎、桃仁、红花、土鳖虫、水蛭)。如血虚有热川芎酌减,重症始加水蛭6g。
2.止血(多用于月经先期、崩漏等证) 仙鹤草30g,地榆炭10g,蒲黄炭10g(槐花炭、茜根炭、鹿角胶、阿胶)。如出血量多势猛,仙鹤草可用至60g;血虚甚则加鹿角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3.镇痛1(多用于身痛、关节痛) 蜈蚣2条,土鳖虫10g,全蝎10g,乌梢蛇10g(地龙、水蛭)。此类虫药活血通络,祛风镇痛之效尤甚。
4.镇痛2(多用于腹痛) 炒川楝10g,炒五灵脂10g,延胡索10g,(小茵、九香虫、乌药、艾叶、槟榔)九香虫、乌药用于中焦气痛。槟榔有行气导滞而不耗气之功。
5.止带 蒲公英24g,鸡血藤24g,琥珀末6g(鱼腥草、大青叶、桔梗、椿根皮)。蒲公英、鸡血藤、琥珀末(包煎)合用清下焦蕴结之湿热效著。如炎症重酌加鱼腥草、大青叶,非炎症性则加桔梗(似有排出黏液作用)、椿根皮。
6.平肝 刺蒺藜18g,钩藤30g(栀子、青箱子、夏枯草)。
7.疏肝 柴胡10g,炒川楝10g,枳壳10g。
8.补肾阴 女贞子24g,墨旱莲24g,覆盆子24g(枸杞子、桑椹子)。覆盆子似有增加雌激素的作用。
9.补肾阳 桑寄生30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淫羊藿、韭菜子、杭巴戟天、黄狗鞭)。王老把桑寄生列入补肾阳药中。
10.心悸 炒北五味子10g,山茱萸10g,龙眼肉24g。上述药可营养心肌、调节心衰。心动过速可再加苦参24g。
11.腰痛 续断30g,杜仲10g,桑寄生30g。王老常用羌活3g配上述药用。
12.黑瘅 补骨脂12g,炒蒲黄10g,土鳖虫10g(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菟丝子、炒北五味子、山茱萸、水蛭)。黑瘅其特征为黑色素沉着,主要为肾虚。而黑瘅又分消瘦(加女贞子、墨旱莲、炒北五味、山茱萸)、肥胖(加桑寄生、菟丝子)。
13.不孕 炒川楝10g,山甲珠10g。二药似有调达输卵管气机使之通畅的作用,对不孕症王老必用之。
14.敛汗 金樱子30g。
15.水肿 糯米草60g,海金砂10g,夜明砂10g。糯米草益气健脾消肿。海金砂利水消肿。
16.退虚热 地骨皮12g,知母12g。
17.健脾开胃 鸡内金10g,山楂10g,砂仁6g。
18.便秘 生牛蒡24g。生牛蒡轻蠕腑气、润滑大肠。
【体会】 人不论男女皆以气血为本,妇人虽有冲任之特异,但冲任也赖气血以养,气血壮则冲任固,气血调则营卫和,气血虚弱则百病丛生,慢性久病多呈气虚血瘀。治应以补气为主佐以补血活血,因气为血帅,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气不虚才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足。
几个特定处方介绍如下。
1.胎动不安 潞党参30g,焦白术12g,茯神12g,桑寄生30g,菟丝子15g,杜仲10g,续断10g。随证加减黄芩、砂仁、仙鹤草等。
2.阴痒(外洗方) 蛇床子30g,黄柏12g,枳壳10g,紫草30g,苦参30g,明矾10g,椒目20粒。
3.男子不育 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桑寄生30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杭巴戟天12g,韭菜子12g,黄狗鞭24g,枸杞子24g。
4.红斑狼疮(外加八味草药同煎)
(1)盘状型: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补骨脂12g,炒蒲黄10g,土鳖虫10g,紫草60g,地肤子24g,白鲜皮24g。
(2)系统型: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补骨脂12g,炒蒲黄10g,土鳖虫10g,紫草60g,炒北五味子10g,山茱萸10g,蜈蚣2条。
5.黑瘅 消瘦型: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女贞子24g,墨旱莲24g,炒北五味子10g,山茱萸10g,炒蒲黄10g,土鳖虫10g,补骨脂12g。
肥胖型:潞党参30g,鸡血藤18g,生黄芪30g,桑寄生30g,菟丝子12g,炒蒲黄10g,土鳖虫10g,补骨脂12g。
6.八味草药(用于抗癌和治疗红斑狼疮) 白花蛇舌草、蛇头一棵草各60g,瞿麦根、无花果、隔山撬、苦荞头、石见穿、石大年各30g。
【方源】 许海平.老中医王渭川教授妇科用药经验.新中医,1983(3):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