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门名臣蔡复一 同安建宅为其妻·海西晨报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16-03-12
金门名臣蔡复一 同安建宅为其妻
2013年11月8日·海西晨报· 第S07版 · 大同晨报

  “贞素堂”为蔡复一徙居同安后,于同安县城北门内建的宅第。蔡复一故居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厦门市四大名人古迹、同安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同安蔡氏乡亲为修复蔡复一故居专门成立了“蔡复一史绩研究会”,筹集资金近30万元人民币,金门蔡氏宗亲会也捐资80万台币。2005年,经多方努力终于将蔡复一故居修复一新。

  晨报记者 刘宇瀚

  

  蔡复一字敬夫,号元履,原籍金门蔡厝,生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在同安历史上他的官职仅次于苏颂,朝廷评价他“入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一直以来,蔡复一因其高风亮节被两岸民众广为崇拜。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金门、台湾岛内和新加坡等地,宗孙、乡贤尊之为“蔡府王爷”,祭祀不辍。

  自谓生平服三言

  蔡复一自幼聪颖过人,12岁就写出了洋洋万余言的《范蠡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乡举,第二年又中了第七名的进士,从此走上仕宦之路。开始时,他担任刑部主事任员外郎,后来历任湖广参政,山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之后,贵州造反,他为兵部侍郎,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兼巡抚贵州。因为戎马倥偬,不幸在军旅中染病去世,年仅48岁。当时的皇帝为了对其进行表彰,赠其为兵部尚书,赐葬,谥号清复。蔡复一墓在现在的翔安区内厝镇小盈岭大房山,相国张瑞图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蔡复一自谓生平服三言:“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事论以平心”,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同安、金门流传甚广。

  其故居曾为危房

  蔡复一徙居同安后,于同安县城北门内建宅第,名曰“贞素堂”,是蔡复一为他的夫人李氏而建造。此宅清初被作为营厩,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为双溪书院。道光年间重修,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并拓建考棚,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修葺又增建学舍,民国七年重修。“文革”后至今作为同安食品厂,现仅存后楼,为双层楼,开五进三,宽18.99米,底层深11.18米,二层深9米。抬梁构、硬山顶、燕尾脊,是金门明代名人留在今日同安的弥足珍贵的文物古迹,被列为1988年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环城东路靠近同顺小区处,有一路口上书“蔡复一故居”,由此进入可直达修缮一新的蔡复一故居。站在蔡复一故居前,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红色仿古瓦片令你很难将其与一般印象中破落而清幽的古厝联系在一起。可在多年前,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据附近的一位老伯介绍,前些年,故宅外墙甚至已经出现了开裂、下沉。老伯说:“整栋楼房有多处木梁都遭受了虫蛀。”

  原来,这个已被厦门市官方承认的四处名人故居之一的古宅,原为三落大厝,后界为二层楼,抬梁式砖木结构,本来保存完整。可惜的是,“文革”后故居被划归同安食品厂管理使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厂从生产需要出发,将故居大部分拆除掉改建成厂房,只留下了后楼部分。尽管如此故居仍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由于故居南面与厂房为邻,西侧外墙与临时搭盖的厂房相连,环境潮湿、嘈杂,部分木柱梁枋还惨遭白蚁“入侵”,使得这处故居成为摇摇欲坠的危房。

  老宅修复获新生

  幸好,蔡复一故宅的修复,得到了同安区蔡复一史绩研究会的积极推动。

  据悉,修复工作是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所有石柱保留原构件,部分瓦片和木件也保留原构件。旧木梁、木板、木雕、石联对按原物、原位留用,下层部分腐蚀楼板与损坏的梁柱则全部予以换新。而墙体为防潮湿,特意换了一米高的条石。此外,对于小的部件,如屋脊、山花、门窗、雀替等,当初在修复过程中也严格按照原式样、尺寸、工艺进行修复。

  如今,两岸蔡氏宗亲为了缅怀先人遗风,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后裔和宗亲前来蔡复一故居祭拜祖王,以表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