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jdzzqc 2016-03-12
导读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有一个宗旨----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因为他们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教育。那什么是体育?体育的要素是团队合作,是顽强拼搏,是坚持不懈,是崇尚荣誉,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指标,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我国少年儿童锻炼明显不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令人忧虑,少儿体质已敲响警钟,《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少儿体质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导致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视。而过去20年里,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

是什么原因让诸多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丧失体育运动的兴趣、没有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呢?根源在于重智育、轻体育的应试教育思想误区。

环顾周遭,我们常听到很多父母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反映出一种可怕的国民共识,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但在“望子成龙”观念和巨大升学压力下, 孩子们从上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开始参加绘画、英语、音乐等坐着不动的兴趣班。运动时间被学习挤占,丧失了自主锻炼意识。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加重,运动时间更少了。

        目前国家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要求未能落实,原因也很多。


        首先,体育课形同虚设,学校操场闲置。社区无运动场地或运动设备有安全隐患。有的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而回到家中,居民楼下没有活动空间,学生们只有做“宅男宅女”。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而在美国住宅小区或公园内,只要安装了供儿童游戏的器具,就一定会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但在国内,这样的安全管理人员并不普及。家长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出门做运动,再加上担心孩子单独外出不安全,索性就把孩子关在屋里。


        其二,升学考试的沉重压力,使体育锻炼被边缘化。近年来,有的地方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为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将体育纳入中、高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体育也存在“应试化”。学校和家长看重的是分数,而不是健身。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锻炼,太浪费时间,应该争分夺秒地学习,语、数、外等科目的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是引导学生们普遍重视运动,这种理念值得我国借鉴。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高考满分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这种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使之每个学生在中学里都必须至少参加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



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