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让我们的生命共成长!——读《完整的成长》有感 王艳菊

 昵称51443404 2019-09-17


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丰富、细腻、深入的儿童内在世界,呈现了孩子完整成长的内在历程,将引领和帮助我们走近孩子。全书阐述了8个观点:即儿童自己创造自己!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只读了书的第一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就带给我了很多的启发,让我意识到了施教者的渺小和不足,希望借此机会努力去修正我们的行为。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身体的自由是走向人的起始!(言下之意是身体不自由就没办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体,不仅能发展身体,同时也能发展儿童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禁锢一个人,无疑是从身体的禁锢开始的”“当儿童活动的范围愈来愈大,同时就愈有可能走进安全的边界。危险愈来愈近了。”

在这里先不谈作为母亲的身份对自己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因为那样例子实在太多,错的也实在太多了,就说说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形,孩子们很喜欢做一些危险的边缘动作,比如从高处往下跳,厕所里的台阶、甚至是做操上下楼梯的机会都不放过,这个时候作为成人,首先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危险”信号,担心孩子会跳下来后在光滑的地砖上站不稳摔跤、担心孩子会一脚踩空、担心他们之间会产生碰撞、担心别的孩子会效仿……但是这些“担心”和“恐惧”只是存在于成人意识里,这只是成人的担心而并不是孩子的担心,所以下次教师就应站在厕所门口,保护那些想要“冒险”的孩子,给予安全提醒之外伸手扶一把,而不是阻止或批评,正如书里所说“父母、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我们要如何把幼儿园打造成每个儿童自己的家?让每个孩子内心放松和身体自由,而不再像一头受惊的小鹿,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听从自己内心的的指引,内心指到哪里,身体就自由地跟随到哪里。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就让孩子跟随他自己的心。”

比如午睡起床为女孩子梳辫子,请到一个女孩子,她就那么看你几眼,却没有上来,要等过会儿她想上来梳辫子的时候,她就有可能上来了,这个时候心里就会有个想法“这个小孩怎么这样,这么照着自己的性子,一点都不配合集体生活节奏”但是看了书后,我想我们自己要放轻松,给予她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不要再去强求她一定得怎么样,只要她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让她听从内心的指引,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集体中!

看了一章节的书,也大致领会到了作者的精神,那是一种爱和自由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需要遵循的一条底线,当一些教育策略、技巧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至少我们心里还有这条底线,我们就不会失去方向!

二、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儿童的生命真的不可以禁锢。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一位父亲愉悦地对我说:“今天,我被儿童发现了!”。我太好奇了,他存在着,却没有被发现,我追问他快说。他说:“平时,我走在小区,有很多孩子在玩,却没有一个孩子看见我,我就像一团空气一样。今天,一条小狗追着我玩,我便跑了起来和它嘻戏。所有的孩子都惊喜地发现了我,全都快乐地注视着我,就像刚刚发现我一样!”

所以,我们成人要做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用自己的激情唤醒孩子的激情,弥散在孩子的生命里,使孩子的生命能量得到激发和释放。实际上,这是一种创造之火,在这个历程中悄无声息地帮助儿童创造着一个伟大的东西——自我。(责任的重大)

三、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生命通向世界的桥梁,儿童就是在情绪的帮助下逐渐调节与过度,逐渐调适与平衡,直到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和祥和,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和更深处的内在世界。比如:对一个刚入园的新生,教师该如何安慰呢?(互动)

常规的做法:不哭了,妈妈下午就来接你。老师也爱你!

正确的做法:老师怀抱着孩子,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老师知道你离开妈妈很害怕。你哭吧!哭会让你好受一点,老师陪着你!  你现在很安全。老师会照顾你,保护你,一直陪着你,不离开你,知道妈妈来接你,!不管哭多久,都会有老师陪着。一会儿,恐惧的哭就变为了伤心地哭。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他和这个新世界就在这样的哭声中:逐渐靠近!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对于孩子来说,情绪来临时就是纯粹的情绪。“纯粹”非常重要,情绪流淌出来,不再存留在儿童的生命中,这就不会给儿童带来创伤,反而会使儿童成长。情绪是短暂的,这种流动不是阻塞的状况,在儿童18年的成长中,会使儿童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和祥和,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成人就不同了,情绪到来时,各种各样的想法,未来今日过去····夹杂混合在一起,要么从情绪中出不来,要么用理性把情绪压下去,寻求某个时候爆发····这恰恰是童年的情绪没有得到成长的结果。

我们期待看到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状态:他是否能不受情绪的困扰,他因情绪而会发展出健康的情感,又会得出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否善待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心智健全,道德完善的完整的人。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老师们,情绪的成长需要18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

《完整的成长》阐述的这些内容,让我一下就想到了培根正在研究的关于“自我建构”的理论。孩子们的学习需要自我建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各方面都需要自我建构,作为成人,我们需要给他们的,应该是勇气、尊重、理解、耐心。

“完整的成长”不光指学生的成长,更是让我们每一位成人尤其是做教师的我们去完善自己,同时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完善”,才能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们需要看到一个事实: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不知道孩子的内在怎么了。孩子全然地生活在生命的世界里,孩子需要透过6年、12年的成长建构一个宏大的生命系统,由此为生命的基础,去和外在世界连接。而我们,已经和生命内在分离的太久太远,我们有着太多的现实世界的牵绊,我们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在这个世界上。一幅情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在生命的世界里按照生命的发展成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里按照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拼搏,两者没有交集,没有连接……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的爱,显得有些苍白。
    我们已经开始努力去走进孩子的世界。
    而有人全然地专注在孩子的世界里,孙瑞雪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位。正如她自己所说,看着这个孩子的背影,我已经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在怎么了,她观察过太多的孩子,接触过太多的孩子,和许多孩子发生着心灵的连接。她敏感地捕捉孩子内在世界每一个精细的的变化。孩子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在她那里,看到听到的都是孩子内在的语言,心灵的语言。
    我们需要这样的引领,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的踏实,确定,有信心。
这本书总能触动我的心弦,它让我感知我的生命,感知孩子的生命。我心中最柔软、最美妙、最喜悦、最智慧、最充满爱的生命活过来了。它让我感知孩子的内心,读懂他们,走进他们,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介绍给大家来分享。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让我们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