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米巷:曾有碗莲留暗香

 苏迷 2016-03-12
仓米巷:曾有碗莲留暗香
  卢彬士故宅门口


 1935年仓米巷
  
  邓乾彬 文/图

  在苏州上千条街巷里,有两条不起眼的小巷在外界闻名遐耳,一条是五卅路南端的九如巷,它的有名是因为这里曾住着民国“女神”张家四姐妹;另一条则是人民路饮马桥北的仓米巷,它的有名则是因为苏州人沈复和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江南如水,孕育出来的女子也都是气质温婉、清新脱俗的。走进仓米巷,回顾着沈陈的爱情故事,遥想着芸娘的灵动可爱,如碗莲一般幽香浮现。

  仓米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东美巷,存门牌号1-38号。仓米巷原名仓后巷,因其在古时苏州府粮仓之后,附近有仓后桥,后来以巷在官府仓储之地,因名“仓米巷”。明代,仓米巷内建有隆庆寺,规模甚大,极一时之盛,寺内著名的五百罗汉1958年曾移往寒山寺。清同治十二年(1873)道台史伟堂建有“半园”,因与城北半园区分,俗称为南半园。半园内有“半园草堂”、“风廊”、“月榭”、“君子居”、“四宜楼”诸胜,半园在仓米巷24号,今去半园,却要从北邻的大石头巷方得入内。
  但如今不少人知道仓米巷,却并非因为上述这些,更大程度上是源于清乾隆时期苏州人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真纯率真、疏宕不拘的自传性笔记,书中记录了沈复与陈芸相濡以沫、鹣鲽情深的夫妻情愫。至真至诚的爱情古来被人所传颂,也渐渐传出了仓米巷的美名。
  不仅老百姓传颂,记录沈陈爱情的《浮生六记》更是获得了民国时期多位大师的称赞。俞平伯说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陈芸更是得到林语堂的褒奖:“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据说,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英译本后,还曾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
  《浮生六记》的书迷绝大部分也都是沈陈二人的粉丝,他们是不是还回到苏州寻访沈复与陈芸夫妇曾经留下的踪迹,而寻访的地方大多是仓米巷。《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记载:“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阁’,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院窄墙高,一无可取。后有厢谈,通藏书处,开窗对陆氏废园,但有荒凉之象。”这意味着,沈陈二人曾迁居仓米巷。1935年11月9日至11日,林语堂、海戈、周劭三人也曾实地踏访苏州仓米巷与城西福寿山,想要寻找他们的故居与坟冢,却是无果而终。时至今日,沈陈仓米巷故居准确位置依旧扑朔迷离,但仓米巷却已经成为今人追思沈三白与芸娘最好的去处。每次去仓米巷总会让人有一些怀想,沈陈二人曾住过这里,我们和前人走过同一条路。
  《浮生六记》中,沈陈二人生活情趣颇多,花鸟鱼虫,怡然自乐,沈复就曾种植过碗莲。“以老莲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捣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亭亭可爱。”这灵动可爱的碗莲,总让人浮想出他也曾和芸娘一同赏玩的画面。
  说来也巧,这仓米巷中,和碗莲有关的,竟然还有一位姑苏名士卢彬士,他在沈复之后的百年又续写了碗莲的新传奇。今仓米巷东首的14号与16号(民国门牌号38号)曾经是卢彬士的故宅,这一点已鲜有人知,如今的卢宅已辟为三路,自1956年公房改制开始即散居着多户人家。
  卢彬士是清末拔贡,曾为省立苏州图书馆老馆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市图书馆顾问、江苏省文史馆研究员。卢彬士工诗书,性喜莲,著有《莳荷一得》等,他以种植碗莲享誉苏州。
  民国年间,卢彬士得到安庆迎江寺的古莲种,如获至宝,精心培育出了久已失传的古代碗莲(又称钵莲),并且探索出一套种殖、管理碗莲的方法,记载在《莳荷一得》中。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懂得了养碗莲的基本方法,但卢彬士这一套古法莳缸莲、碗莲的方法仍然值得推崇。
  走在仓米巷,巷子已经老旧,但那从远而来的故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的脑中,沈陈的爱情、芸娘的灵动,和这颇有缘分的碗莲传奇。小小的巷子中有长长的故事,它们为仓米巷留下了如碗莲幽远的清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