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实录】安心: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大漠胡杨968 2016-03-11





育儿就是育己  



今天很开心有这么多人,同时也很感动这么多身为父母的我们愿意带着对孩子的爱,带着对自己的爱不断在学习和成长自己,来到这个大课室。15万人的大课室进行今天的主题,今天的主题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即“如何听孩子才肯讲,如何讲孩子才肯听。”


我想今天的分享是以两个身份进行,一个身份就是一名资深的妈妈。为什么说资深的妈妈,因为我已经当了15年的妈妈,我有一个15岁的女儿。但是可以跟大家说的是,15年了,至今我仍然在摸爬滚打当中,因为生命不息,问题就不断,所以孩子一路成长,我也一路她给我的种种难题当中,她成长她的身体,我在成长我的心理。


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我作为一名亲子沟通讲师的身份,什么是亲子沟通讲师身份,我是一名PET的讲师,大家会在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我会几次提到PET,对于知道了PET的朋友们可能不陌生;但对于没听过的朋友,有些人也可能会问什么是PET。其实它们是字母缩写,即“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作为PET讲师的身份,就不算资深了,我只有7年讲课经验。


我在想15年当妈妈的经验,让我更了解我们身为父母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充满了各种酸甜苦辣的,有时候感觉到幸福,有时候也会感觉到苦恼,7年讲课经验让我跟学员的互动不断让我领悟到一点,“就是育儿就是育己。”我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听到了这句话。


  确实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很多父母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自己,通过孩子我们又一次从心里边找回了自己,所以说孩子是天使,他们在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当然,这里头有很大的内容可以讲,今天我们重点不在讲这里,但是我们重点会放在如何跟孩子来做有效沟通的方面。


  不管我是从妈妈的身份还是讲师的身份,今天我都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学习到的,或者我生活当中感悟到的跟沟通有关的体会。大家放心,今天不会有高大上的理论,相反,有可能我们讲的是很生活化,很琐碎的家常里短的事情。我们不用高大上,但是接近生活,而且是有温度的。


关于今天的主题:《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事实上这个主题是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我们的语言,关于语言使用的部分,在我们中国很多部经典当中都提到其实人的一个修行学习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语、义、身。语:就是语言,如何使用我们的语言。这里头是大有学问在的。有效的使用语言能够达到的什么样的效果和无效的使用语言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主题一:什么是说和听的恰当时机  



今天我们的主题就会围绕这几点来进行,大家应该都收到我们的提纲,在我们进入之前,先从第一点开始:“什么是说和听的恰当时机。”


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听。这个该做到有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知道说和听的恰当时机。如果不知道这个恰当时机就像我们广东人话说的“鸡同鸭讲”。你们在不同的频道,你们在各自世界说着不同的事情,这就完全不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来沟通。往往需要听的时候我们却不在听的状态,我们在不断地说;往往到了该说的时候,我们又不得其门,说的又是无效的语言。所以,到底什么是恰当说和听的时机呢?


比方说,以往可能我们孩子处在问题当中的时候,或者我们孩子这时候有一些情绪,遇到一些困扰,很多时候我们妈妈就各种说教,给孩子讲道理,或者去安慰孩子,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那个空间是听我们说的,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听。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一提,PET这门课程的创建者,托马斯.戈登博士,他是最早为父母们设计亲子课程的心理学家。他这样的一套课程完全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而且他的这套亲子课程的创建曾经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从这里头就可见到这门沟通课程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


为什么在这里提到托马斯.戈登博士呢?当年托马斯.戈登正是发现了父母们其实并不知道说和听的恰当时机,受这个点的启发,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为天下父母们来设计这样一套课程,如果父母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该听,亲子问题就会百出。就在这个点上,戈登博士就创建了这样一门亲子沟通的学说,就是从这个点出发:什么时候我们该听,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是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时候。


今天我们简单说一下托马斯戈登博士当年的总结,简单来说,我们什么时候该听呢?


就是当我们孩子被卡住;当我们孩子情绪满满的时候;或者孩子有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往往不需要父母们去说教、安慰、去建议等等的,这时候往往需要的是父母们进行倾听的时候。



那到底什么时候是父母们可以说的恰当时机呢?

其一:就是当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处在任何的情绪当中,也没有什么困扰,双方都没有什么问题被卡住的时候。


其二:身为父母的我们本身有被卡住,或者有一些情绪、感受在身体,又或者说父母们遇到困扰了,孩子有一些行为对我们带来干扰了。

以上两点都是父母可以说的恰当时机。


说完了听和说的恰当时机,现在就把更多时间放在分享上到底我应该如何听才是恰当的时机:我应该如何听,我的孩子才不会像过往一样一句话不说,或者扭头就走;应该如何听,孩子才会愿意跟我作出一个互动和沟通?  




主题二: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我们要知道,一段顺畅的沟通必须是我们大家处在同一个频道,也就是你站在二楼说话,你孩子在六楼听,这样就不在一个频道。往往沟通无效,因为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我们要听孩子,意味着我们要进入孩子所在的频道,我们先是要同频,同频才能沟通。


  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怎么样如何做到通频,我们就回到生活中现实、琐碎的案例来说。所谓的同频不是妈妈,这个作业好难。你说:这有什么难,这道题对妈妈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或者孩子说:妈妈这个作业好难。你说:宝贝,你晚上想吃什么?这两种回应方式完全没有跟孩子处在同频,孩子说孩子想说的,你说着你想说的。同频道才会有一个共鸣的基础,同频道才会让孩子感觉被回应。而被回应对孩子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知道大家都听到上次武志红老师的课,他特别强调回应,他也说过一句话,对于孩子来说:“无回应就是绝境。”


  这个时候,孩子说:“妈妈,作业太难了。”如何做到同频?简单来说你要用的是说感受,不管是听和说,大家要记住两个词:一个词叫做事实,一个叫做感受。比方说孩子说“今天的数学作业好难啊。”如果你是同频或是回应的,你不会说“这太简单了,不难。”你会跟孩子表达“宝贝,今天这个数学作业对你来说有些难。”这就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事实(数学作业),孩子的感受是有些难。这就是事实加感受,这就是最好,最当下,最跟孩子同频的回应。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呢?大家不妨去想像一下,我相信今天听课的大部分可能都是妈妈,可能都是有一些在上班的妈妈,你不妨需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跟家人去感叹一下,上班真的是好烦,我都不想上班了。如果这个时候家人说“你这个工作已经相当轻松了”或者“不上班怎么可以,不上班你要干吗?”如果家人这样的回应,你肯定会觉得相当无趣,根本不想聊下去了,简直是不同世界的人了。如果你的家人听完你这样的一个感叹,如果这样回应你:“是啊,天天这么早出晚归的上班,都感觉挺烦的。”你会突然你很被理解,他好象很懂你,你就很愿意跟他继续说下去了。这就是同频和非同频的差别。

   

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一旦遇到孩子表达,他什么地方被卡住,出现难题时,父母就很容易出主意“孩子你可以这样做,妈妈教给你。”或者给孩子讲很多道理。


我想跟各位父母们分享我做讲师或者15年妈妈的经验,那个经验就是,孩子的智力、能力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呢?孩子有时会被情绪所卡住,也就是说,孩子的这个障碍不会是跟智力、或跟能力有关,往往他有些情绪在那里,一旦他被情绪卡住,有时候就会呈现出来他好象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一件事情,但情绪一旦开始流动,这个本有的智慧就会出现了。这个在我跟我女儿的互动,或者我同学那里分享的案例,我一再见证到这一点,一旦孩子的情绪开始流动,他(她)解决问题、处理困难的能力就开始呈现了。


我现在成都,我记得去年在成都有一个课上,有一个妈妈跟我分享,她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刚开始妈妈也是用的以往的方式,企图跟孩子教育、说教,孩子还是不想去幼儿园。后来妈妈想起来那样是无效的沟通,她想起我们课上说的倾听,于是她就倾听、呼应孩子,用的就是事实加感受的方式。出乎意料的是孩子愿意跟她开始对话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幼儿园呢?原来有一次在幼儿园,老师可能跟孩子开玩笑说:“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玩具送给我啊?”。对于孩子来说,送给别人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那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就在这一个点上卡住了,他就不想去幼儿园。其实妈妈也只是倾听,没有出任何主意。这个孩子马上说:“我知道了,我可以把家里另外一个东西送给老师。”这样孩子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像这样的案例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太多太多了,这里头大家可能觉得是什么东西这么神奇,用事实加感受的方式让孩子有这样一个改变呢?因为这里头关于感受的表达非常非常的重要,感受是什么呢?感受是新的语言,感受不是从大脑出发,是从心而来的语言,我们的孩子是非常靠近心的,孩子不单是靠近大人的心,也靠近自己的心。如果你要跟孩子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你就要用他所用的语言,那就是感受。所以如果在沟通过程中,你跟孩子分享的是感受,你不但可以有效倾听,也可以创造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什么如何来倾听孩子,我们会不断强调的是事实加感受,特别是感受这一块。


  比方说,我在前年北京讲了一个课程,有一个妈妈对于倾听孩子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她有三个孩子,当天学完第一天回到家的时候,刚好家里发生一幕,就是她的大女儿在去洗澡的时候,二儿子就进来了,儿子进来以后就开始玩,并用水泼姐姐,姐姐就非常生气,她就说:“妈妈你看,弟弟用水泼我了。”以往这个情形也发生过,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就是泼就泼了吧,你反正也要洗澡了。孩子就非常生气,有时就说不想洗澡了。所以这次她张口正要说的时候,就想起来白天所学到的倾听,于是她就这么回应女儿:“弟弟用水泼你你很不开心。”她女儿说,是啊,他下午还做了什么和什么。就把弟弟下午做的两件事情说出来了。这个妈妈同样还是回应:“是,弟弟下午还对你做了这个这个和那个,同样让你很不开心。”当妈妈倾听到这里的时候,她其实只是用了几句话,一个很神奇的转折就是,她的女儿说:“妈妈我们洗澡吧。”这位妈妈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很激动,原来我这么做就可以了,过往的方式经常闹得鸡飞狗跳的,她生气我也生气,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各位,就是这么简单,倾听就是你跟孩子同频,然后你去回应孩子,回应的内容就是事实加感受。你不妨去试验一下。当你回到家,孩子跟你倾诉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放下自己的评价,自己的世界,去倾听孩子,他在表达什么样的感受。


  当家里老人对你唠叨的时候,你也可以放下你对他们这样的印象,而是听听妈妈到底想跟你传递的那份内在的感受是什么;当你的先生再一次跟你聊到他的某一个苦恼的时候,先听一听他到底在哪卡住了,做一个简单的回应,这些都可以开启对方愿意跟你沟通的一扇门。


我们曾经有一个妈妈回去之后,她第一个倾听对象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的先生,而她的先生被她倾听完了之后,她先生说:“看来你今天学得很有效,什么时候我也去学学看看。”所以倾听可以用在所有家人的身上。


那个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要走出你以为自己认为的那个认知的世界,走入对方的世界。每一个人,是孩子或是成人,当他在非常激动的时候,当他有所困扰的时候,他所希望他的世界可以被看见,可以被走入,这几乎是所有人很深的渴望,通过我们走入他人的世界,我们跟他人有更深的一份联结。

  


主题三:到底如何说,孩子又才会听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分享的第三个题目:到底如何说,孩子又才会听?


因为在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是希望孩子听到我说什么,但是好象很难,孩子很难会听到我所说的话。就像今天在这个群里头,在我们开始之前,我看到有一些妈妈说:哎呀,我又发脾气了。以往我们那个不叫说,不叫表达,叫做“发脾气”,所以一旦你是发脾气,你的孩子就很难听到。以往我们可能要不就不说,一说就变成发脾气,或者我们有一些人因为发完脾气以后,发现无效,或者伤害到孩子或者对方,我们就产生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觉得还是不要说的好。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有不接纳的时候,或许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不好的感受升起的时候,我们同时有一个声音说:还是不要说,说了会破坏关系,说了会伤害对方。


其实这个是来自于我们过往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来使用沟通的方式,如何说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可是往往不说反而会给关系带来一些困扰,我们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有一些负向的感受,有一些情绪,你今天不说,明天又有一些事情不说,后来再有一些事情不说,慢慢你跟对方的距离越来越远,你们的关系不是越来越亲密,而是越来越疏离。


  所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恰当来说,而不是大家所说的“发脾气”,发脾气确实是无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大家回到我们“听”的时候,“听”要用事实加感受,“说”其实也是事实、感受,再加一个影响。在这里我跟大家举一个很生动的一个例子,也是来自于我们的学员,学员有一个宝宝大概两岁,这个宝宝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就把筷子扔地上,扔地上之后,爸爸当时就说:坏宝宝。当时孩子听完爸爸这句话之后就一动不动,也没有任何改变。妈妈刚好上过课,知道这种情况如何做一个有效的表达。因为孩子把筷子扔在地上这个行为是妈妈不能接受的。妈妈是这样跟孩子讲的:“宝宝,筷子在地上,妈妈踩到可能和摔跤喔。”非常简单对不对?筷子在地上这是事实,妈妈当时说出的是影响(妈妈踩到可能会摔跤。)当时这位2岁的孩子就想了想说“姥姥是不是也会摔跤?”妈妈说是啊。宝宝就把筷子拣了起来。这个就是有效表达,你不是站在那指责对方,而是当下内外一致的表达出来。


  在这里我讲到内外一致,通常我们的表达都不是内外一致的,所以那样的方式是无效的,举个例子,比方说你下班了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你孩子一次两次三次的过来找你,这个时候你就说:“你太烦了,你能不能走开。”这个方式不但内外一致,而且也是一个无效的沟通方式。如果我们说内外一致,我们就会回到自己身上来,当孩子一次两次来找你,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内外一致就是你要跟你自己有一个联结,这个时候不是说孩子烦和不烦,而是你发生了什么。有可能这个时候你是有一些疲惫的,这个时候你说“:宝宝,妈妈这时候有点累,我想休息一会,你过来找妈妈玩的时候,妈妈就不能休息,我就会好烦。”这个就是一个有效的表达。很有趣的是,孩子往往就是这样一个表达,你们在家里可以观察你们的孩子。


  我记得我的妹妹跟我说过一件事情,就是她的孩子,3岁多一点,她孩子2岁多一点的时候,有一天早上起床,她忙着做家务,去阳台晾衣服什么的,她的孩子就一直在她屁股后面跟着她说:我要吃什么我要吃什么。结果那天我妹妹一下子情绪有点高涨,她就说:“都跟你说了,等下再说了。”就吼了孩子一声,结果我妹妹的孩子从阳台走回屋里,把脸埋在沙发上。埋了一会就抬起头跟我妹妹说:“妈妈你大声说话,我很害怕。”所以大家听到这样一个表达有没有?就是行为加感受,事实加感受。这样子的表达就是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能懂的方式。


  我记得我有一个学员跟我讲他的孩子真的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就是爷爷在客厅抽烟,妈妈心里面就百感交集,孩子在这里,爷爷在这抽烟,想说又不敢说。结果他的孩子就跟爷爷说:“爷爷你在这里抽烟,我闻到烟味的时候我喉咙就会不舒服。”爷爷就说:“好,那我上阳台去抽。”这就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当他人出现一些行为是你所不能接纳的,你不用指责的方式,也不用评判的方式,你可以如实地表述对这个行为,以及这个行为带给你的影响和感受。这个就是孩子能够收到的语言,我们也有大量的这样的案例可以证明。


  我们说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在跟孩子表达一些事情的时候,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建议跟孩子说的。


  第一,有损孩子自尊的话,比如我们的家长一生气可能跟孩子讲:你真是太差劲了,或者什么都干不了等等。


  第二,如果你的话说出去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这部分也是不建议跟孩子说的。


  第三,就是说了会让孩子觉得没有面子的话。


  其实如何说,如何来听,说起来好象很高深、复杂,但是大家今天听我分享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如何用事实加感受做表达。


  我要简单总结一下,我如何听?听首先我要同频,我要跟孩子有所回应,我要用孩子懂得的语言,我愿意从我的世界走出来,走入孩子的世界,用事实加感受来表达。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同样用非评判、非指责,而是内外一致,自我负责把我的感受以及这事情对我的影响,如实对对方表达。而不是选择隐藏不说,或者发脾气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才是有效的沟通。

   


答疑环节:



  问题一,生活不是凑合,我和孩子的爸爸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但是怎么能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快乐和阳光,让孩子心里边没有仇恨,对感情和未来不失去信心呢?

安心:我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叫做萨提亚女士,她在她的一些著作中就提出关于单亲家庭的问题,她说现在社会这种家庭的形态,早已经不是过往我们认为的一家三口,一家四口才是正常的家庭形态。以往我们对这样的单亲家庭结构、形态,会有一些也许不算歧视,但是仍会有一些异样的眼光。


我想告诉今天15万的观众,这当中我们有一些人是一家三口,一家四口,也有一些人是没有结婚,但是却拥有孩子等等这样的家庭形态,也就是现今社会我们家庭的形态是有各种各样的。针对这种未婚生子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怎么样来让我们的孩子同样拥有就像这位妈妈提出来的快乐和阳光呢?这里头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从妈妈做起。妈妈你首先做到你自己没有分别心的来看待你这样一种家庭形态,一种生存状态。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如果不会影响妈妈,也就不会影响到孩子。


  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很重要的点是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不会因为彼此的分开而变成是一种仇恨的关系,首先是妈妈要去学会处理好这样一段关系。当然我们有一些妈妈会说我没办法跟前夫变成朋友,我没办法处理好这个关系。你当然不用一定要跟前夫成为朋友,但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处理好这个关系,彼此能够化解,因为分开之后最大的问题是对彼此愤怒,你能化解这个愤怒,你自己心里面能放下一些仇恨。或者你对你跟前夫的关系,就算无法面对,你也能接受自己现在没办法面对。你可以跟你的孩子坦诚说:这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事情。总的来说,你自己如果是OK的,你自己在这里头是释然的,你孩子就OK。总而言之,是从妈妈们自己开始做起。

 

  问题二:1、宝贝六岁明年上小学。完成幼儿园的语音作业很顺利,但需要书写的作业和钢琴练习很成问题。人多的时候会特别的疯,几乎控制不住。曾经试着沟通过很多次,但每次还是效果不大。


  安心:关于学习方面,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对学习接收起来的敏感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方面,有些孩子是视觉型的,视觉型的孩子要通过大量的图片,可视的画面,这些画面让你比较容易进入学习。有些孩子是听觉型的,他只要通过听就可以进行得非常顺畅。你要留意一下你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偏向视觉型还是听觉型,你可以根据他的方式怎么样协助到他。这里头关于孩子才6岁,6岁的孩子,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玩乐吧,而不是要学习、写作业,甚至要坐在那一个小时不动弹钢琴。这个确实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容易的。


  说到学习,确实是很多家长的困扰,我想提醒家长们的是,比方弹钢琴,可以依照孩子的兴趣和进度学习,他会乐在其中,如果他本来是有兴趣的,但家长更多地强迫,一定要按照家长的方式,有可能我们这样一种强制性和强迫会把他本来有兴趣的慢慢变成非常无趣。所以孩子在学习方面,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用自己的强迫性把他们的兴趣破坏掉,有兴趣变得没兴趣,所以在学习方面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这个宝贝才6岁,如果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准备好练琴,是不是可以跟孩子去谈一谈他是不是真有兴趣,或者他的方式是什么,或者什么时候他才愿意去练琴。


  第二个问题,人多时孩子会非常疯,控制不住。我们今天在讲什么是倾听的恰当时机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就讲孩子情绪满满的时候,这时候倾听是恰当时机。当孩子处在非常兴奋的时候,这也是情绪的一种,大家想想,孩子兴奋的背后想要传递的是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当孩子非常兴奋时,你不是去说:“你不要这样。”这样的话我们不但不同频,不但没有回应,也不知道孩子发生什么。这个时候你最好的方式,最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方式就是你去倾听他:“宝宝,现在我们家里来了这么多人,你这会非常高兴,你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都快跳起来了。”也就是说,你用一种帮助孩子把孩子这样一种情绪表达出来的方式,让孩子感觉他有被理解,有被看见,这个时候孩子一旦有被理解,被看见,就不用那么高涨的情绪继续来表达了。


  所以,家长们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一点,如果你想让孩子安静下来,不管他是在兴奋的情绪高涨,哭泣的情绪高涨,倾听是最好的方式。


  回到刚才这位妈妈,怎么样让孩子乖乖写作业,你首先要看见孩子不能乖乖写作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你要关注到孩子行为底下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关注到原因,去掉根本,才能处理问题。而不是停留表面上,表面只是治标不治本。

   

  问题:自己孩子7岁多,有时会带着姐姐的孩子(4岁),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有些小气,爱计较。


  安心:小气,爱计较事实上都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标签,孩子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行为,这个时候可能跟他心里感受到一些危机有关系。弟弟来了,妈妈会不会更关注弟弟,不关注我了?这个时候反而要更多地听见和看到孩子。


并且你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他的玩具。一个人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才愿意分享,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觉得未经他同意这个东西就要被分享出去,他就会觉得不安全,反而不会分享。而如果你去尊重孩子,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孩子的,在你分享出去之前,你一定咨询过孩子,孩子愿意分享他才会分享出去,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妈妈事先问过我的,在我没同意之前,妈妈是不会这样做的,出于这样一份笃定和安全感,孩子往往愿意去做分享。就是在物权方面一定要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只有感到安全才会去做分享。

   

  问题三:宝贝三岁了,最近突然开始吸手指,偶尔也会咬指甲。我们去年10月份搬过一次家,不知道是不是离开了他熟悉的环境和玩伴造成的,该如何与他沟通呢?


安心:确实如这位提问题的父母所说的,孩子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行为,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我们的孩子会吸手指和咬指甲,是跟内在的焦虑有关系的。你所提到的这个情况,正好是他换了这样一个环境,可能孩子会有这样一些焦虑。


比如说我妹的孩子3岁多,在我妹的孩子去年9月份刚开始入园的时候,我会观察到她会掰她的手指。她会用自己的指甲去抠她的大拇指,那个时候我妹妹也留意到她有这样的情况。她不但抠手指,她回到家里会,比如会打我。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用到最多地就是我们不去集中在她这件事情上,比如不要抠手指什么的。我们在做的都是一些能够让她心里面的焦虑有所缓解的事情,比方我们给予的是陪伴,会做很多的倾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不去告诉孩子你这样去吸手指不好,而是我去陪伴、倾听,甚至陪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在这个情况下,一旦孩子的焦虑得到舒缓和缓解,慢慢她这些行为就消失了。我妹的孩子大概一个月时间有好了。


  关于吸手指或者咬指甲,这么些年我还可以分享给大家的,我遇到好几个妈妈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找到我。往往当我跟这些妈妈深入聊天的时候,我就发现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或者是家庭成员当中有一个人那个时候是非常焦虑的,孩子跟成人之间,特别是跟父母之间,联结非常深,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特别是妈妈,孩子3岁之前跟妈妈的联结非常的深,他更会感受来自妈妈的情绪。我接触过的这几个案例都是妈妈本身那段时间遇到事情特别焦虑,结果一些症状就呈现在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焦虑做一个处理的反而是妈妈。妈妈先要了解自己这样一个情绪,去面对自己这样一个情绪,去面对了才能放下。这个时候妈妈OK了,孩子往往就OK了。

   

  问题四:宝贝上幼儿园小班,她生性敏感,遇事先是隐藏自己的情绪,然后突然崩溃大哭。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控制情绪的能力反而下降了,很多时候假装听不到别人在跟她说话,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


  安心:我从这样一个问题当中,听到孩子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会假装听不别人在跟她讲话,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要说的是孩子为什么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孩子为什么要假装听不到别人在跟她说话。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两点,其实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了解到孩子情绪的原因,不愿意听别人讲话的原因。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动机在哪里,可能就有办法了。


  通常当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情绪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一旦我说了反正也没有用的时候,我总是遭受到否定的时候,我就选择不说。但是因为孩子实在太小了,她还在上幼儿园小班,当她不说,隐藏自己情绪的时候,通常会隐藏不住,因为毕竟太小,所以就会崩溃大哭,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些反应。这个家长也说到,她控制情绪的能力反而下降了,情绪如果你是用里控制肯定是控制不了的。如果我们想要操控情绪的时候,通常你操控情绪不成,反被情绪所操控。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是,大人有时控制自己情绪不要生气,不要生气,这个情绪一定会爆发的。这就是情绪不是用来控制的。情绪一旦控制不了,反而被情绪所控制。


  我们为什么假装听不到别人说话,我们会觉得别人理解不到我,跟我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我就假装听不到说话。


  我猜想这位宝贝上幼儿园,我们平常是很习惯的否定孩子的,孩子一哭我们就说别哭。孩子一生气,这小事情不要生气,反正巴不得很快把孩子的火灭了,这样反而让孩子累计很多的情绪在那里。我们的看见是可以让孩子在当下释放掉情绪,当下孩子有一个难过,我们倾听会让孩子把难过转化掉。当下孩子有一个生气,我们让孩子把生气转化掉。但是我们的否定只会让孩子更加累计这个情绪。

 

转载请注明:

本期微课录音来自“凯叔讲故事”(公众号:凯叔讲故事);

文字由“与孩子一起成长”(公众号:yhzyqcz8)文渊编辑和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