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内心都自有江湖 李珊支 那天,还是这一年的盛夏。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陈吉庆老师从深圳给我发来微信。让我去红网看一篇文章。是他给永州南蛮诗人李鼎荣先生新出版的诗集《水》写的一篇评论。说你快去看看,有一万多字哪。 我离开永州已有十年。南蛮是谁我真不知道,而李鼎荣呢,永州应该只有一个吧? 我不确定地给班主任回字过去:如果你说的李鼎荣就是我认识的那个李鼎荣,你就把他的号码发给我吧。 我并不是一个容易主动给别人电话的人。常常得到号码也只是存起来。每次存号码的时候也是心存指望或许有一天会用得上。而事实上,电话簿里的号码大多都是用来长期闲置。跟被套的股票差不多,虽然得不到交集,但也不舍得割肉,就这样长期寂寞地持有。哪怕是突陷某种特别状态,比如酒后微薰,忽然冲动地想找一个人说说心里的话,在手机里把这些号码炒菜一样一遍遍翻过来翻过去,最终都不会有一排幸运的阿拉伯数字象摇签筒一样,哐当一声从签筒中掉出来。 其实班主任的文章也没能看到。进百度找寻了很久,应该是哪个路径不对,最终没能找到。我的确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路痴。生活中,网络里,都没有例外。 这件事情就这样搁下了。生活中的洪水猛兽太多,我们总是来不及在某一件事情上停留过久,又会马不停蹄地被下一波无聊的琐碎席卷着往前赶去。 当然,接下来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很多事情。 最大的事件是我持续了整整二十年的停薪留职生活终于结束。背着行囊从长沙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寄居在高中时代一个闺蜜的家里。 凡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我都会把它们归结为命运。即然命运在百忙之中又开始关注你,肯定就不会轻易放过你,你跟它躲猫猫也是徒劳和无益,好在我认定它肯定还会顺手丢给你一些新的风景和际遇。所以,我只忧愁了三分钟就欣然接受。一点都不担心。既然故事大纲在命运的手掌心里攥着,你怎样走都将走在它设定好的纹路里,那么我总可以尽量走得舒服好看一点吧。一字步,八字步,看我喜欢。 既然人生如戏,何不倾情出演。又何必浪费了命运为你搭建好的舞台呢。 夏天很快过去,秋天很快到来。这一年的秋天真的就是从立秋这一天开始。准时得跟每个黎明都会传到耳边的某个中学的晨起广播一样。 立秋那天下了一场雨。潮水般的蝉鸣潮水般退去。天空一下子静谧起来。很象一个曾经整天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嬉皮笑脸的孩童,忽然一夜之间长大了,有了懂事后的羞涩和沉默。早晚的穿堂风明显有了秋后的凉意,只在中午和下午,空气中还会保持着晚夏这孩童在弄堂里来回奔跑穿梭而蒸腾起来的红扑扑的潮热。 就是在立秋后的第三天,下午,汗湿衣背地闷热,我坐公交车下错了站。便顺便在站台后面的一家米粉店坐下来,叫了一碗米粉。 街对面就是市广电局的大门和高楼。那高楼里的某一间房子里有我一个朋友。二十岁上下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混,混诗歌,混散文,混文学社,混各种能够让身上每一个文艺细胞贲张的活动。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面如朗月,眼如星辰。天天都洋溢着挥洒不尽的腾腾的青春热力。 当然现在,青春气息都只跟这晚夏和初秋交锋后剩下的那一点潮热了,但只要一个电话过去,还是照样能混。混吃混喝混聚混侃混几段老电影般怀旧的回忆。 朋友姓杨,在广电局新闻频道任过台长,于是上下左右的同事和朋友都管他叫“阳台”。这是一个美誉,在几室建筑里,阳台自然是最能占尽满目风光的好地方。 在他办公室坐下不到五分钟,他便开始翻阅电话号码约人晚餐。这一天的黄历里一定写着“晚宴不宜”四个字。那些曾经岁月里一起把青春荷尔蒙气息变成文字和诗歌的小伙伴们,现如今不是下乡就是开会,不是开会就是出差,不是出差就是已经有了局……到最后,我俩都不由得大笑起来:不至于要我们上街边去拉几个人过来吧? 不至于,不至于,我笑道。开始翻看我的手机。很快就翻到班主任发给我的那个号码。拔过去,那边倒是爽快,虽然没有听出我是谁,但也马上应承了下来。 看上去倒还像是了一场专属的会见,其他的都只是借故走开。 我曾在自己的一首小诗里写过几行这样的字:“… 要保持瘦,和清决/ 爱,和淡泊”。你可以去想象一下那个样子,那个清风道骨般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诗人就应该长成那个样子。我不认为一个背负俗世沉重皮囊,怀惴浓郁俗世欲望的人,内心里会盛开出诗歌的莲花。 这样的以为,现在看来对李鼎荣就有点不公。倒不是说他有多俗世,而是十多年后再见,他胖了许多,花白的头发剃得很短,说话和不笑的时候都透露着一点点憨直和木讷神情,一点都不像我以为的诗人的样子,但他却的确,是一个诗人。 诗集就放在酒家楼下的书店里售卖。原本是想叫他送我一本。但一看他那头花白短发,就扯着他带我去楼下买书。头发不一定是写诗写白的,但肯定也是在写诗的过程花白起来的。七年一书,实属不易。 书买回来,厚厚一本。646页。滂滂沱沱九大卷。 没想到会有那么厚。拿着书脊,厚厚的软软的一沓书页便弯成一甸沉沉的麦穗,一甸一甸地上下弹动。 这甸麦穗的成长季整整七年。七年,是生命细胞的一个轮回。 小时候看电影,看《刘三姐》。看他们把要说的话编成歌唱给对方听。你歌来我歌去,从头到尾都不怎么好好说话。觉得有趣。后来慢慢知道,我们面对自己,他人,和这世界,的确是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也不排除我们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和这世界聊天。 用某种艺术形式来聊天,其实就已经上升到聊者的思维习惯的层面了。而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足以体现这个人的内心江湖。 这也算是一种选择。 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生活这位“爱人”抵死缠绵到底。用什么样的江湖之水去窖酿生活里的那一壶醇酒。 发现李鼎荣用诗歌的方式来和他周围生活聊天对话的时候,并不全是在最初翻阅了他几页诗歌之后。更是后来。 因为离开故乡的时间有些久,对这里的人事或多或少有了疏离。于是后来的几天,他出席各种聚会,都叫上我。跟各种朋友吃饭喝酒饮茶聊天,听各类老板谈天说事讨论项目。再后来,一起去浏阳参加一个某文化研究的会议。又是各种吃饭,各种参观,各种意见不一主题不明的讨论。这样的活动,类似于古代四方侠客们聚拢在某个客栈里的煮酒论剑。 这样的煮酒论剑,不认真倒是好玩,一认真便有些无趣。 而他,在周围各种不同的声音里,也常常是迷离着双眼,时有投入,时有走神。 一个诗人,不管身处何方,在他的内心始终都会有一条隐秘通道,通往他独有的秘密花园,和他独享狂欢和孤单的领地,那里有他不为人知疾风劲草般的狂野,和风吹草低见花朵的柔情。 那么,你看他神情游离,木讷不语,或许,就正是他内心江湖波澜翻涌之时,更或许,早已有诗歌的颤音从他内心江湖的细浪之尖迸溅而出。 我记得那天,我们坐在酒店大堂等候来接我们出去参观的巴士。巴士在说好的时间没有出现。周围的人们便趁机开始相互走动,互赠名片,小聚片刻又转而其他。总之热闹。 他坐在我的对面,半晌无话,跟那些主动过来跟我们交流的人,也只是安静地倾听,点头首肯,没有热烈的回应。仿佛是生长在时光阴影里的一株草,安静羞涩与春光无争。 但只忽然的瞬间,这株背光的草,眼神一下子明亮起来,满血复活般挺直了腰身,有了在春风中招摇的姿势。 憨然一笑,心意满满地说:我刚刚作了五首诗歌。念给你们听听。 于是殷情地一行一行背诵。声音也随着一字一顿高亢起来。 “人去了/人气还在/血干了/血性还在/……”(《谭嗣同故居》) “那个年代的人/敢于起义/真羡慕啊/今天/我连和老婆吵架的勇气/都没有”(《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 …… 是这次出行的应景之作。参观某一个故居;走过某一条街道;看过某一处风景;身边经过某一两位男人、或女人……都是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琐事,最平常的风景,最路边的人物,但就这些,在他诗歌里,都能有滋有味找到他们精神的归宿。哪怕最无聊的人生,在他那里,都能看到希望和乐趣。 在闲散的下午,抱着这一抱诗集,随翻随看。初秋午后的阳光有红茶一样的暖香。诗集里的每一点小趣味,就跟各色各味的小茶点一样。 “冬天过去了/小兔子依然纯白/它为冬天/保留最后一团雪”(《五岭短章(二)》) “时间是一头怪兽/它什么都吃/它的胃口好得出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时间的分泌物/ ……”(《时间解密》) “三十包水泥/一车河沙/四百块瓷板砖/四十块玻璃/二十盏灯/半吨钢筋/半吨木材/五十米水管/一百米电线/五桶油漆/还有若干铝合金/还有若干锁和门/它们与我一起住进四室一厅/它们住进去叫装修/我住进去叫生活/……/我将在四室一厅老去/装修材料也将在四室一厅渐渐陈旧/生活却永远新鲜/每天每天”(《在永州(八十七)》) …… 世间万物皆有情意,人间百态皆可成诗。这样的诗人需是要对这浊浪翻滚的世间心怀一种怎样浩大的爱意? 就是这一刻,我明白了七年的涓涓之《水》是怎样汇集成河的了。 或许对他来说,诗歌已不全是一种艺术形式,诗歌其实就是他的现实生活。 一个人,在他选择用诗歌的方式去思考世界,用诗歌的方式去出演人生戏剧的时候,这些《水》的细流就已经象血液,开始舒缓而细致地流经到他的生命的每条脉络里。他和它,和它们,彼此相互供给,相互滋养。 水,聚之有形,散之成气。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确是一种最上善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诗歌也是。 谁人内心都自有江湖。就看你愿意,以你江湖之水煮怎样的酒,沏怎样的茶。 《水》是一杯清茶,清肝明目,滋心养肺;亦是一壶淡酒,回味绵长,唇齿留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