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 | 镜头角度在电影中有何作用?

 一分钟创业 2016-03-12
烹小鲜让娱乐更鲜活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 《城南旧事》、 《锡鼓》;


动物: 《库车》、 《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 度),侧面(90 度),背面(180 度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 0 度,90 度,或者 180度。它们应该是 0 度〉90 度〉180 度 。

二、 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不同的形状, 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即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后窗》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单视线”:制作者)《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
《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
《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
《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4、刻划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5、剧作作用: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花边女工》结尾。


6、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比如侯孝贤的电影中很多客观视角的运用。

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




《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画中人”




7、境界与升华:

《喜宴》结尾:




三、角度与景深


电影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 视点”问题,一个“ 怎么看”问题。电影镜头景深,我体会是一个场面调度问题。但是,说到底,它也是一个角度问题。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电影元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机械地划分不是电影,不是艺术,而是数学。我们划分元素,并将元素分别讲述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对电影元素中的各个元素有更加明确、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电影镜头的景深是指一个镜头中的众多被摄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景深镜头是电影镜头中的、包含制作者特殊想法的、制作者精心安排的特殊镜头。最后,景深往往与双表演区、多表演区相关。

景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1、清晰区与模糊区:
所谓清晰区与模糊区,就是电影镜头的前景和后景,一个清楚,一个模糊。
主要有两种情况:


A、双表演区,清晰区与模糊区相互置换。


置换代替了镜头的组接。特别是日本电影(低成本),和日本、韩国的电视剧中。


这种处理的弱点是:显得不够专业,懒。
优点是: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B、表达主观的感受,即所谓的主观强调。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焦点的由“实”到“虚”,写老烟鬼跨越两个境界,写老烟鬼的灵魂的转变。

2、全景深:

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前景和后景同样清楚。


《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




景深镜头往往是长镜头。 说到底, 景深镜头是把十几个、 几十个镜头安排到一个镜头中拍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场面调度。需要注意的是:景深镜头在电影中又可以分为“运动景深镜头”与“静止景深镜头”。


“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是表现生活的状态。以欧洲电影为代表。


《阿基米的后宫的茶》:“工厂被占领”。


“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代表。


《悲情城市》开头。




《悲情城市》结尾。




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长镜头。我们在长镜头部分再详细论述。



四、角度与艺术


比电影角度、或者说摄影机角度更高层面的是:人的境界,人的世界观,人的看生活的视角。鲁迅选择的是阿 Q,不是祥子。侯孝贤选择是风柜,不是台北。汤姆提克威选择的是罗拉,不是 007。时代上下五千年,社会三百六十行,至于我们人,更是芸芸众生。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视角是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雨人》与《鸟人》,选择的都是不正常的人。但是有差别。


贾樟柯的视角。



陈凯歌随着年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 《黄土地》的视角是土地,是豪情万丈的“恰同学少年”时候的作品。我一直认为: 《黄土地》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孩子王》是极强的文化批判。《边走边唱》很做作。《霸王别姬》很好,是陈凯歌最成熟的作品。陈凯歌有了儿子之后,更注意普通人的情感。拍摄了《和你在一起》。


杨德昌从《独立时代》到《麻将》到《一一》。我认为: 《一一》是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作品。年龄的变化, 视角也有变化。 现在杨德昌已经到了“一”了。 “一”是什么?“一”是最小,同样,“一”也是最大。

来源:电影学院苏牧老师讲视听语言


这里有几个不错的账号,推荐给大家~


星扒客:这里不止八卦,这里八卦不止~


电视人:那么多故事,真正打动你的是哪一个,?来好好爱,痛快活!
幕后:他说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都不及第一次遇见你的样子……
最专业的行业解析,最营养的技巧分享,最实时的合作互动。
下一个电影大师就在这里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