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主要以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国医大师夏桂成根据月经周期节律,灵活运用月经调周法,以奏疏肝健脾、活血调经之效,或用养血补肾、活血通经治疗月经过少之阴虚血弱证。 ![]() 【经后期方】 【组成】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山药10g,山茱萸9g,牡丹皮10g,茯苓10g,川续断10g,怀牛膝10g,制苍术10g,广木香10g,广陈皮6g,干地黄10g,六一散12g(包煎)。 【功效】滋阴养血,疏肝健脾。 【经间排卵期方】 【组成】赤芍10g,白芍10g,山药10g,山茱萸9g,熟地黄12g,牡丹皮12g,茯苓12g,川续断12g,菟丝子12g,紫石英12g(先煎),青皮6g,陈皮6g,五灵脂10g。 【功效】补肾助阳,疏肝调气。 【经前期方】 【组成】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山药10g,干地黄10g,牡丹皮10g,茯苓10g,川续断10g,紫石英10g(先煎),钩藤12g,黄连6g,六一散10g(包煎),合欢皮10g,怀牛膝10g。 【功效】滋阴助阳,清肝化瘀。 【行经期方】 【组成】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赤芍10g,生山楂15g,泽兰叶10g,益母草15g,五灵脂10g,茯苓10g,牡丹皮10g,广木香9g,六一散12g(包煎)。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过少,证属肾虚偏阴,癸水不足,心肝火旺,夹有湿热瘀滞者,以调周法治疗。症见月经量少,色紫黑,夹血块,面部痤疮以额头及两颊部明显,经前加重,心烦易怒,口干欲饮,腰酸不适,大便干结,舌质红,中有裂纹,苔薄,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女子月经量减少,伴面部痤疮,经前加重,说明本病是女性内在月经周期节律失常形诸于外的表现。就月经分析,量减少,色紫黑,夹有血块,为有瘀滞。从全身症状分析,面生痤疮,心烦易怒,腰酸隐隐,口干欲饮,大便干结等为肾阴虚,心肝郁火,夹有湿热。其瘀滞亦为心肝气郁所致,而湿热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有关。面生痤疮而经前尤甚,与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有关,经前期阳长至重,心肝郁火,在这一时期,被阳热所激发则特别旺,再夹有湿热,通过阳明胃气上泛至面部,而致面部痤疮加重。随着行经期排出经血,阳热气火随经血下泻后,面部痤疮好转,如此循环。 所以夏老认为,面部大多与阳明经脉有关,而且湿热上泛,易侵犯阳明经络,之所以呈周期性发作加剧,说明本病与妇科有关,与妇女的月经周期演变有关。因此,治疗此病仅按局部治疗少效,而按月经周期演变的阶段特点,进行调周序贯治疗,同时使用清热利湿法,方可获效。 【组成】丹参10~15g,赤芍10~15g,五灵脂10~15g,艾叶6~10g,益母草15~30g。 【功效】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主治】月经不调、行经量少不畅、痛经、经期延长等,证属瘀血内阻者。 【用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经前1天服,至经净即停。 【经验】方中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是调经的主要药物;五灵脂、益母草化瘀止痛,调理经血,化中有止,止中偏化,调经而不耗血,祛瘀而能生新,为调经之上品;艾叶性温,暖宫调经,经血得温则行。五味药相合,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如有血热者,可去艾叶,加牡丹皮即可;若患者大便偏干者,以当归易丹参。使用注意:气虚血热性出血较多者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