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针对特殊天区(黄赤道混合带)的分划方法。必须提到的是,二十八宿的分划,是主观的,并没I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如果说有,也是文化上而非自然科学之客观规律的。
比如今天我们说一个天体,时角多少,赤纬多少。古代当然不这样说,可以说是,在牵牛初度,去极多少多少度。 来自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 星有三类:一、经星,北极为之长;二、舍星,大火为之长;三、行星,辰星为之长。 舍星就是二十八宿,实在是天上的刻度啊。 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循黄道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伞橑,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车盖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 天上本来没有刻度,但是天文工作者要标定位置,就需要有读数。于是把天平均分成360度(中国古法,365.25度)分开之后,以二十八宿的主星(距星)作为参考星,来对比得到读数。就想用伞骨来分割伞面一样。 按汉永元铜仪,以娄为十二度,唐开元游仪十三度。旧去极八十度。景佑测验,娄宿十二度,距中央大星去极八十度,在赤道内十一度。《宋史·天文》 二十八宿是谁发明的? 二十八宿是中国独有的么?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