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如何让自己变得成熟?

 睿青青 2016-03-13

什么是生命力?

当我们看见一个儿童和一位老者,我们通常会说儿童的生命力“旺盛而鲜活”。“生命力”看不见,甚至不到某种年龄我们都无法感知到。当我们开始衰老想要抓住青春时,当我们的生命力开始衰退时,“生命力”就在我们的内在与我们不期而遇了,在她要慢慢离开时,我们开始感觉到她,靠近了她。


生命力究竟是什么?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书本、学说和语言中,这个词汇常常出现。其实它就流动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似乎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却又不能完全确定。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小花 纯音乐 - 世界著名轻音乐系列 倾诉

在我12岁时,我的一个4岁的侄子因医疗事故去世了。那时正是冬天,我在奔往他家的路途中穿过了一片荒芜的田野,心里觉得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不是“一个人死亡了”这样的消息。那究竟是什么?两天前我还照顾过这个孩子,我和他有着交融一体的情感连结,但我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么。到了他家后,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和一片哭声,来到平躺的他的身边。他脸色蜡黄。我伸手去拉他的手,当我的手碰触到他像面条一样的手时,刹那间一种奇异的感觉传遍了我的全身:一个“东西”离开了他的身体,躺在那里的不是他,只是一个物体。那东西回来了才是他。这并不是成人世界里所说的死亡,那种感觉也并不是悲伤,我只是无法把他和一个活着的、走动的生命联想在一起。必须用“他走了……”这句话来形容:那感觉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那东西究竟是什么?是生命,还是灵魂?去了哪里?我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有多少人有过类似的感觉呢?

在我还是孩子的世界里,这是死亡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觉,它留在我的记忆和感觉的深处,很久不曾被问津。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生命可以全然被忽略;当死亡到来时,生命就不可阻挡地来到了我们面前。这是我透过我所爱的一个孩子“触摸”到了生命。


其后我体会到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不如此简单,用“生命”一词来概括那一部分是不完全的,应该称它为生命力。在头脑中,我会认为我明白什么是生命力,但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生命力。任何一次,我在书中看到“生命力”这个词,我都无法从根本上知道它,我是说知道,而不是理解。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儿童生命的活力为什么这么旺盛?

我是否能够将生命力完全从身体里分离出来,以便让我充分体验到它的存在呢?


有一次和朋友探讨关于生命力的话题,一位爱好瑜伽的朋友分享了她获得这种体验的经历。她说:“那种深深的潜藏在人身体和生命深处的能量,从我身体的深处升腾而起,当它从我的顶轮流畅而出时,我开始起舞——身体不存在了,呼吸不存在了,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一种充满喜悦的、充满爱的生命力与精神能量成为我的全部,我必须舞蹈。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喜悦、爱、生命力、精神能量,整个世界以及宇宙和我融为了一体,或者我和它们成为一体……就好像一种淡蓝色的生命的海洋……纯粹的生命精神能量鲜活地流动着,如此自由,如此自由地舞蹈……”




生命具有自我调节的智慧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我还应该谈谈孩子愤怒(生气)的情绪,因为我们同样不接纳孩子的愤怒。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中便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递给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的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这是最好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绪相处多久呢?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不同。正常的情绪发展,从与情绪相处、熟悉,到调解……年龄越大,这个过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识的调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是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黑箱操作的过程。而整合的结果才是核心,因为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部分决定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上,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的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这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情绪的成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儿童时期,情绪状态是判断孩子是否正常成长的一个衡量尺度,甚至孩子身体的状态,也可以通过观察情绪的“好坏”来判断。愉悦而平静的恒定状态,是保证儿童情绪成长和其他各部分成长的前提。情绪始终沮丧的孩子,他的各部分都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他的生活、他的成长可能就是不幸的。成年后他会成为情绪的俘虏,被情绪掌控,这就容易发展为成人的道德问题。


当孩子不愉悦时说:“打死你。”你不会诧异。当成人愤怒时要“打死你”,就在接近违法的边缘。情绪的原始状态会使一个成人无常和冲破关系和社会的底线。当然它还要复杂很多。


国际上有些教育工作者专门调查孩子的情绪状态,统计孩子一天会笑多少次。拥有愉快情绪的孩子,他的成长和发展也总是让人愉快和放心的。


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内在的世界有如此丰富的情绪,我们可能根本就无法认识到它的价值。内在世界的情绪能推动和调解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而完整的人,为我们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幸福,带来意识的激情,带来良知和真正的道德,带来对其他生命的了解和爱。


我们可以了解一只青蛙的身体结构,但不可能知道它的身体感觉。青蛙能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什么样的光?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受伤是什么感觉?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可以借助情绪感觉到青蛙舒适时的欢快,还有面对恐惧时的逃生愿望,以及死时的挣扎。这样的情绪连结会使我们产生爱意,让我们了解我们生物共同拥有的东西,了解我们和生命终将是一体的。


个人如何和自己相处,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取决于头脑与理性,因为理性只能分析和认识情绪,而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这有赖于情绪的成熟度。情绪成熟,人的发展才会正常。我们可以从许多杰出人物身上看到这一点。所以,一个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来源于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共同的成长和完善。自我调整的关键因素是内在自发地产生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的情感(这就和情绪紧密相关了),而不是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的认识。仅有认识是做不到的。




从父母的爱到自我的关爱,这个循环的完成,才是情绪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我的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它在一起,把它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这个过程才叫情绪的自我支持过程。


当我们可以站在痛苦后面愉快而微笑地看着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可能就成熟了。只要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经历他应该经历的情绪成长历程,他就可以达到。


我们的情绪到来时,她是我们的部分,我们可以看着她,和她相处,使她成为我们的动力、支持者、过渡者和升华者,而不是迷惑者和侵害者。沉迷其中,或者压抑、焦虑、自虐、沉沦,这都是源于没有建立起情绪的内在系统。


原文:孙瑞雪  选自《完整的成长》 文章经过编辑

图来自百度图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