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桂成“调理月经周期法”

 清茶清清 2016-03-13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业医50余载,在妇科疾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笔者有幸侍诊于夏师左右,对夏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简称调周)及系列的调周方药,体会颇深,不仅体现《内经》“治未病”思想,而且是“审因论治”在临床的灵活运用。现摘录夏师验案如下。
初 诊
陶某,25岁,未婚,教师,2007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月经紊乱6年。现病史:患者初潮13岁,经期4d,月经周期30d,量少,色黯红,少量血块,无痛经。自2002年始出现月经频发,常10~15d一潮。B型超声示:子宫附件无异常。性激素六项检查正常。基础体温呈单相波动。曾行人工周期,疗效不显,后改服中药乌鸡白凤丸、逍遥丸、归脾丸等,效果不著。刻诊:月经10d一潮,量中,色黯红,无血块,带下偏多,色微黄,有异味,面红口干。末次月经2007年12月25日,前次月经2007年12月15日,4d血净。舌淡红,苔薄,脉弦数。
中医诊断:崩漏,辨证属阴虚血热、胞宫失藏。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拟滋阴补肾、凉血调经。方用二甲地黄汤加味:(炙)龟板、山茱萸、(炙)鳖甲各9g,白芍、山药、牡丹皮、茯苓、续断、桑寄生、熟地黄、川牛膝、泽泻各10克。服药4剂。
二 诊
诉口干减轻,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拟滋阴养血、补肾助阳。方用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药用: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怀牛膝各10g,山茱萸、炙鳖甲各9g。再进3剂,并嘱其测量基础体温。
三 诊
诉带下增多、透明,异味明显减轻,少腹隐痛,舌红,苔薄,脉细数,基础体温36.2度,时值月经周期第12d,予以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补肾促排卵汤: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五灵脂、红花各10g,山茱萸9g。
服4剂后,基础体温坡样上升至36.8度,诉口干较前明显改善,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弦细。予以健脾补肾、利湿固经。方用健固汤合香砂六君汤加味: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炒)白术各10g,(煨)木香、山茱萸各9g。服至月经来潮。
药后月经于2008年1月25日来潮,量中色红,少量血块,少腹隐痛,腰痠尤著,基础体温36.3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拟理气活血、化瘀调经,方用五味调经汤合通瘀煎。药用:(制)苍术、(制)香附各9g,丹参、赤芍、牡丹皮、茯苓、山楂、五灵脂、益母草、续断、川牛膝、泽兰叶、红花各10g。5剂后。
2008年2月4日再诊诉:此次月经量较前次多,色红,少量血块,无腹痛,口干,经净4d,腰痠依然。基础体温36.1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拟滋阴养血、补肾固冲。药用:丹参、赤芍、白芍、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桑寄生、怀牛膝、女贞子各10g,(炙)鳖甲、山茱萸各9g。服4剂后,时值月经周期第13天。
复诊诉:带下增多,可见少许透明白带,基础体温36度,治拟滋阴补肾、活血化瘀。再予补肾促排卵汤继服5剂。2008年2月23日,月经来潮,量色如常。继用调周序贯疗法,月经逐渐恢复正常。
按 语
夏师倡导的调周法,是在顺应女性月经周期演化规律的同时,以补肾调阴阳为主,遵循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论治,达到重建月经周期。患者月经紊乱,屡治乏效。初诊时值经净后2d,此时胞宫血海空虚,阴血不足,面红口干,其产生与热、虚、瘀密切相关,阳热有余,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归经;瘀阻伤络,络损血溢,均导致胞宫藏泻失约。
其主要原因在于阳热,然夏师认为阳热仅是标证,是在肝肾阴虚的前提下形成的,病机在于阴虚血热,阴虚则火旺,火旺则血热,血热则迫血妄行。正如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先期》所说:“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夫火太旺则血热,水太旺则血多,此有余之病,非不足之症也,似宜不药有喜。但过于有余,则子宫太热,亦难受孕”。
夏师认为补肾重建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患者月经紊乱日久,已无周期形成,此时治疗重在经后期滋阴养精,即阴长期的治疗及经间排卵期的促转化。行经后血海空虚,必然存在阴血不足,体内出现一种“不足于血,有余于气”的不平衡状态。采用补肾调周法,经后初期治在滋阴养血中,峻补肾阴,补养和提高癸水之阴,达到精卵的发育成熟,即前人所谓“经后以补虚为主”。
方取二甲地黄汤加味,以龟板、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阴补肾养肝,达到清泄阳热,随着周期的后移,经后中、末期加入补阳的如菟丝子、肉苁蓉等品,不仅有利于阴的物质基础充实,而且亦有利于阴长运动的发展。
接近排卵期,气血活动显著,呈上行性。再加入适量紫石英、红花等促使排卵,不仅有利于提高阴精水平,而且亦有利阴阳的转化,达到排卵成功。
经前期基础体温坡样上升,夏师认为与阳水不足有关,属阴中阳虚,水中火热。故出现纳差、便溏等症状,治当气中补阳,即在脾肾双补中酌加鹿角片、木香、白术等品,温补脾肾之气,以使阳旺,促使阳长至重及重阳延续正常。
夏师针对此症,常以健固汤合香砂六君汤取效。行经期气血活动呈下行性,阳气下泄,让位于阴。此时治疗着重在于活血排瘀,促进转化顺利,推动新周期运动的开始。因此调经用药,必须符合下行性的特点,正如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调经·经前腹疼吐血》中所说:“此方于补肾调经之中,而用引血归经之品,是和血之法,实寓顺气之法也。”
夏师常用五味调经汤合越鞠丸加味,药用(制)苍术、(制)香附、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泽兰、红花、茯苓、生山楂、益母草、川牛膝等,排除应泄之经血,荡涤一切陈旧的有害物质。
然而行经期存在着初、中、末3个时期,因此行经初期,经血初动,理气为先,常于方中加入木香、乌药、枳壳、青皮等品。经行末期,是行经期即将结束时期,与经后期相连,此时残余的经血有待排除,而子宫冲任血海已开始生新,且随着行经期的后移,生新逐渐占据主导,因此着重滋阴养血,常需在方中加入(炒)当归、白芍、山药、熟地黄、(炙)鳖甲等品,为新周期阴长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分期论治,顺应周期生理演变的特点,以达到重阳必阴的转化顺利。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