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华 厦门莲花医院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应特别注意在仪器上出现的提示,每个出现的标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莫要忽略细节,有时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技术的前提更应有一份责任心。近日在某单位入职体检血细胞三分类常规检验工作中发现一例轻度的冷凝集样本,我们进行辨别确认并进行处理后检验,最终给出正确血常规检验结果。 一、患者资料:李某,男性,20岁。因求职例行常规体检。既往史及现病史未知。
此次我们采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将标本立即放在37℃恒温水浴箱中,大约温浴十几分钟解离,肉眼检视标本外观,见血液冷凝集现象消失,上机测定,其结果与表1。此次冷凝集素的效价较低此方法可适用,若冷凝集素的效价较高的情况下此方法不一定适用。在以往发表过的文章中已经多有报道,其解决方法也有多种,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有些特殊情况还需特殊处理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尝试,没有固定模式,尽可能接近准确的结果。例如用可采取将血标本用温生理盐水稀释,然后立即上机测定。然后将RBC、WBC、HGB、PLT等计数结果×稀释倍数后算出。还有采用生理盐水置换血浆的方法,尽可能将血浆中的冷凝集素置换掉等方法。 三、冷凝集素是一种大分子IgM型自身抗体;直接针对红细胞I/i,Prl-3,Gd或Sa抗原; 可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发生凝集;一个抗体可能结合数个红细胞,形成凝集。 冷凝集现象一般源于体内冷凝集素过高而导致血液在体外、低温条件下产生的红细胞自凝,从而影响血液检查,特别是导致血常规检查以及血型鉴定所出现的错误结果。冷凝集素是一种能在低于37℃条件下凝集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的抗体,其引起的凝集反应温度一般小于30℃,其最高滴度在4℃时出现,当温度上升到37℃时凝集现象可消失。 四、冷凝集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 : 1.主要表现RBC、HGB以及HCT三者结果明显不成比例,RBC、HCT假性降低,并由此造成MCH、MCHC计数值异常升高。而对WBC 和PLT的影响则不是很大。 原因:当红细胞出现凝集时,就导致多个红细胞堆积而一并通过计数小孔,引起脉冲加大和实际通过小孔的数目减少,从而引起RBC、HCT的计数减少,导致MCV、MCHC、MCH 、RDW的参数的升高。 血细胞分析分两通道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是经溶解红细胞后从另一通道检测;血小板虽与红细胞同一通道,但血小板的体积比红细胞小得多。因此,血液冷凝集对它们的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2.冷凝集素对血型的检测和血型鉴定的影响 冷凝集素的效价>1∶64时,可干扰血型的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尤其是冷凝集素的效价>1∶256时影响显著。 一般表现为进行血型正向定型时,容易把A、B、O型误定为AB型;而进行反向定型时,易把A、B、AB型误定为O型。 |
|
来自: angelzhang69 > 《检验相关》