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迹史料

 zwcm57 2016-03-11

熊迹(5)飞熊入梦

熊迹(3)汉熊搔首

熊迹(5)飞熊入梦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史料寻踪

                                   文/筑玉听韵

前期赏读好友香玉润泽的博文《熊图腾崇拜的象征》,引叶舒宪先生的思维观点,阐述了关于熊得形象在中华祖先神话出现的深层意义,颇受教益。 

先民以熊为图腾,源远流长。《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翻译成白话是说,有一座高山,叫熊山。山上有很多洞穴,这是熊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是神仙出没之所,夏季的时候,这些洞穴大门敞开,冬季的时候,则洞门紧闭。如果冬季洞门大开,那就会出现兵乱兵祸,天下大乱。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熊具有通神的意念,并能决定人间祸福。

叶舒宪先生解释说:熊穴的“冬闭”,说的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熊穴的“夏启”,则表示熊在春夏之际从冬眠中醒来,重新走出洞穴。分明是熊在熊穴中出出入入。先民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正是循环性的冬眠形象,使熊在初民心目中获得某种神圣性。

(1)熊型玉器

古代玉器中成熟的熊的艺术造型,应该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只玉熊。由于找不到现成的博物馆图片资料,笔者从《中国古玉器图典》上翻拍了妇好墓出土的两幅玉熊图片:一为立体圆雕;一为平面片雕。同时还翻拍了出土于山西曲沃西周墓中的商代遗物圆雕玉熊图片,一并请大家观摩欣赏。

 熊迹(1)史料寻踪

熊迹(1)史料寻踪

熊迹(1)史料寻踪

商代玉熊,圆雕造型逼真,片雕造型简洁,很好地把握了熊的重要特征。嘴未张开,却很突出,双耳高耸,一副憨态可掬的摸样。玉熊均呈蹲踞状,这为后来汉代器物的熊形提供了一个典范。

熊迹(1)史料寻踪

熊迹(1)史料寻踪

咸阳西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熊,质、工、形、神无不具备王者风范,堪称汉代圆雕的杰作。熊双耳合抿,体态肥硕,仅仅刻划几道阴线,就在温润、洁白的羊脂玉上勾勒出鬃毛的感觉,

真正体现了汉代玉雕技术的最高成就,可谓中华第一熊。

熊迹(1)史料寻踪

汉代白玉熊 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图片引自香玉润泽博客)

熊迹(1)史料寻踪

汉代青玉熊  现藏荆州博物馆(图片引自香玉润泽博客)

熊迹(1)史料寻踪

汉代青玉熊  现藏徐州博物馆

熊迹(1)史料寻踪

从远古神话的意蕴,似乎已经捕捉住以熊做为图腾的原始起源。经过民族融合和图腾附丽的漫长复合过程,熊虽然不再是图腾的主体,但仍然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依据,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

在文物载体的实物表现形式上,从商周至战汉,熊一直是被古人崇拜的对象。

(2)汉代熊灯

    汉代熊的形象常见于各类器物中,如灯具、席镇、甚至带钩等,以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演绎着神话与艺术的传奇。

    这是笔者得藏于甘肃礼县的一盏汉代红陶熊座灯。虽为殉葬器,但尤把一只立熊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体现古人想象的丰富和构思的奇诡。 

熊迹(2)汉代熊灯

熊迹(2)汉代熊灯

熊迹(2)汉代熊灯

熊迹(2)汉代熊灯

    前文提到:殷商“玉熊均呈蹲踞状,这为后来汉代器物的熊形提供了一个典范。”

那么这具红陶熊灯憨熊蹲踞的姿态,是不是有前古熊形的遗风呢?

   好友<上海古玉堂>藏有一只汉代青铜熊座灯。古玉人仁兄慷慨,发来藏品图片,请大家欣赏:

 

熊迹(2)汉代熊灯

熊迹(2)汉代熊灯

通高25厘米座径22厘米

(3)汉代搔首熊

汉代流行一款造型非常独特的立体圆雕骚首熊。

熊迹(3)汉熊搔首

母熊呈站立状,侧首弯膝,垂乳凸肚,尖耳云眉,肥硕健美。其一臂抬举于胸前,一臂扬起搔挠后脑,似在寻找伴侣的踪迹,似在呼唤跑丢的幼崽。或者,她更是一个哲思者,面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尤有困惑和不解,于是张望搔首,用存在的视觉考量意识的未知。

 汉代先民为何创造这样一种母熊的形象?其中又包含何种寓意?后人自然不得而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搔首熊得姿态,从中揣摩玩味其潜蕴的内涵。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一只汉代圆雕玉制搔首熊,并作为至宝公开展出。因信息不全,笔者只找到了下面的图片,却不知是否是旧金山亚艺馆的原藏。

熊迹(3)汉熊搔首

台湾蔡淙霖所著《古玉通论》,刊载了一幅黄玉汉代搔首熊图片,现翻录于此。图文原介:本器为青黄玉,作侧首搔耳状,表情腼腆憨厚,状甚可爱;全器虽未受沁,但已呈现老玉应有的温润质感。 

熊迹(3)汉熊搔首

汉代玉熊珍贵,在下得识却无缘面见实物。尤喜欢其独特有趣并赋有深意的造型。多年前在燕赵古玩市场,偶然淘得一只汉代灰陶搔首熊。时三五农民摆地摊兜售各种形状的坛坛罐罐,唯这只陶熊被塞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见之暗喜,取之还价,以100元人民币搞定!

熊迹(3)汉熊搔首

熊迹(3)汉熊搔首

    历史总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不老的传说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不断地重演。熊之本能,表面憨态可掬,实则大智如愚,孔猛有力,有“熊韬豹略,熊罴百万”之赞。依据以上展示的汉代搔首熊形象,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古人艺术创造的思维相当活跃,趋于一种社会需要,类同的创作题材可以出现在任何材质的艺术作品中。

2、造型的类同和雷同不是辨别古玉的标准。同一形制的玉雕作品可能出现在同一时代不同区域。单纯依赖博物馆所谓的标准器来辨别古玉显然失之偏颇。

3、战汉古玉通行的造型和纹饰,体现着当期统治阶级的审美元素和社会元素,并且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传递着“时尚”元素。

(4)浮光掠影

冀南地区,商时为殷都京畿之地,后封邢侯于邢台;西周时期为邢国所属,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存有大量的古代墓葬遗址。可是国家发掘的商周墓葬发现的玉器并不多,基于各种原因,诸多古玉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已经流散民间。从国家出土的少量玉器来看,既有殷商玉器风格的传承,更有地域特点,突出表现为粗粝古朴雄浑的风格。

熊迹(4)浮光掠影 

   

    商晚周早时期的琢玉工艺还处于早期阶段,人们还不能将玉料随意雕琢,只能以片、块为轮廓来造型,而不追求细节的肖似,特别是片雕玉熊的造型虽追求写实和却受限于准确。这本来是工艺的局限,然而也恰恰给存世的商周玉熊以一个只求神似的大气形象。在纹饰设计上,双钩阴线因形取势,构思与施工表现出简约而不单调的艺术风格。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4)浮光掠影

熊迹(4)浮光掠影 

    汉代玉熊展现的则是浪漫与写实高度结合,既含蓄神秘,又热情奔放。玉熊的造型、比例、动作都较为准确,挺胸而踞,体态肥硕,犟拙可爱,常应用夸张变形的技巧以增强艺术效果。   

熊迹(4)浮光掠影

 (4)飞熊入梦

      现代玉雕作品中,所见取意和雕工俱佳的是深圳卓玉馆所藏白玉飞熊圆雕摆件。

熊迹(5)飞熊入梦


    白玉翼熊,拧首扭身,作势而立;寻顾之间,云眉舒展,双目精光流露。口鼻处玉皮点施,如熊吻之唇色,浑然天成,横添妙趣。两爪奋张,前臂欲扬先抑,作蓄势欲奔扑状;两翼抖振微张,欲作飞天之羽;下体后挫,两腿取蹲势,蓄足崩山裂云之力。雕琢圆润饱满,不见憨态,唯见灵动,意与神会,如梦如幻,天工开阖,欲趋欲奔。体现了现代玉雕用料考究,琢磨细腻的风格。
    其实,卓玉馆白玉飞熊的构思设计,借鉴取材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竹雕飞熊形象

熊迹(5)飞熊入梦

    明代竹雕飞熊高18.5cm,底最宽11cm,长9cm。1962年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飞熊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齿尖而下垂,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苍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     

    飞熊渊源,传周文王求贤若渴,夜梦一翼熊飞扑帐中,诧为异兆。于是文王渭水访贤,遇姜子牙碧溪垂钓,询之名号,号曰“飞熊”,竟与梦合,知其非常人也,乃用周辇推之出山,行八百步。姜子牙感其诚,辅助文王灭纣兴周,得周朝八百年江山。明人竹雕飞熊,乃合拍案惊奇;今人临摹飞熊,更述不拘一格。

    沿着“熊迹”历史行踪,我们回顾历史,品味文化,在物化文明的节点上,镌刻上彼此思想的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