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身后的人》鉴赏

 杏坛归客 2016-03-12

                   身后的人

                                              袁炳发

  最近,将军总感到他的身后有个人站着,待他回头看时,这个人又无影无踪了。有这种感觉,是在将军离休以后。离休后的将军,在家侍花养鸟,闲下来时,就爱在逝去的往事中徜徉。将军喜欢仰靠在软椅上,闭目回想那些往事。将军想得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事。那时的人,活得特坦诚,坦诚得就如一道简单的加减法—打仗+胜利=解放全中国。一想到打仗,将军的脑子里就闪现出千军万马,就听到了枪声和战场上的拼杀声。将军兴奋起来,忽地从软椅上站起,口中喊:“班长!”喊声未落,蓦地将军就又感到身后有个人站着;将军就急转身看,那个人又无影无踪了。将军骂:真他娘的怪!  将军就又坐在软椅上。将军想起一件事。那时,将军还不是将军,将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土。

  一次,在执行任务中,遭到敌人的追捕。是苇子沟的张妈和她的儿子,把他掩藏在茅屋中的假间壁墙里,才免遭一难。他虽然免遭一难,但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带走了。当时由于任务紧急,他未及等到张妈的儿子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匆忙赶回部队。全国解放后,将军给苇子沟的当地政府去信查询过张妈家的消息。政府给将军的回函是:查无此人。因此,将军现在也无法知道张妈和她的儿子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想到这儿,将军哭了。哭时,将军就又感到那个人又站在了他的身后。这次,将军没有转身去看。将军坐在那儿,手抵额头一阵沉思。

翌日,将军从银行取出自己几万元的存款,寄给了苇子沟政府的民政部门。将军在汇款单附言栏内写道:“我忘不了在战争年代,那些在我们身后的人,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的牺牲。”

 

【杨晓敏】

    袁炳发是东北小小说的领军人物,也是白山黑水间的小小说活动家之一。办刊物、编报纸、组织沙龙、研讨评奖。他的小小说题材较为宽泛,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为主,语言朴实自然,晓畅简洁,故事结构递进快,叙述不拖泥带水。袁炳发的生活积累相当丰厚,呈现出一种严肃的有责任心的写作状态。

  救赎与自我救赎,诘问与思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身后的人》可称为小小说“留白艺术”的范文之一。一位古稀之年的离休老将军,闲下来就爱在逝去的往事中徜徉。我们知道老人往往容易沉湎在回忆中不能自拔,何况曾经金戈铁马出生入死的老将军。然而这位老人是独特的“这一个”,他恍惚中总感到有人在身后站着。是真是幻?是战友的英灵或魂魄?作品以简略的笔触,讲述了一段让将军刻骨铭心的往事:一次,在敌人的追捕下,苇子沟的张妈把他掩藏在夹墙里,免遭一难,而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押走。至今,将军也无法查明救命恩人张妈和她的儿子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晚年的将军,身后站着的人究竟是谁?作品没有明说,逝去的往事让将军老泪纵横。这个“留白”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艺术的表现手法,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二是历史的空间感,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有多少无名的人——军人和老百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老将军内心的伤痛和良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索和反诌。这篇小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把自己的存款寄给了苇子沟的民政部门,聊表寸心。可以看出,正处于创作旺盛期的袁炳发,还能从“苇子沟”这个地方采掘出更多的金矿。

  “身后的人”是一种具有无限延伸的意象和符号,一种形而上的思维,一种魂牵梦绕的奇效。加上文字简洁,脉络清晰,叙述从容,善于布局谋篇,心理描写的起伏跌宕,在增进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时,同时又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思索和顿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